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黃連助防血管再狹窄,台灣醫界推中醫輔助心血管治療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院長洪裕強近期指出,心臟病、中風、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持續位居台灣十大死因前段班,而中醫傳統藥材「黃連」展現活血通脈與抗氧化功效,尤其在預防血管再狹窄中具潛力,成為心血管疾病輔助治療的重要新方向。黃連中活性成分小蘗鹼(berberine)不僅抑制血管細胞過度增生,更能調控血脂,減緩再狹窄復發,相關研究亦獲國內外專家及醫學機構肯定。
心血管疾病嚴重威脅國人健康,中醫藥成輔助治療新選項
依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心血管疾病長期為國人十大死因,與血管病變直接相關。雖然現代介入醫療如氣球擴張與支架置放可緩解血管阻塞,但血管再狹窄現象仍困擾約30%至40%的患者,造成治療成效有限。洪裕強院長強調,藥物與技術進步外,中醫以活血化瘀及抗氧化理論調節血管功能,補足現代治療缺口,改善患者預後並提升生活品質。
黃連小蘗鹼機制獲科學證明,有助抗氧化與降膽固醇
醫學研究揭示,黃連素主要成分小蘗鹼抑制血管平滑肌細胞過度增生,有效降低血管再狹窄風險。同時具強抗氧化作用,能解除由自由基造成的血管損害,並改善血脂異常,能降低壞膽固醇(LDL-C)、提升好膽固醇(HDL-C)水準。此外,黃連促進血液流通,減少血液黏稠,維持心血管彈性,並增強心腦血管健康。相關成效已獲長庚醫院中醫部與國際多項研究支持。
中醫藥與現代醫療結合,推動心血管疾病整合管理
洪裕強院長表示,儘管現代心血管藥物與介入技術進展顯著,但仍有副作用及治療瓶頸。結合黃連等中藥材的活血通脈與抗氧化特性,有助提升療效並降低不良反應。國際趨勢也重視天然藥物對抗慢性心血管病變,中醫藥現代化及國際化進程日益加速。台灣醫學界正積極推動中西醫結合策略,以中醫辨證論治輔助現代療法,回應社會老年化與慢性病管理挑戰。
未來展望:臨床驗證與個體化治療成重點
專家指出,黃連在預防血管再狹窄方面具有突破性發展,但仍需大規模臨床試驗進一步評估療效與安全性。藥物產業也在研發更精準的黃連素衍生物,並探索其在藥物支架塗層等創新應用中潛力。此外,結合中醫體質辨證的個體化治療將成未來趨勢。不過,黃連性味苦寒,長期或過量服用可能加重腸胃負擔,專家提醒應在中醫專業指導下使用,避免自行服用引發不良反應。
資料來源: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院長洪裕強說明、長庚醫院中醫部研究報告、《健康2.0》報導
延伸閱讀可參考「中醫護心祕方活血通脈、抗氧化,黃連竟能防血管再狹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