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國際研究揭示4類人群易遭蚊子叮咬,生活習慣成關鍵因素
近期一項國際大型蚊子行為實驗發現,部分生活習慣與生理因素明顯提升被蚊子叮咬的風險。研究指出,12小時內飲用啤酒或紅酒、48小時內吸食大麻、前一晚與人同床,以及體表皮膚鏈球菌含量較高者,皆更易成為蚊子目標。此研究同時排除血型影響,並發現塗抹防曬乳具有防蚊效果。這些成果對全球蚊媒疾病防控與個人防蚊策略具有高度參考價值。
酒精與大麻使用增加蚊子吸引力,生活習慣影響被叮咬風險
依據荷蘭拉德堡大學與耶魯大學的聯合研究資料,最近12小時內飲用啤酒或紅酒的人,及48小時內吸食大麻者,會因體內代謝物或氣味變化明顯增加蚊子叮咬機率。相關實驗在模擬自然環境中進行,分析蚊子反應,結果顯示這些生活習慣改變了人體散發的化學信號,成為誘蚊因子。研究提醒,公共衛生政策應結合個人行為調整,有助降低蚊媒疾病感染風險。
與人同床與皮膚鏈球菌多寡亦影響蚊蟲叮咬偏好
研究發現,前一晚與伴侶同床者遭蚊子叮咬機率較高,推測與生活環境中體味累積或生理狀態變化有關。此外,皮膚上鏈球菌濃度較高者,因菌群產生特定化合物,能吸引更多蚊子,使其成為蚊蟲偏好的目標。此發現指向人體微生態系統在蚊子叮咬偏好中的角色,未來防蚊策略可朝調控皮膚菌群方向發展。
血型與蚊子叮咬無關,破除傳統認知迷思
長期以來,血型是否影響蚊子叮咬一直備受討論,但這項大型研究清楚證實,血型與被蚊子叮咬機率無顯著相關。研究團隊透過多種實驗設計,廣泛比對不同血型人士的叮咬狀況,結果均無差異。此結論有助消除民間錯誤認知,推動科學化防蚊知識普及,避免因迷思而忽略有效防護措施。
防曬乳也具防蚊功效,化學阻嚇成防蚊新方向
研究中意外發現,使用防曬乳者的蚊子叮咬機率降低,推測部分防曬成分具驅避效果。專家認為,防曬乳中的化學物質可能干擾蚊子的味覺與嗅覺感知。未來可望整合防曬與防蚊功能,開發更便利且環境友善的戶外產品,符合健康與戶外活動需求,也有助推動相關產業創新。
全球蚊媒疾病防控需結合生活習慣及生理因素管理
隨著氣候變遷加劇,蚊媒疾病感染範圍逐步擴大,掌握蚊子叮咬偏好成為公共衛生關鍵。這項國際研究提供首批科學證據,強調飲酒、社交及皮膚菌群皆影響蚊蟲行為,促使政府與衛生機構優化防蚊政策,例如加強高風險生活習慣者防護宣導及群聚環境防蚊措施推廣。專家預測,未來將藉由微生態調控與感官干擾技術,提升防蚊的精準度與效果。
【資料來源】:《祝你健康》、荷蘭拉德堡大學及耶魯大學聯合研究報告、《食品專家楊世煒臉書專頁》研究分享。欲知更多蚊子叮咬偏好及防蚊策略,可參考Unbias Taiwan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