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聯邦疫苗小組擬延後新生兒接種B肝疫苗,亞太裔社區憂心影響加劇
美國聯邦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DC)核心疫苗諮詢小組將於2025年9月18日至19日召開重要投票,建議將現行新生兒出生後立即接種B型肝炎疫苗的政策,延後至4歲再接種。此議案由聯邦衛生部長小羅伯特·甘迺迪主導,近日也重新任命疫苗小組成員以推動政策變革。前國家免疫及呼吸道疾病中心主任達斯卡拉基斯指出,該提案意在取消出生時施打的建議,改為晚一點的年齡階段接種。若此案通過,對亞太裔社區影響尤為重大,因亞太裔為美國乙肝高風險族群,恐增加垂直感染風險,引起公共衛生及社會層面的高度關注。
美國現行B肝疫苗政策與國際背景對比
美國推行新生兒出生後24小時內接種B肝疫苗已逾30年,成功將兒童乙肝感染率降至極低層級。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建議在高流行率國家,新生兒應儘早接種首劑疫苗以防範慢性病毒感染。全球約有2.96億慢性B肝感染者,亞太地區病例最為集中,中國、印度、菲律賓等國新生兒感染風險尤其高。美國亞裔人口約佔7%,卻占全國乙肝帶原者一半以上,主要原因為母嬰垂直傳染與移民背景。相比之下,部分國家如新加坡採取嬰兒出生、2個月和6個月分三劑接種策略,展現疫苗接種時程多樣化趨勢,而美國此次提案則可能融入國際多元做法。
疫苗諮詢小組內部意見分歧及政策推動脈絡
疫苗諮詢小組(ACIP)成員將依投票結果決定疫苗接種時程是否延後。支持者認為延後可能減少嬰兒接種疫苗次數,並希望重新審視疫苗效益與風險,惟具體科學依據尚未公開。反對方包括多位兒科醫師及前CDC官員,強調及早接種可防止母嬰垂直傳染,並擔心延後可能引發感染率提升。美國前CDC局長蘇珊·莫納雷茲批評衛生部長甘迺迪團隊干預疫苗諮詢委員會的科學審查流程,質疑決策透明度及科學依據的完整性。台灣衛福部與疾管署則持續強調新生兒時接種B肝疫苗的重要性,反映全球防疫政策的差異。
亞太裔社區將成疫苗接種時程改變的最大受害群體
考量亞太裔族群在美國乙肝感染者中佔比過半,延後施打疫苗將帶來顯著公共衛生挑戰。乙肝垂直感染率恐將攀升,未來肝硬化與肝癌患者數同步增加,進一步加重醫療系統負擔及健康不平等。亞太裔家長與社區組織已表達強烈關切,憂心政策變動削弱過去有效的預防策略。公共衛生專家建議,若此提案通過,必須同時強化篩檢、健康教育及疫苗追蹤,以補足防護缺口。
疫苗政策調整對產業與醫療系統的潛在衝擊
新政策若實施,美國疫苗製造商可能面臨需求減少,需調整生產與市場策略。醫療機構亦需更新接種指引及宣導流程,確保疫苗使用一致與兒童健康安全。此外,接種年齡改變可能引發相關法規及公共衛生政策修訂,兒童保健系統將須適應改變後的接種節奏與管理標準。專家提醒,政策調動須以科學證據為根據,並確保公共衛生利益最大化。
未來展望與風險評估:國際與本地皆將密切關注
此次投票結果將是美國疫苗政策的重要轉捩點,若通過延後接種,勢必引起全球公共衛生界對美國防疫策略的重新檢視,尤其影響乙肝高盛行地區的疫苗策略制定。WHO持續呼籲新生兒儘早接種B肝疫苗,以實現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目標。美國社會對疫苗安全與效益的辯論亦將加劇,亞太裔社區的反應將直接反映政策調整的成效與公平性。專家普遍預測,短期內乙肝感染率可能增加,呼籲政府審慎評估科學數據與民眾健康權益。
▲ 疫苗接種策略與病毒變異挑戰呈現複雜局面,台美雙方皆強化疫苗政策管理以因應公共衛生威脅。
建議可參考洛杉磯縣嬰兒麻疹併發腦病症死亡 衛生局呼籲提升疫苗接種率與疫苗升級與新冠變異株挑戰交織,台美同步強化傳染病防線與免疫管理以取得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