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花蓮光復鄉洪災救災首度聯合記者會舉行,縣長徐榛蔚缺席引發外界關注
2025年9月29日,花蓮光復鄉洪災進入第七天,中央政府與花蓮縣政府首次合開前進指揮所聯合記者會,強調救災合作的推進。中央指揮官由經濟部次長賴建信擔任,縣府派出行研處長陳建村代表出席,花蓮縣長徐榛蔚未現身,引發媒體與社會輿論關注。賴建信強調,目前每日與行政院及軍方密切溝通,持續調整兵力及資源部署,全力以赴救災。
中央指揮層級引發質疑,賴建信回應持續協調軍方資源
此次中央前進指揮所由經濟部次長賴建信擔任指揮官,與過去如台南風災由政務委員陳金德擔任高層指揮官不同,外界質疑該層級是否能有效調動國防部將領及多重軍事資源。賴建信在記者會中回應,他每天向行政院報告災況,也主動與軍方召開會議,確認兵力調派情況,強調救災效率及資源運用才是最重要的核心。行政院長卓榮泰也要求縣府與中央每日雙向溝通,加強協調保持資訊透明。
地方縣長缺席記者會,縣府強調縣長持續現場勘災
花蓮縣長徐榛蔚未出席聯合記者會,且未於當日縣府自行召開的記者會現身,僅由行研處長陳建村代表。此舉引發媒體質疑縣府救災領導與對外說明態度。縣府表示,縣長目前持續在災區現場進行勘災並指示救災工作,且曾邀請中央共同舉辦記者會,惟中央未明確邀請。由於中央與地方指揮所距離約300公尺,卻分別運作,造成資訊流通與指揮效率受阻。
現場救災流程被批「多頭馬車」,專家指制度性協調是關鍵
救災現場包括軍方與政府各單位表示,中央與地方各自成立前進指揮所,距離接近卻資訊未完全統合,導致救災調度被形容為「多頭馬車」,顯示救災指揮體系協調不足。專家認為,台灣救災機制需要更明確且高層協調架構,地方首長必須積極參與,提升透明度與民眾信任度。日前對比花蓮與歷次台南風災的救災指揮層級差異,顯示未來需推動更專業且跨部門整合的救災體系。
救災進度與未來復原規劃持續推進,環境復原及民眾關懷同步展開
中央水利署宣布已成功引導馬太鞍溪洪水改道至深水槽區域,有效降低市區淹水風險。國軍持續投入兵力,並首次公開使用數位指揮套件提升情報共享與救災效率。花蓮縣政府同步進行環境清淤消毒作業,設立心理關懷站及便民服務站,協助災民辦理戶政及心理支持。馬太鞍溪堰塞湖因持續集水區降雨仍維持紅色警戒,雙方強調會持續根據現場狀況調整工作重點與分工。
中央與地方協調機制面臨考驗,未來強化合作重要性備受期待
此次花蓮洪災搶救暴露出台灣在重大災害發生時中央與地方協調制度的挑戰。行政院及花蓮縣府正逐步協商分工任務,期待整合資訊及加快救災速度。專家預期,政府將檢討前進指揮所指揮官層級設定與合作機制,提升災難管理韌性。民間與媒體呼籲雙方落實資訊公開與合作,以重建民眾信心,並為未來災害應變塑造更高效的指揮與協調體系。
以上報導整合多家權威媒體與官方資訊來源,包括行政院及水利署官方公告、現場指揮所通報,提供詳實可查驗事實。更多詳細內容,建議可參考「中央地方前進指揮所首度合開記者會 徐榛蔚未出席」與各大權威新聞媒體即時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