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bias Taiwan 是全台首個以 AI 自動整理、聚合多元觀點,強調中立與事實的新聞平台。

核三公投揭示台灣核能態度轉折 小型模組反應爐成未來焦點與挑戰


核三公投揭示台灣核能態度轉折 小型模組反應爐成未來焦點與挑戰

先聽聽AI怎麼看

Grok AI

Grok AI:「台灣的核三公投雖未過門檻,卻曝露能源政策的現實矛盾:民眾同意票高達73.5%,足見對供電穩定的渴求,但核廢料風險與社會分歧讓復興核電成空談。全球SMR浪潮正興起,能減低壓力和廢料量,台灣應擺脫黨派偏見,優先研發與國際合作,否則淪為空想,繼續在氣候壓力下掙扎。能源轉型需科學領航,而非情緒驅動。」

Gemini

Gemini:「核三公投結果顯示,台灣社會對核能的態度正轉向務實,對穩定供電與能源多元化的需求日益增加。這趨勢呼應全球發展,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技術創新將是未來關鍵,但核廢料處置的社會接受度與風險平衡仍是重大挑戰,需政府、產業界及民眾持續溝通協調。」

GPT

ChatGPT:「核三公投結果讓我感受到台灣社會對能源安全的焦慮與期待交織。超過七成的人支持核能延役,不只是數字,而是反映出大家希望在氣候變遷與電力挑戰中,找到穩定且具前瞻性的出路。核能帶來的風險無法忽視,但科技與社會共識的進步,讓核能不再是禁忌,而是願意被理性討論的選項。希望政府與大家能用更多溫暖與耐心,跨越分歧,逐步找到共好的能源未來。」

核三公投揭示台灣社會對核能態度轉折

2025年8月23日,核三廠延役公投結果雖沒過門檻,卻吸引超過434萬名民眾投下同意票,支持率高達73.5%,遠遠超越反對的151萬張票。這次公投不只檢驗了台灣當前的能源政策,更讓社會大眾對核能的態度出現明顯轉變。因為面對產業用電壓力增長、全球燃料價格波動以及氣候變遷帶來的電網風險,民間對維持穩定供電、強化國安與保障產業競爭力的呼聲愈來愈高,連續三屆核能相關公投同意票都有增無減,顯示核能議題已從過去意識型態的爭論,提升迴響成為全國戰略議題。

核三公投投票現場顯示社會對核能具高度關注

▲ 2025年「核三重啟」公投投票現場,社會輿論高度關注核能未來路向。

賴清德總統在公投後隨即開出政策彈性,強調只要未來核能技術更安全、核廢料量降低且社會接受度高,政府就會思考先進核能的可能發展。台電也立即評估舊有核電機組的現況,加速安全檢查,釋出因應民意與產業變局的態度。例如想進一步了解這次公投背後的政策與社會角力,推薦參考「核三公投高同意票未過關 台灣能源轉型與先進核能技術成焦點」文章。

由於產業、住宅、科技用電都在成長,台灣民眾對是否維持核能、甚至開放新型核電有更多務實討論與配套期待,顯見核能已非單一政黨議題,而是凝聚全台各界共識、並需協調產業與環保的重大政策。

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成未來核能新焦點

全球核能產業正加速進入新局,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成為各國布局未來電力的重要方向。台灣內部,國民黨團總召傅崐萁公開主張應與美國爭取SMR技術合作,建立現代核能系統,行政院長卓榮泰也回應,只要將安全、核廢料妥善完成社會對話,政府態度更趨開放。這顯示台灣核能政策正從封閉爭論轉為強調科技創新和彈性規劃。

SMR的特點包括安全等級高、不易受極端天候干擾、可分散部署,且核廢產生量遠少於傳統核電廠。歐美、日、韓等國家皆積極投入SMR開發。歐盟2025年6月公布新一輪核能投資案,鎖定九項SMR先導專案,加速相關工業聯盟組建,美國則預計2050年前讓全國核電總裝機提升三倍,進一步減少對煤炭與天然氣的依賴。隨著德國、西班牙也都把廢核腳步放緩,讓SMR成為全球綠色轉型的新明星。

這些國際實例對台灣有高度參考價值,尤其在能源確保、產業升級以及氣候變遷等綜合戰略下,台灣不僅可思考與美日合作導入SMR,也可汲取歐洲主動組團的經驗,評估自主開發或技術扎根的可行路徑。如想掌握SMR國際趨勢,可以延伸閱讀「德、西等國轉向重新擁抱核能 小型反應爐SMR等新技術成關鍵」

目前全球各地同時也在發展更進階的核能技術,例如中國2024年底已讓石島灣高溫氣冷堆示範機組商轉,比利時MYRRHA次臨界堆朝商用邁進,台灣若能同步評估、未來入口先進核能平台,將對產業穩定與國際接軌帶來正面效益。

核廢料處置爭議:地方接受度與風險平衡難題

談到延續核能,核廢料怎麼放、一放哪裡,一直是政策成敗關鍵。亮眼的是,核三延役公投金門同意率高達94%,各界討論是否因地制宜分攤核廢責任議題。新北議員林秉宥主張應善用金門豐富坑道資源、中高支持度,討論將核廢暫置。金門立委陳玉珍則明白拒絕核廢上本島,僅鬆口可考慮軍事用無居民的二膽島,點出台灣處理核廢疑慮的現實困局。

