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川普關稅政策調整下的國際貿易秩序變動
美國前總統川普最近又以行政命令方式下令,針對多國重新調整進口關稅,馬上在國際間掀起波瀾。最新消息指出,針對與美國簽訂鎳、黃金、化學品、醫藥原料等工業品出口協議的貿易夥伴,美國最快將於9月8日對部分品項提供關稅減免,即將鬆綁門檻,好進軍美國市場。但對於談判破裂或尚未協議的國家,維持高關稅「鐵牆」。這一切操作很明顯呈現出「分化合作國、鎖定重點產業保護」的美國利益優先路線。隨著全球化遇到撞牆期,這種政策讓國際市場的不確定感更強烈,供應鏈布局與全球產業競爭的洗牌效應也在加速。
近期,美國於7月7日正式宣布,從8月1日開始,將對包含日本、南韓在內共14個國家加徵最高40%的關稅。這項舉動讓全球金融市場震盪,道瓊指數一天掉了420點以上,特斯拉股價也重挫近7%,美元漲,日圓單日大貶超過1%,顯示美國的貿易政策對全球實體與金融經濟衝擊很大。日本政府已急召開對策會議,矢言繼續與美方溝通,爭取降稅共識。想深入瞭解台灣與國際供應鏈運作,可參閱「2025年全球經濟挑戰與機遇:美國政策變動下台灣半導體與AI產業持續成長」,掌握更多趨勢。
美日韓汽車關稅博弈:亞洲產業鏈的壓力鍋
美日近期達成新貿易協議,也讓全球財經圈密切關注。協議生效後,日本汽車零組件及其他部分商品進口美國的稅負將下調到15%,大大降低日本車廠進入美國市場的壁壘,利於雙邊合作升溫。但相對之下,韓國汽車出口至美國的關稅仍維持25%高檔,使韓系品牌原有的價格優勢消減,出口競爭力面臨重大挑戰。這次輸在貿易協商桌的韓國,無論官方還是民間,都出現嚴重失衡焦慮。不少學者和媒體預期,美方強勢談判將導致「亞洲產業鏈對立」壓力加倍。
日本車廠成功拿下降稅門票,這完全反映美國政府現階段「有選擇性合作」的談判邏輯。至於韓國汽車和零配件的出口,少了低關稅保護後,預計將大幅影響韓國出口動能,使韓國經濟模型動搖。面對美國貿易壁壘升高,韓國很可能不得不強化與歐洲、中國的合作來平衡風險,甚至分散更多海外投資,但短期收效還得觀察。延伸觀察韓國新總統帶領下的對外關係,可參看「從韓國新總統看國際政治對沖,還在親美親中?揭『全球南方』崛起」。
美國移民執法升溫 韓企與外資環境陷不確定
美國對移民及勞動政策愈趨嚴格,近期在喬治亞州韓國現代汽車與LG能源合資電池工廠,發生規模空前的移民查緝突襲。一次行動就有475名疑似非法移工遭拘捕,不僅讓南韓政府表達嚴重關心,也令全球外商和科技產業警覺美國政策風險突然加大。這事件代表美國現階段「產業安全+本土就業」優先,有政策就有強勢執法,對台資、韓資及其他國際廠商都是新考驗。
不只如此,全球外資企業也普遍再次檢視自身聘僱合規度。因為在美國經商,人力政策隨時可能隨政局起落,稍有疏忽就有政治或勞動風險,處在夾縫中要更有彈性因應。韓國儘管當局持續對美喊話放寬投資環境,但接下來的貿易摩擦與政策風險仍然很難預測。想了解韓國最新經濟動態,可參考「韓3500億美金投資美 傳國家政策機關主導」。
加勒比海與朝鮮半島:美國軍事部署的雙重壓力
