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日本精神科醫師提倡老年人面對癌症以「不知為福」心態
日本精神科醫師和田秀樹於2025年9月迎來65歲生日,並發表新書《65歲,現在正是樂園》,主張老年人在面對癌症時不必過度追求早期發現。和田醫師認為,積極的癌症篩檢可能導致過度診斷和不必要的醫療負擔,甚至加重老年患者的心理壓力,建議高齡者應以「不知為福」的態度生活,以保有較佳生活品質,減輕身心的焦慮。此觀點引起日本及國際社會對老年癌症醫療策略的新思考。
日本面對高齡化與癌症篩檢的社會現況與挑戰
日本是全球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百歲人瑞數量接近10萬,癌症在老年人中盛行率高。過去日本醫療體系強調癌症早期發現與治療,但隨著醫學研究和臨床經驗累積,開始檢視是否所有老年人都適合接受積極篩檢。和田醫師指出,隨著身體機能自然衰退,若癌症屬進展緩慢類型,並不會立刻威脅生命,過早知道診斷反而可能因治療帶來更多痛苦,影響生活品質。他建議減少侵入性檢查,避免過度治療。
國際癌症篩檢與治療策略的多元討論
隨著美國前總統拜登罹患攝護腺癌消息曝光,50歲以上成年男性對癌症風險更加關注。國際社會在老年族群癌症篩檢上出現兩大趨勢:一方面支持積極早期篩檢以延長壽命,另一方面則主張依據老年人整體健康狀況調整治療強度,避免過度醫療造成副作用及生活品質下降。此現象反映出各國在高齡化與有限醫療資源下,如何在成本效益與個人需求間取得平衡的重大議題。
台灣醫學界與政策思維的對比與發展
台灣政府積極推廣五大癌症篩檢政策,鼓勵老年人定期篩檢以早期發現癌症。但醫學界同時強調「周全性的老年醫學評估(CGA)」,將身體功能、心理狀況及社會支持納入考量,為老年癌症患者量身訂做治療方案。關於過度篩檢的疑慮,台灣專家持續討論篩檢年齡上限與個案管理,力求療效與生活品質雙重兼顧。
▲健康運動已被證實是預防癌症和失智症的重要方法,台灣多個社區正推動居家簡易訓練及科技輔助管理,協助長者維持生活品質。
癌症早期發現帶來的心理和醫療影響備受關注
專家與患者家屬反映,雖然癌症早期診斷有助治療,但也可能增加患者的情緒負擔。對老年人而言,過度篩檢可能因「假陽性」等結果引發不必要的恐慌與精神壓力。日本醫療界逐漸重視以人文關懷為核心的醫療模式,強調老年患者身心整合評估與生活品質維護。此觀念並非主張放棄治療,而是鼓勵在醫療決策時充分考量患者意願與醫學評估結果。
未來趨勢:強化個體化癌症管理與醫療倫理探討
醫療專家預期未來癌症治療將更重視個體差異,導入精準醫療與主動監測策略,特別針對高齡且癌症進展緩慢的患者。腫瘤休眠療法和「觀察等待」(Watchful Waiting)將漸受接受,避免過度治療帶來不良影響。同時,醫療政策及產業需兼顧倫理考量,制定更科學且貼合老年人需求的癌症篩檢與治療指引。在長壽社會中,病患權益與生活尊嚴將成為核心價值。
▲人工智慧技術在癌症治療和阿茲海默症突破上的應用,推動台灣健康管理邁入新階段,個體化醫療未來可望輔助老年患者做出更明智治療決策。
醫療科技與政策呼籲平衡創新與成本效益
隨著醫療科技持續發展,癌症篩檢工具日益多樣且檢測精準,但也帶來醫療倫理與成本效益的挑戰。政府與醫療機構必須平衡推動早期診斷的利弊,制定符合老年人口實際需求的篩檢規範。包括台灣在內的先進國家正以科學證據為基礎,針對不同年齡及健康狀況的人口調整癌症篩檢標準和治療策略,確保長壽社會的醫療資源合理分配。
結語:以尊重生活品質為核心的癌症照護新思維
日本醫師和田秀樹提出的「不必過度追求早期發現癌症,老年人應『不知為福』」觀點,引發高齡社會癌症照護的深刻討論。此想法強調身體及心理健康的平衡,提醒社會在追求長壽的同時,更應重視生活品質與患者意願。展望未來,醫學界將持續發展個體化治療模式,協助老年癌症患者在尊嚴中獲得最合適的醫療支持,為長壽社會打造更具人性化的健康照護環境。
欲了解更多相關資訊,建議可參考不必過度追求早期發現癌症!日醫:老年人對待癌症應「不知為福」 – 元氣網。
▲50歲男性因腹痛及血糖異常診斷出胰臟癌晚期,醫療團隊呼籲50歲以上族群注意早期警訊並加強癌症篩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