先聽聽AI怎麼看



公共衛生新篇章:從傳統疾病防治到多元健康威脅
在全球化和科技發展日益加速的背景下,公共衛生不再只有疾病預防、衛教這麼簡單,而是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和國民福祉緊密相連的基礎。尤其在台灣,經歷COVID-19衝擊後,大家對於公衛議題明顯更有感。但面對氣候變遷、人口高齡化、慢性病加劇及新興傳染病,台灣的公共衛生體系正進入一個多元且充滿變動的新時代。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這幾年傳染病反覆出現,例如新冠疫情、猴痘捲土重來,再加上抗藥性細菌興起,各國都在討論更有效的科技和資訊整合對策。台灣近期也在立法院積極討論健康管理整合、環境衛生罰則強化等議題,反映出社會對於公衛治理的重視。另外,從國際合作到AI、大數據佈局醫療,台灣也在智慧醫療發展躋身亞洲前列,政府帶頭推動公衛新政,強化社會防線。
▲ 台灣在慢性病與癌症防治上積極運用AI科技,推動健康新格局。
未來公共衛生的重點也將從傳統的疾病防治,拓展到社會行為、環境治理、科技應用和社區預防等全方位層面,「一體化健康」成了新主流,強調跨域整合共同守護國人健康。
微生物發現與醫療創新:幽門螺桿菌蛋白帶來的新契機
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一直是台灣人熟悉的胃部「麻煩製造者」,過去因會誘發胃潰瘍、胃癌,向來是公衛防治重點。不過,近期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的新發現卻帶來醫學新曙光:幽門螺桿菌分泌的特定蛋白質可協助減緩「淀粉樣蛋白」堆積。
這個突破很有看頭,因為淀粉樣蛋白堆積正是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神經退化疾病的關鍵因素,甚至跟部分糖尿病的病理也有關。意思是,未來這些惱人的慢性病,有機會從「清除壞菌」轉型到「運用細菌產物優勢」的微生物療法、甚至走向個人化醫療新模式。
▲ 包含幽門螺桿菌蛋白在內,傳染性微生物與神經代謝疾病間的交互作用將重塑醫學新藍圖。
專家指出,這類跨領域發現不只影響治療策略,也將揭示「腸道-大腦軸」和腸道微生物叢如何影響神經與代謝疾病。台灣未來治療慢性病,也會從單純消滅病原,逐步進階到調控、優化腸道生態系與蛋白功能的精準治療,有助於改善慢性病困境。
極端氣候與老化:高溫時代的公共衛生考題
極端氣候早已成為全民健康風險。來自南加州大學和梅奧診所的最新研究發現,只要長期待在攝氏32度以上高溫,人等於無形中「提早老了」一年多,高溫會加速生理年齡,對心血管、腎臟、腦部和免疫系統都會造成慢性壓力,不亞於長期吸菸或酗酒。
高溫導致的細胞老化,主因和慢性發炎、氧化壓力以及基因調控失衡有關,特別是心臟病、中風、腎臟病,甚至失智症都因此更早出現。像台灣這類熱帶、亞熱帶地區,根本是公衛一大挑戰。現代都市熱島效應明顯,讓慢性病提早找上門。
面對高溫新常態,衛生政策不能只靠短期降溫,而要全面納入氣候變遷調適策略,例如推廣耐熱健康教育、城市綠化、對65歲以上長輩與慢性病患者提供專屬夏季護理,還有進一步優化全民氣象預警、健康醫療資源預配。這一切都要求公私協力,積極部署,才能讓台灣站穩高齡與極端氣候時代的健康防線。
疫苗政策與科技應用:公衛安全面臨的新局勢
疫苗向來是防疫主力,從傳統感染病到新型病毒,疫苗政策牽動整體公衛安全。最近美國宣布將終止22項mRNA疫苗研發計畫,立刻引起各界熱議。有專家認為,這樣會減弱快速應對新興威脅的能力,也讓未來全球流行病風險升高。
與此同時,疫苗施打安全也受到關注。最近台灣就有家長表示小孩一次打多種疫苗,出現全身痠痛,凸顯施打安排要更周全,預防副作用。公衛人員提醒,政府應強化知情同意、後續追蹤、確實監測副作用,才能維持疫苗信心與覆蓋率。
此外,疫苗科技與AI應用也在台灣攻城掠地。像中國醫藥大學結合AI預測死亡率,或精準分配疫苗資源,都讓疫情回報與防疫策略更有效率。AI協助判斷疫情熱區、追蹤風險群,成為數位公衛不可或缺的利器。疫苗產業逐漸邁向數位永續發展之路,未來是公衛競爭重要戰場。
如果想了解此次美國研發政策停擺怎麼影響全球疫苗局勢,建議延伸閱讀
「美將停止22項mRNA疫苗研發 專家憂危及公共衛生安全」。
飲食習慣、慢性病與AI管理:提升台灣公衛韌性
台灣政府最近推動無糖飲料免稅政策,引發社會熱議。台灣公共衛生師公會提醒,雖然減糖有助於控制肥胖和新陳代謝疾病,但代糖安全長期仍存在風險,像市面常見的牛磺酸就有爭議。專家建議政府和產業應加強相關食品成分標示和監控,避免新的健康隱憂出現。
▲ 慢性病與營養議題持續受關注,AI技術成健康管理與預防新方向。
慢性病防治現在越來越仰賴科技加持。像AI可以協助快速分析民眾健康風險,精準預測糖尿病、失智、癌症等慢性病出現的可能性。還能追蹤藥物互動、民眾運動和飲食習慣,進一步幫助醫護做個人化預防。本土推動國中小運動、社區健康篩檢、健康體重管理等教育,也配合數位化管理,強化全民預防力。
如果關心無糖飲政策及其對公衛的更深影響,建議參考
「無糖飲免稅通過公衛師公會示警代糖風險」,獲取最新政策剖析與專家見解。
環境、社區防疫與人才培育:共建全民健康防線
現代公共衛生早已不只是醫院內的事,而是從社區基層做起,建立全面防線。近年流行病如西尼羅病毒、基孔肯雅熱來襲時,第一線社區與環境管理尤其重要。舉例來說,紐約針對高風險地區進行大規模滅蚊作業,香港面對新興病原,透過全城疾管宣傳,加強公共衛生社區防線,這些都是有效的本地借鏡。
台灣已經透過公衛師法,強化人才分工和專業培養。專業人員不只要懂臨床和流行病學,還要能跨領域連結社區、科技、政策,實現真正的分工合作。同時,AI和手機科技進步,讓傳染病監測、早期預警、社區疫調變得更及時、更精準,全民健康防線因此更穩固。推動「健康慢老」「全人健康」學術與政策發展,也是台灣邁向先進公衛國家的關鍵。
如欲深入了解傳染病基層管控及區域危機應對,可延伸參閱
「基孔肯雅熱:香港如何應對潛在的公共衛生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