美國在地緣安全層面行動也變得明顯強勢。最近美軍增加10架匿蹤戰機進駐加勒比海區域,主要是針對委內瑞拉軍機兩度接近美軍艦艇的事件提高警戒。雖然川普政府否認干涉委內瑞拉政權,但美國實際加強軍事部署、釋放外交訊號,已經讓美洲地區各國小心翼翼,甚至可能牽動全球能源供應與移民動態。
再看到朝鮮半島,同步危機感加劇。過去2019年發生美國海豹突擊隊潛入北韓秘密行動,意外誤傷平民,引起外界一波波討論「人權與國際法界線」。事件讓大家更認知到,美、朝雙方敵意難以化解,導致東北亞局勢長期徘徊在軍事對峙、武力威懾與情報較量間。如關心中俄朝軍事聯盟動向,推薦繼續閱讀「北京九三閱兵展示中俄軍事聯盟升溫,東北亞局勢緊張與台灣戰略挑戰加劇」。
地緣政治新格局下亞洲國家定位變化
全球科技競爭與供應鏈重組推動下,亞洲各國深化檢討政策與新定位。例如新任泰國總理阿努廷公開展現「中國人後代」身分,突顯泰國與東南亞政商菁英在全球夾縫間加強與中國的戰略及文化連結,推動所謂文化軟實力外交。韓國則因美國市場通路受限,受關稅和軍事壓力夾擊,近期積極尋求跟其他區域如歐盟、中國發展策略性合作,刺激本國產業升級突破困境。
可以看見,亞洲國家無論從經濟、文化或者外交角度,都在中美兩大勢力之間穿梭協調,尋求完全屬於自己的發展路線。哪怕強調傳統文化、軍事威懾或產業升級,都代表「同中求異」的智慧自處。想看泰國權力布局與政策更細緻的分析,可點閱「泰國新任總理阿努廷上任 掌握大麻政策與政商權力重塑國內外局勢」。
多極化新浪潮下的台灣與全球布局挑戰
在全球政治日益多極化的大背景下,台灣與其他中小型國家更必須靈活調整全球策略。美國、歐盟、中國、日本等大國近期同時檢討貿易、科技與安全政策,台灣作為全球半導體重鎮,不僅享有產業紅利,也要應對地緣風險加劇挑戰。在多方紛爭與遊戲規則重塑下,國際間對小國的談判空間和壓力都同步飆升。
最近台灣海峽安全再度成為重點關注,中國大陸2023年4月啟動大規模軍演、聯合巡查,台灣政府強烈抗議,並呼籲維持台海和平。國際如美國、歐盟也紛紛發聲,強調這片水域的穩定對整體國際安全及經濟的重要性,反映出台灣戰略地位愈發被放大。台灣除了秉持半導體優勢,還必須強化與全球夥伴合作、產業升級,關鍵在於如何提升國際競爭韌性與穩健的危機管理。想知道台灣如何定位自己的下一步,建議參閱「國際政治新格局 台灣如何自處?」。
國際地緣與軍事也持續升溫。2024年4月中東局勢發燒,伊朗對以色列連續發動無人機、彈道飛彈共三百次以上攻擊,儘管以色列軍方宣稱99%成功攔截,學校仍停課兩天,引起各界高度關注衝突升溫。2024年7月,北約32國聯合日本、韓國、澳洲和紐西蘭發表《華盛頓宣言》,將中國視為協助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決定性推手」,呼籲中國停止支援戰爭。中國外交部則批評北約煽動新冷戰,倡議反制。2025年5月,國際調解院也在香港成立,成為全球首個以調解國際爭端為定位的政府間法律組織,象徵國際合作走向多元和平。
綜觀最新趨勢,從美方加徵關稅、亞洲產業鏈重新洗牌到各國地緣角力與軍事動員,台灣和亞洲各國的未來發展挑戰與機遇並存。市場震盪與產業變遷將會更加劇烈,建議各界持續強化全球視野、產業韌性與靈活規劃,以在風起雲湧的國際局勢中奪得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