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台北公館圓環拆除案啟動,安全為由改建正交路口引社會討論
2025年9月13日,台北市政府正式啟動公館圓環拆除工程,地點位於中正區與公館商圈交界。市府表示,經長期交通事故調查,此圓環為北市肇事熱點,拆除後將改為正交路口並填平公車地下道,預計可降低超過60%的事故風險。施工期約65天,期間交通將面臨負擔,北市交通局已發布改道建議並加強現場警力疏導。但此決策引發約400名民眾及多個民間團體抗議,質疑拆除必要性與經費合理性,市府與反對陣營形成對立,成為台北交通治理與公共參與的重要議題。(資料來源:公視《獨立特派員》第922集、中央社)
公館圓環複雜交通結構與事故熱點背景
公館圓環自1968年啟用,承接基隆路及羅斯福路等北市主要幹道的車流。然圓環結構為七岔路口,車流交錯,加上地下公車專用道與平面道路銜接複雜,導致肇事率居台北市之冠。市府統計顯示,2019年至2025年間平均每1.5天即發生一次交通事故。交通專家指出,此設計不符合現代幹道需求,與用路文化及交通規畫嚴重脫節,是事故頻發的主因。過去多次討論圓環廢除與改建方案,但因施工時間長及成本疑慮而延宕。此次拆除由市長蔣萬安三月決策,優先考量安全,決定拆除重建。(資料來源:市府公報、專家訪談)
拆除工程展開與初期交通挑戰
9月13日凌晨拆除工程啟動,預計工期65天,將圓環改為正交路口,並填平地下公車專用道。改建後於9月29日正式通車,首個上班日即出現塞車,機車族特別反映通勤時間拉長。台北市長蔣萬安表示目前車流尚算順暢,但承認需持續調整交通標線與號誌。交通局已調整行人號誌時序、增派警力、推動動態號誌連鎖及調整公車時段,期望緩解塞車。填平地下道部分被質疑降低公車優勢,但官方強調影響僅約數秒,未造成嚴重延誤。(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交通局、現場民眾回報)
民眾與民團強烈反對,質疑決策缺乏溝通與專業
拆除計畫推出後,引發廣泛不滿。約400人參與繞行抗議及夜間走讀行動,批評市府未充分諮詢專家與用路人,決策過於倉促。多個民團指出,1億元工程經費過高,建議以低成本美化及標線優化取代拆除,且不願放棄公車地下道的公車優先路權。部分議員及交通學者呼籲重啟協商,推動國際成功的「現代圓環」或「渦輪圓環」設計,強調拆除忽略了用路文化培養與交通安全教育。反對者強調,此舉是「政治凌駕專業」的表現,呼籲政府正視民意與多元專業觀點。(資料來源:民團聲明、議員質詢、新聞報導)
交通專家分析:設計錯配與用路文化缺失才是核心問題
交通工程專家表示,公館圓環問題非圓環本身,而是過時且複雜的設計以及缺乏符合現代用路需求的管理。國際趨勢推崇設計合理的現代圓環,透過調整車道及標線能同時達成安全與流量平衡,比拆除更具成本效益。學者批評台灣圓環設計長期停留在簡單轉盤,無法有效支撐高車流動態。部分專家支持拆除,但多數主張漸進優化與強化交通文化教育。整體而言,此案凸顯台灣政策制定須更重視科學數據與民意整合。(資料來源:學術期刊與專家訪談)
後續展望:交通管理持續優化與政策透明化呼聲提升
台北市政府將持續監控公館路口車流與事故率,透過微調號誌時效與交通管制持續提升交通效率。此事件促發台灣對現代圓環設計導入的討論,未來有望推廣替代性圓環設計。更重要的是,強化交通安全教育與用路文化漸成共識。拆除案同時對公共政策透明度及公民參與機制提出挑戰,促使相關單位反思未來交通改造決策須兼顧專業論證與民意溝通。公館圓環拆除與改建將成為台灣城市交通治理的重要案例,值得持續關注與評估。(資料來源:市府後續公告、公視報導)
拆除公館圓環掀爭議,交通安全與城市發展的綜合考驗
台北公館圓環拆除改造,不僅是交通設施調整,也反映出台灣都會區都市規劃、歷史保存與用路文化的複雜交織。正交路口搭配地下道填平後的效益仍待時間驗證,社會對決策過程及專業應用的期待仍然高漲。此次工程提醒各界,面對快速變化的都市交通,整合科學、民意與文化,才能打造安全、流暢、符合在地需求的交通環境。
【延伸閱讀】建議參考公視《獨立特派員》第922集「從交通設計到用路文化,公館圓環拆除的反思」及遠見雜誌「公館圓環通車第一個上班日塞爆!機車族最受影響,交通動線曝光一次看懂」。
▲ 公館圓環拆除施工現場,地面填平地下公車道,同時重構路口形態。(資料來源:台北市交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