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全球科技創新熱潮:AI與算力成產業競逐主戰場
2025年,全球科技創新繼續延燒,AI與算力成為產業競逐的核心戰場。以美國為例,軟體巨頭甲骨文因AI雲端服務需求激增,股價一日大漲36%,是自1992年以來的新高紀錄。甲骨文更與OpenAI簽下3,000億美元、長達五年的超大規模算力合約,立下企業AI雲端的新指標。美國另一邊,輝達(NVIDIA)、博通(Broadcom)、AMD等AI半導體廠商跟進發威,推動費城半導體指數刷新高點,凸顯整個科技產業鏈的強勁活力。
這波AI熱潮讓上下游產業快速整合,市場資金持續湧向算力、資料運用和AI演算法規模。市場分析師認為,AI產業競爭已經超越單獨軟體或模型,發展成為一場「硬體+生態圈」的全方位賽局。面對此趨勢,部分專家提出警訊,認為資本與科技紅利愈來愈集中於少數科技大廠,長遠而言恐對社會結構、產業政策甚至就業分配產生深刻影響。
台灣各界也正高度關注全球AI發展對本地產業的連鎖效應,期望能以自主技術彎道超車,進一步鞏固台灣科技產業的全球領先地位。
台積電點燃台灣科技動能,台股持續創高
近年來,台灣半導體業在國際舞台備受矚目,台積電更是當仁不讓。憑藉先進製程與產能優勢,台積電穩坐晶圓代工龍頭,推動台股攀升突破25,500點新高。國際資金大量湧入,顯示投資人對台灣半導體供應鏈信心十足。
事實上,台積電的進步並非偶然,背後是政府和產業長期積極投入科研、培育人才,加上持續強化自主創新。包括在AI、物聯網、5G等新應用領域的布局,使台灣持續保持技術領先。半導體業者在資安、永續、供應鏈韌性,也展現極高調適能力。例如近期推動自動化製程、智慧生產及跨界產學合作,都有助於產業升級並保持台灣競爭優勢。
▲ 台灣產業積極擁抱新興科技與金融創新,推升國際競爭力與資本市場表現。
依照行政院以及經濟部公告,2024至2025年持續透過「科研成果價值創造計畫」(價創2.0)等平台,鼓勵學研團隊與企業合作,將前瞻科研落實到產業,推動整體經濟動能躍升。延伸閱讀可參考經濟部「科研成果價值創造計畫」官網。
iPhone 17發表:消費市場追新意,創新腳步加壓
每一年的新iPhone上市,都是台灣消費市場的重大焦點。2025年,iPhone 17如期發表再度引發搶購熱潮,銀行、電信推出各種換購、現金回饋方案,台灣民眾一如過往大排長龍。
但相較外觀微幅變化及性能提升,今年iPhone 17在AI應用方面沒有帶來突破性進展,也讓蘋果股價連續滑落,不少科技評論認為消費市場對「殺手級」創新的期待大幅提高,僅有長線精進已經不足以打動人心。用戶、投資人現在更追求能帶來實質生活改變的AI應用、創新影像處理等功能,期待真正顛覆使用經驗。
台灣ICT產業及電子通路近年積極轉型智慧零售,搭配生成式AI、健康監測,強化差異化服務。這股趨勢也壓力蘋果等國際大廠持續加強AI和新應用研發,維持品牌吸引力。
▲ 創新科技落地醫療健康領域,推動台灣產業多元發展。
如果想進一步了解台灣健康科技與創新應用,可參考「台灣迎接高齡化挑戰:創新科技助攻腦健康、慢性病防治與智慧照護全面升級」一文。
網紅Joeman開箱現象:科技文化共振個人品牌力量
如果說iPhone新機發表引爆消費話題,台灣YouTuber Joeman的年度iPhone開箱影片,就是社群另一大焦點。自早期以「肥宅」形象爆紅,到近年轉型「韓系歐爸」,Joeman不僅呈現新機開箱流程,也用幽默自嘲、親民互動成為迷因傳播對象,連外貌變化都被網友拿來開玩笑,戲稱「換得比iPhone還快」,不少粉絲說寧願開箱Joeman本人。
這股現象證明,台灣新媒體文化早已與科技產品行銷深度交織。不再僅只談效能、規格,網紅開箱強調個人色彩、共鳴故事。Joeman以自身轉型示範,帶動觀眾共感,也讓評測不只是商品推薦,而是生活提案、品牌故事的加乘。
可以說,在消費者選擇多元且資訊爆炸的時代,真實感、有溫度的創作者成為推動科技產品流行的重要力量。更多科技與個人品牌融合的案例,歡迎參考「台灣企業首度公開囤比特幣引熱潮,金融科技助攻產業轉型與國際競爭力提升」。
產業政策與永續趨勢:台灣與亞洲各地的科技藍圖
全球技術布局加速,台灣也積極推展資安、自製晶片、AI應用及生技健康等重點產業。經濟部近期推動「科研成果價值創造計畫」(價創2.0),自2024年6月起徵案,鼓勵學術單位將研究落實到真實產業,協助台灣產業升級與國際接軌。相關申請資訊可參考價創2.0官方網站。
此外,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NSTC)也不間斷徵求跨領域創新計畫,如奈米、AI、數位健康等,推動產學合作與本地科研產業化(詳見NSTC計畫徵求專區)。清華五校聯盟則整合大學資源,聚焦智慧醫療等產業人才需求,搭起產學研合作橋樑,提升整體競爭力。
台灣面對少子化、高齡化衝擊,聚焦創新醫療、慢性病照護、智慧健康管理。比對亞洲各國,日本啟動五年科技創新計畫,中國強化量子與生技,香港積極佈局新創平台。各地都將永續、資安和產業轉型列為主要戰略,預期未來五年,科技將是帶動亞洲新一輪經濟成長的關鍵驅動力。
推薦進一步參考清華五校聯盟介紹、AiiDAlab自動化平台研究及Graviton4算力創新新聞
AI財富集中下的社會挑戰與政策省思
儘管AI和科技創新強勢推動產業升級與經濟成長,不過紅利過於集中也帶來隱憂。財訊傳媒董事長謝金河指出,AI與大型科技企業壟斷資本、技術與產業資源,很多傳統產業和員工無法及時轉型,出現「一邊冰、一邊火」的現象,產業二極化、社經落差擴大,甚至影響國內政經穩定與政黨輪替可能性。
因此,專家呼籲政府要強化創新產業政策協調,兼顧產業發展與社會公平,加速社會和資源投入,帶動全民受益。鼓勵多元產學合作、國際交流,讓AI成為全民福祉提升的基礎平台,而非只為少數科技集團服務。
民眾若關心健康科技與社會永續議題,可深入閱讀「台灣高齡化與慢性病升溫 專家建議疫苗接種與健康飲食管理」,也能持續追蹤國內產醫政策和科技動態。
總結來看,不論AI、半導體還是智慧健康產業,唯有持續投入產學研整合、深耕人才培育與國際連結,才能讓台灣在全球新科技賽局中持續佔有一席之地,邁向經濟、健康和社會多贏的永續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