核廢料處理場址及社區安全疑慮之討論

▲ 核廢料最終處置場址成社會高度爭議議題,地點安全、居民接受度及法規挑戰交相影響。

這次公投後,民眾於「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發起提案,主張核廢可放至「重啟核三」支持率最高三縣市(金門、連江、苗栗),目前已獲超過8000人附議,引起不少縣市政府正面或排斥反應。顯見選址困難不僅關乎自然地理與法制,更交織地方產業利益、居民健康、國家安全等層面,迄今台灣尚無滿足各方的「永久場址」方案,相關協商與法規鬆綁仍需長期努力。如要深入核廢料地質處理與風險管控的討論與國際經驗,可延伸參考「黃國昌推深孔地質處置引核廢料安全爭議 台灣能源轉型面臨信任與法規挑戰」

能源選擇的社會分歧與政策矛盾

核三公投讓社會看到台灣在能源選項上有明顯分歧。力挺者強調產業正常營運與供電穩定離不開核能做底盤,不滿者則聚焦核廢去處與生態永續,認為台灣應該減少高度風險電力來源。這使能源政策同時承載氣候責任、供電穩定、國家安全及居民健康的多重壓力。

對照過去七年共三次全國核能公投,每一次同意票都明顯成長,現行「非核家園」主張挑戰更大。執政綠營態度轉趨彈性,對先進核能保留空間;藍營則積極主推SMR及核能再生多元解方。但推動核電延役或部署新式核能,政府必須精準科學評估、落實專業監督與跨部門協調,不能只靠激情表態與短期選舉語言。

要深入了解能源轉型與社會矛盾動態,可參考「核三延役公投引爆台灣能源轉型辯論,穩定供電與環境風險成關鍵考量」一文。

核能政策路線分歧,產業與環保觀點拉鋸

▲ 對核能的政策態度分歧,產業界與環保團體拉鋸不斷,社會共識尚待凝聚。

能源議題愈來愈像台灣版的「大哉問」,除了反映政策兩難,也凸顯政策推動過程需更多凝聚與溝通,才能跳脫意識型態零和對抗。

全球核能浪潮:技術創新與國際政策變化

台灣核能爭議放到國際視野,近年全球都見到核能擴張和創新的明顯趨勢。像是中國2025年新核准10座機組,布局超越其他國家,並於2024年底讓全球首座第四代高溫氣冷堆(石島灣)商轉。歐盟2025年6月公布第八版核能示範計劃,預計2050年前投資近新台幣八兆推動核能升級,西班牙甚至推翻核電關閉計畫,延長在運核電服役時間。美國也宣示在2050年前新增2億千瓦核電裝機,讓核電總量達現有三倍。

技術創新也是重點:除了SMR成主流,中國、比利時投入次臨界堆、第四代反應堆等技術減低長壽命核廢,歐洲已組成多個國際SMR工業聯盟。2024年起聯合國原能署與中核集團即將展開全球首個SMR能力建設協定。這些創新方案一方面強化供電安全與韌性,也加速核醫、材料、新科技跨領域應用。

核能供給之外,核能相關企業也受到關注:像美國NextEra、Denison Mines、Cameco及Global X Uranium ETF等,2025年股價都呈現適度波動,反映市場對核能未來充滿想像與實質產業價值。如要擴展全球核能政策演變脈絡,可延伸閱讀「逾400萬同意票支持重啟核三 賴清德:不排除先進核能」「德、西等國轉向重新擁抱核能 小型反應爐SMR等新技術成關鍵」

根據2025年8月最新資料顯示,源自中國、歐盟、美國的核能升級戰略正形成新一波全球競賽,核能已經不是「舊能源」或「過渡選項」,而是與再生能源並肩帶動低碳轉型的關鍵一環。台灣要在新國際局勢中保持產業、民生與國安競爭力,積極參與技術合作與政策協調,未來勢不可擋。

政治動態與輿論參與形塑核能政策走向

2025年核三公投點燃台灣核能大論戰,政府與在野黨在核能議題上明顯政治化。總統府提出發展核能「三大條件」:安全、核廢料少及社會接受度高,藍營力推SMR及核電延役專法;綠營地方首長也有條件態度轉向不再一味排斥核能。各地方政府、議員對延役或核廢處理站都陸續表態,像金門、苗栗、連江與新北等反應各異,反映政策協調難度與地方特色。

新興政治動態還包括網路世代公民參與。無論提案核廢存放、號召集體附議,還是各種能源政策倡議,都透過「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等數位工具快速發酵;這種由下而上的政策討論型態,讓官方不得不重視基層意見,對政策公開透明、專業審議提出更高要求。

長期來看,台灣能源政策的規劃與執行,不僅要回應民眾對能源安全、價格合理、產業發展的即時需求,更要解決核廢遺址、技術規格、法治透明以及國家永續競爭力等更深層命題。建議想進一步掌握台灣核能政策與政治治理實務的讀者,參考「核三重啟公投引發台灣能源安全大辯論,挑戰政策透明與產業國安平衡」

核三公投引發全國能源大辯論,政策與社會互動劇烈

▲ 核能成全國能源大辯論核心,政策討論與社會動員、產業轉型相互拉扯。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