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賴清德宣布明年所得稅新制 引發社會大討論與財政疑慮
台灣總統賴清德於2025年9月21日正式宣布,2026年報稅季將實施新的所得稅制,大幅提高免稅門檻。新政策規劃:單身者年收入62.6萬元以下免繳所得稅;若夫妻育有兩名5歲以下子女,年收入可提高至164.1萬元仍免稅,再加上扶養兩名長輩,最高可升至212萬元。該消息一經公布,立即引發網路熱議,民眾關注減稅的可行性與國庫財政是否吃緊。財政部尚未發表具體回應,政策細節與財政影響成為社會普遍質疑焦點。
免稅門檻大幅提升背後 公務財政與民間反應兩極
賴清德強調這次新制將讓2026年成為「稅負最輕的一年」,政府希望以此回饋中低收入家庭,並支持育兒政策。短期內,廣泛中低收入者有望減輕稅負壓力,增加可支配所得。行政院也同時檢視包括普發現金政策在內的多項經濟紓困措施,甚至研議增設「不領取」選項以保留國庫資金。
然而,網路上有大量聲音擔憂國庫收入銳減,可能影響政府後續公共服務與社會福利開支。部分民眾認為政策像是選舉前的「支票」,質疑財政部無具體配套措施與啟始數據支持。也有意見直言減稅未能解決台灣長期低薪及物價攀升等根本問題。
稅收減少對國庫與社會的潛在影響
目前官方尚未公布減稅政策對國庫收入的定量預估,財政部的完整財政衝擊分析仍待推出。一般研判,若四至五成民眾免稅,政府稅收將明顯減少,可能造成財政壓力加重,迫使預算在公共建設、醫療、教育及社會福利間重新分配,甚至影響整體社會資源分配。
從產業面看,稅負降低可提高民眾消費意願,有利促進內需市場活絡,但若財政緊縮,產業補助及投資能量可能銳減,帶來二次負面效益。國家長期財政穩健與稅制公平性的平衡,也將成為未來重要課題。
多方立場反映政策爭議與經濟挑戰
執政黨民進黨部分人士表示,稅收回饋是經濟成長成果,減輕中低所得者負擔具社會正義意義。民進黨立委蔡其昌強調,若經濟成長果實能回饋人民,是重要施政方向。
反觀在野黨及部分輿論懷疑此舉為選舉考量之「政治支票」,擔心國庫難以承擔龐大減稅負擔並惹來財政債務風險。學者專家則提出台灣稅負率本已偏低,過度減稅恐影響長期財政健康,且減稅成效是否公平落實仍有待觀察。
同時,台灣民調顯示,民眾對政府整體經濟表現及財政規劃存疑,特別對政府無具體財政數據支持與政策透明度感到不安。
國際趨勢與政策未來走向
疫情後全球多國均採取類似降低中低所得稅負的作法,並搭配具體財政評估及中期檢討機制,以達經濟復甦與財政平衡。台灣此回的稅制改革仍處初期階段,未來政策是否能吸取國際經驗,透過科學數據支撐與配套完善,值得關注。
預期財政部將進一步發布詳細財政影響報告,並可能對減稅範圍及配套措施作調整。此次政策同時與普發現金方案財政對策關聯顯著,政府正試圖在緩解民眾經濟壓力及維護財政穩健間取得平衡。
長遠而言,此次減稅方案或將激發台灣對整體稅制改革更廣泛的討論,包括稅基擴大、稅率優化及租稅公平的深度檢討。
▲ 持續發酵的立法院財劃法爭議,反映出地方與中央間對稅款分配的不滿與挑戰。(圖片來源:Unbias Taiwan)
更多相關分析,可參考減稅政策引發熱議 網友憂國庫吃緊、質疑選前支票 | 政治 – Newtalk新聞,並可參考立法院新版財劃法引地方不滿 稅款分配爭議持續發酵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