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美國終止800美元包裹關稅豁免 國際貿易新格局現形
美國自2025年8月29日起,正式取消進口價值800美元以下小包裹免關稅的政策。這項規定源自川普時期,至今終於上路,讓跨境電商、國內外進口商必須徹底調整營運模式。新制上路後,這類小額商品將被課徵每件80至200美元的關稅,並設有六個月的過渡期。根據美國海關資料,預計這將為當局每年帶入上百億美元的稅收。美國政府希望藉此減少貿易逆差、保護當地產業,但也讓跨境電商與物流業者面臨更嚴格挑戰。以台灣、中國、南韓等亞洲出口重鎮為例,許多中小企業勢必會因為成本上揚而承壓,甚至訂單可能因此外移。而美國本土消費者則會感受到商品價格跟著調整,端看這波關稅政策是否讓全球供應鏈進入重新洗牌的階段。不僅如此,美國此舉也透露出台灣和國際間必須正視的保護主義趨勢——無論經貿、產業還是消費都受到深遠影響,對全球經濟格局帶來實質震盪。
進一步觀察最新國際局勢,美國與中國的經貿緊繃之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在2025年5月底「香格里拉對話」中再次強調中國對台灣的威脅為「迫在眉睫」,並警告若中國動作升級將對印太甚至全球產生嚴重衝擊。整個國際情勢和貿易政策彼此呼應,帶來全新挑戰。
中國九三閱兵 集結反美同盟凸顯地緣競爭態勢
就在美國調整包裹關稅的同時,北京也舉辦大規模「九三閱兵」,備受國際矚目。這場活動不只見證中國官方高強度動員,更邀來俄羅斯總統普丁、北韓領導人金正恩與伊朗、古巴等二十多個長年與美國保持對立的國家領袖共同現身。這明顯打造出以中國為核心、向外連結俄羅斯與北韓的反美同盟政治版圖。中方經由高調軍事行動,彰顯積極強化外交與軍事話語權。這股集體力量讓中國有意聯合多國,在貿易、軍事、外交等戰場與美國及西方世界一較高下,對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形成挑戰,甚至讓全球地緣關係更加緊繃。值得注意的是,閱兵儀式除了展現大國軍備,還映射中國與俄朝等國戰略關係升溫,讓東北亞、印太區域的安全局勢更趨複雜。
▲ 雙普會聚焦俄烏停火與印太安全,強化以中國為中心的新國際聯盟,台灣推動國際外交新世代,維護區域安全與地緣生存空間。
補充來看,國際調解院在5月30日正式成立,約有60國代表及2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公約。這項新組織主打透過調解處理國際爭端,成立宗旨在於推動國際和平、合作,顯現各方都在尋求更穩定的國際新秩序。
台美關稅談判攻防 台積電領軍爭取供應鏈優勢
國際貿易生態快速改變之際,台美雙方的關稅協商進入白熱化。台積電領銜台灣半導體及高科技產業,成為談判桌上的重要籌碼。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鼓勵台灣企業參考南韓「投資美國隊」策略,像大韓航空、SK集團投入美國設廠、投資與大型採購,成功為韓國在關稅釋放出更多籌碼。台積電也不遑多讓,過去三年積極於美國新建先進廠房,培養人才,並深化雙方供應鏈合作,穩固經貿夥伴互信。
在美中經濟爭霸戰升溫下,台灣接下來的投資、技術發展及全球布局,直接左右高科技與製造業能否持續突破各項貿易、地緣壁壘。策略面除了強化出口、擴大產值,更要避免台灣產業因依賴單一市場而承受過高風險。建立多元、安全穩健的供應鏈,是時下企業界共同努力的目標。
若想了解台韓產業如何因應全球供應鏈重組,推薦參考「美韓峰會聚焦經貿戰略合作 美政策調整與全球供應鏈挑戰下台灣產業應變」。
美國國會代表團密集訪台 強化印太戰略夥伴關係
近期美國參議員韋克爾與費雪帶領國會代表團相繼站上台灣,AIT亦明白宣示深化雙邊戰略夥伴意願。不只如此,美國國會軍事委員會主席率先點名台灣,強調雙邊結盟對「自由世界安全」至關重要,更強調實力維繫和平。這一波頻繁互動,凸顯美國視台灣為第一島鏈安全網核心,並欲聯合日本、澳洲,進一步強化亞太地區的安全防護。過去幾年,台灣已有多次迎接高層參訪經驗,這反映出台美關係不斷從象徵轉向行動。與此同時,北京方面也加大軍事與外交對抗動作,直接拉高台海及整個區域的緊繃感。
▲ 美國強化與台灣的戰略夥伴關係,在印太地區軍事與經濟聯盟成形,對抗中國擴張,形成複雜新的地緣架構。
更深入美國在印太戰略上的佈局模式,建議參照「美國收緊簽證政策衝擊國際學生與媒體 東亞戰略聯盟加速影響台灣安全局勢」。
此外,以美國近期哈佛招生禁令案為例,法官於5月30日判決暫停白宮所頒禁令。哈佛強調國際學生多元對學術環境貢獻重大,也間接呼應在全球人才競爭下,台灣與國際夥伴關係如何強化合作、拓展影響。
英美日軍事同盟深化 「抗中」戰略加速推進
印太安全環境持續升溫。近來,英國軍艦正式駛入日本,美軍則積極部署中程飛彈,與日方聯合軍演展開相互合作。美、英、日三國以實際行動強化軍事同盟,針對中國在區域擴權,實施更強力的防衛措施,透過協同部署向外延伸軍力。這一波抗中同盟行動不僅提升盟國聯合指揮、應變能力,也讓區域軍備競賽加大,台灣、南韓等地紛紛檢視自身安全體系是否足夠完善。
有鑑於此,台灣未來在安全、產業、外交三方面都將面臨更為嚴峻的考驗。隨著「新冷戰」氛圍愈加明顯,台灣如何定位自身、打造超前布局至關重要。同時,全球產業發展變得更具挑戰性,需要打破過去慣性,尋求新突破。
有興趣深入瞭解新冷戰趨勢及台灣產業策略,可推薦閱讀「2025年國際新冷戰風起:美中印貿易與軍事摩擦加劇,台灣產業迎挑戰與轉機」。
美國社會問題與國際形象:槍擊屢傳的內在挑戰
除了國際地緣與經濟競爭,近期美國本土社會問題亦浮上檯面——槍擊事件一波接著一波,讓社會安全與槍枝防治議題再成民間和政府關注焦點。第一夫人梅拉尼婭·川普呼籲要「及早預防悲劇」,訴求從源頭阻斷槍枝暴力。但美國槍枝議題長年陷入意識形態對立,既有法規與政治立場難以推動結構性改革。這也影響外界對美國內部安全與治理效率的評價,國家形象某種程度上 start to be questioned,同時連帶影響到美國在國際事務的領導正當性及盟友信心。
▲ 美俄等大國外交、社會問題與對外形象交織,影響國際穩定與美國全球領袖地位的堅實與挑戰。
若想進一步解析美國國內外變局如何連動影響國家形象以及台灣戰略角色,可延伸參考「全球地緣政治風暴升級 美中貿易、俄烏戰爭與中共閱兵牽動台灣戰略與產業布局」。
同步來看,監察機構自6月2日起,明確規定所屬人員不可以私人名義使用公務車。這改革目標在於強化政府透明度和可信任度,反映出台灣在國際標準下積極提升治理品質,與世界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