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科技政策布局成產業升級關鍵
近年全球科技政策動盪劇烈,台灣正處在國際產業轉型浪頭。美國自2022年通過《晶片與科學法》,總計投入超過520億美元力挺本土半導體業,不只拉升本地先進製程,還吸引近2,720億美元投資、創造超過3萬6千項就業,強化產業自主並穩定供應鏈安全。這些動作,正好對應到美中科技競爭升溫,美國藉由國家政策全面競逐全球產業主導權。
2025年美國政府再推AI行動計畫,針對AI法規刪繁就簡,並開放聯邦土地建設數據中心、基礎設施,以技術推動政策配套。例如,各州若以嚴格法規箝制AI,未來恐失去聯邦經費補助,督促地方與中央政策一體化,減少創新產業成長阻礙。美國還要求AI法規刪除「多元、公平、包容」等標籤,強調效率而非意識形態,展現出政策走向加速產業競爭力。
台灣身為全球半導體聚落,科技政策設計面臨國際競爭與地緣政治風險的雙重壓力,為鞏固優勢更積極強調自主與供應鏈去風險策略,產業生態變動速度也節節加快。建議可參考全球半導體戰略競局升溫 台積電研發突破與美國政策布局成關鍵以深入理解時勢背景。
▲ 全球科技政策競賽下,半導體產業供應鏈轉型與美國政策導向重塑產業格局。
2022年美國政府簽訂「聯邦資助研究公開指引」,所有聯邦資助研究成果都須立即開放,強調科學透明與社會共益,也進一步鼓勵國際合作與創新土壤活絡。
此外,數位治理領域也開始利用AI來優化法規整理。美國現已進行20萬條法規審查,近半數標示可刪除,效率大幅提升,卻也伴隨如何管控AI誤判的討論。這類政策,勢必影響未來產業管理與國際接軌模式。
能源轉型與環境保護的兩難:國家公園禁光電爭議
回看台灣科技政策體現的層面,除了產業鏈與AI發展,能源轉型與生態保育的交叉議題同樣備受矚目。近期立法院審議國家公園區「禁大型光電設施」修法,力圖嚴格劃定現有小規模自用電設(如小木屋、氣象站)與商用型發電設備的界線,引起社會廣泛討論。民意出現兩極,討論點落在如何平衡綠能發展與國家公園保護。
支持修法者強調生態完整不可妥協,批評光電若進駐國家公園,台灣僅存珍貴棲地恐怕失去;但反對方則主張基礎氣象、國防設施維運不能受限於過保育。以新北市議員戴瑋姍為例,她直言,單純禁光電將波及登山者安全及日常防災所需。
事實上,2018年後台灣推再生能源布局,設定2025年再生能源佔比指標達20%。但因地狹人稠,安裝場址高度敏感,如何在高度保育與能源供應中間找平衡,是政府每一步都得細緻調和的考驗。針對此爭議發展詳情,建議延伸閱讀國家公園光電禁令引爭議 台灣能源轉型面臨保育與供電兩難挑戰。
全球半導體戰略競局:台積電、輝達與美中科技政策博弈
中美角力帶來的供應鏈重組壓力,最鮮明例子莫過於台積電與輝達。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近期坦言,美國對中國出現的AI晶片出口限制,讓H20產品在中國嚴重滯銷,估近500億美元市場幾乎全數受阻。即便企業極力遊說美國政府協調,仍難敵政策架構下對中國市場的直接封鎖。
台積電近期主動將2奈米產線從設計、設備、材料就排除中國來源,全面強化本地新竹、高雄甚至美國亞利桑那據點,就是呼應國際客戶「技術安全」、「去中國化」的要求。同時,供應鏈夥伴也須接受審查,特別是中國營收比重高的廠商,未來可能不在主要採購循環。這種動態讓產業鏈必須即時調整,才能持續站穩領導位置。
▲ 美中科技政策對抗持續升溫,台灣企業須靈活調整全球資源布局、提升產業韌性。
近年資本市場反應極為敏感,相關材料與設備供應鏈壓力明顯加劇,顯示只要國際政策風向改變,高科技產業即刻承受多重挑戰。推薦參照美股創新高帶動台股科技股走強,輝達財報警示AI產業成長挑戰,理解國際競局下台灣科技企業面臨的新現實。
跨國產業因科技政策面臨大調整
美國近來決定撤銷三星、SK海力士、英特爾等國際大廠在中國取得的半導體生產設備豁免,意味高階製程不再留後門,也等同全球供應鏈逐步碎片化。中國商務部則強硬反彈,加速本地技術自主;一來一往導致國際企業必須重新佈局,不少跨國業者提前減少中國曝險配置。
這波政策干預進一步讓全球「自主製造」、「減少關鍵技術依賴」潮流蔓延,包括南韓、歐洲都各自祭出半導體與AI產業升級方案,加強聯合研發與資安規範。台灣此時不僅迎來考驗,更加速研發投資,爭取與美日歐高階市場聯手推進。在快速變動的外部環境下,產官必須共同維護產業韌性。
▲ 國際科技政策調整推動供應鏈重整,台灣產業針對政策變局積極調適應對。
這些供應鏈再分配和政策協商過程,突顯出產業與政府應變決策必須夠靈活,也需要前瞻的規劃能力。延伸深入解讀可見美韓峰會聚焦經貿戰略合作 美政策調整與全球供應鏈挑戰下台灣產業應變。
消費者安全、資訊控管與科技風險治理
新科技產品普及的同時,也推高監管及消費權益保護要求。舉例來說,小米行動電源因燃燒疑慮大規模召回,顯見創新速度要和風險管理同步跟進。部分消費者反映對於產品認證、退換貨資訊有疑慮,這類事件喚起台灣社會對消費保護及資訊公開的高度重視。
另一方面,愈來愈多由AI生成的內容、深偽圖像甚至自動化法規審查,讓政策不再只關注技術升級。而是轉向建立完整風險評估與管理架構,不僅商界要自律,政府也需加強相對規範。例如近日美國政府大量運用AI審查20萬條法規,刪除逾10萬條冗規,進一步提效;不過外界對AI誤判及監管漏洞同樣表達擔心,驗證台灣若要跟進,勢必需完善監督與透明度。
這樣的轉變,也倒逼法規必須與時俱進,包括產品追溯(Traceability)、資訊安全認證等機制,皆成為消費者與企業雙方共同關注的重點。
未來展望:永續、醫療與數位治理的政策創新
展望未來,台灣及全球科技政策的推動會轉向「永續發展」、「健康科技」和「數位治理」。台灣政府積極布局在宅醫療,推動醫療分級、照護科技數位化及跨界整合,期待提升高齡社會資源效能,並改善國民健康質量。「在宅醫療科技願景與行動」更是高齡社會下創新政策的重要範本。
同時,推向2050淨零碳排目標已經是必然路徑。環境部與國科會等單位聯手出台新一波雙軌政策,一方面強化循環經濟與自然保育,一方面釋放國內資源挹注創新科技,以產官學共構強化整體治理韌性。延伸參考外部整理環境部打造科技政策雙軌 加速邁向淨零永續和推動『在宅醫療科技』—建構永續在宅醫療科技生態系。
▲ 台灣創新醫療與數位政策布局,強調科技與社會永續融合。
目前科技政策早已超越單一產業管理,成為國家競爭力與現代社會治理的支柱。如何確保政策的前瞻性和彈性,讓台灣在全球舞台腳步跟得上趨勢,同時守住在地社會需求和產業自主,將是接下來最關鍵的觀察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