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從慢性病到精準用藥:健康管理的時代轉向
台灣社會快速邁向高齡化,生活步調緊湊導致慢性病比例逐漸提升。現在常見的慢性問題,像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以及骨質疏鬆,長期困擾著每個家庭。根據衛生福利部資料,台灣不僅積極推動「三高」數據監控(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民眾只要完成健康檢查、簽署同意書,就能用手機查看自己的歷年健康數據,掌握疾病跡象。這項措施不僅觸及個人健康管理,也讓醫護人員有依據給予更精準建議。自2025年1月起,成人預防保健甚至擴大到30歲以上,進一步提升國人健康意識。
慢性病管理已從治療疾病進化到更精準的預防觀念。像是2023年上路的「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截至2025年,已串聯超過3100家診所、5200名醫師,實際幫助42萬人改善飲食風格與運動習慣,明顯降低三高發生率。這些政策強調用藥風險、個案分類,並透過「健康存摺」記錄,方便民眾與醫師隨時追蹤個人狀況。現今的健康管理已不再是醫療個體行為,更要跨領域整合資源、科技、產業,建構起台灣在地的健康守護網。
▲ 現代健康管理融合科技、政策、產業,針對慢性病與高齡健康提供全方位解方。
糖尿病患者用藥風險新警示 眼科監控成關鍵
糖尿病始終是台灣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不僅影響國人健康,也造成龐大醫療開支。新型抗糖尿病藥物—替西泊肽(tirzepatide,Mounjaro/Zepbound)近年來逐步進入市場,被視為控制血糖的新利器。不過,最新研究發現,對於已有輕度視網膜病變的患者,使用此類藥物會導致罹患嚴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PDR)的相對風險提高超過兩倍。這項結果立刻引起國際醫界及衛福部的高度重視,提醒國內醫師在處方時,應依患者風險分級進行篩檢。
臨床專家強烈建議,糖尿病病友若預計使用或切換到新一代藥物時,務必要同時安排眼科檢查,和醫師緊密協作監控視網膜健康。針對未發生眼底變化者,tirzepatide也可能有預防功能,但最重要的是落實個人化醫療、有效分層照護。過去單靠內科醫師就能處理用藥風險,如今跨科整合變成醫療安全的標配,不僅影響臨床路徑,同時也將改寫健保政策和醫學倫理的討論。相關深入分析,可參閱「台灣健康新趨勢解析:精準用藥、癌症免疫療法與老化防治全方位升級」。
▲ 新藥精準應用須衡量不同族群風險,提升跨領域醫療合作成效。
預防醫學與生活型態:抗老健康管理新趨勢
高齡化社會來臨,國人對「越活越年輕」的渴望也逐漸擴大。美國頂尖老化醫學專家洪克特以自身實驗證明,透過落實科學化抗老習慣,生理年齡可逆轉回年輕十歲以上。三大抗老成功祕訣包括:維持規律有氧和重訓運動、適度補充維生素D,以及持續進行腦部活化訓練。台灣氣候促使多數人偏少曬太陽,維生素D缺乏比例偏高,長遠下來不僅容易骨質流失,也增加情緒壓力和免疫力下降等健康疑慮。因此,民眾在進行年度健檢時,應積極主動關心自己的維生素D與骨密數據。
衛福部與健康署從社區推廣成人健檢,逐步結合運動指導、營養師諮詢和心理衛生協助,讓高齡者也能享有口腔、骨鬆等綜合保健服務。女性與兒童方面,相關政策則加強營養補充規劃與免疫強化,真正讓預防醫學「看得到也吃得到」。想進一步瞭解維生素D與日常飲食的管理建議,可參考「鋅與維生素D成女性健康關鍵,均衡飲食與防曬管理助提升免疫與骨質關懷」。
▲ 飲食均衡與重要營養素攝取是現代健康管理基石。
科技與多功能療法 引領智慧健康管理生態圈
以前遇到小病小痛常會拖到症狀嚴重才就醫,近年隨著數位醫療科技越來越普及,民眾已經能靠智慧手環、APP等穿戴式裝置,隨時追蹤血壓、心跳或血糖。這類裝置與AI數據分析平台結合後,讓慢性病管理從被動治療變成主動預警,大幅增加早期發現及預防的機會。而遠距醫療、智慧居家健康管理更進一步推進,民眾只要手機在手,醫療資源就在身邊,不限於醫院診間。
現代健康服務也開始出現「多功能療法」—像是一站式把運動處方、個人營養規劃、醫療感測資料整合在專屬雲端,醫護及健康管理師可共同協助調整個人健康計畫。台灣生技產業還積極參與跨領域合作,從產品開發到教育推廣,處處見到AI、預防醫學與多元照護齊頭發展。這一波產業、醫療、科技的共融,讓每個台灣人都能擁有符合自己人生階段的健康管理方式。更多現代趨勢與實務運用可閱讀「台灣健康新趨勢:從大腦排毒、慢病防治到AI智慧管理全面升級」。
▲ 智慧科技驅動下,多功能療法與個人化健康管理逐漸普及。
公共衛生監測與高齡健康:制度與產業雙軌發展
個人健康管理要有成效,公共衛生體系的即時監控不能少。近期,全球像美國新澤西州在公共運輸中出現麻疹病例,顯示傳染病威脅隨時可能發生。台灣則以完善的基層衛生單位把關,學校、社區齊心投入健康教育、疫情通報,打造堅強的預防網絡。針對高齡族群,政府近來積極推動骨鬆自評篩檢、長者口腔照護等計畫,依據健康署統計,篩檢普及率逐年提升,也有效減少後續重症風險。
隨著醫療科技進步,像生物偵測技術已可分析民眾體內污染物或慢性暴露對健康的影響,進而協助政策制定。學界與產業則合辦「健康管理師」、「氣候健康管理師」等專業訓練課程,讓前線人力具備跨領域技能。要把健康管理從口號變成全民行動,還需要持續提升各年齡層對健康管理的認知與參與,也須仰賴政策、產業與教育三方合作。想了解全球公衛如何結合創新科技、擬定制度,可延伸閱讀「全球公共衛生面臨慢性病與傳染病雙重挑戰,台灣推動政策與科技創新強化防線」。
▲ 基層公衛監測與產業專業訓練為現代健康管理架構基石。
產業政策布局與全民健康素養共創未來
台灣健康管理產業版圖正不斷拓展,橫跨生技藥品、醫療器材、社區健康服務至教育訓練皆逐步成型。各大醫療論壇、國際智慧健康展輪番舉行,企業一同導入AI、IoT新科技,讓健康檢測、監測與促進無縫接軌。中央與地方政府則以政策經費支援各類計畫,例如健保署聯手地方衛生局推「大家醫計畫」、醫院推動健康存摺、專屬預防醫學。而健康管理師、骨質及營養學會等培訓課程,也就是不斷補充業界與社區即戰力的最佳途徑。
展望未來,台灣與國際社會的健康管理模式將愈加強調政策、科技、人才三軸貫通。最重要的是全民素養提升─從學校教育到社區活動,強化每個人主動參與預防、良好生活型態養成。過去只能被動等待醫師安排,未來更是要學會自己養成健康自主管理力。這也是推動全民精準醫療、預防勝於治療的基石。想進一步瞭解台灣健康生技產業的實際策略,可參考「台灣健康促進新趨勢:運動抗癌成效顯著,社區與政策持續深化落地」。
▲ 健康管理生態圈靠政策、產業、教育多方結構協作逐步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