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花蓮燕子口地區立霧溪崩塌形成堰塞湖 水位急升中橫公路封閉疏散居民
2025年10月17日,花蓮縣太魯閣國家公園燕子口步道附近發生大規模邊坡崩塌,土石阻塞立霧溪河道,形成長約800公尺、寬30至80公尺的堰塞湖。林務局花蓮分署現場勘查,發現堰塞湖水位以每小時約1公尺速度快速上升,若未能及時排水,堰塞湖恐在近日潰決。為確保公共安全,花蓮縣政府緊急封閉台8線中橫公路天祥至太魯閣路段,並對下游包括秀林鄉富世村在內逾900人居民及遊客展開疏散作業。林務局呼籲民眾勿靠近危險區域,官員正持續監測堰塞湖水位與壩體穩定度。
堰塞湖成因與現場地質背景解析
此次堰塞湖形成主要因燕子口附近立霧溪邊坡土石崩塌,大片土石沉積於河床,阻塞水流造成堰塞湖。花蓮地區近期受地震餘震影響,加上氣候系統的「共伴效應」引致連日強降雨,使得邊坡土壤含水量升高,地層穩定性降低,成為堰塞湖形成的直接誘因。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於第一時間接獲通報,確認土石滑落位置距燕子口步道約950公尺處,是地震與極端氣候相互作用下的複合災害現象。
堰塞湖水位急速上升 潰決風險持續存在
林務局的初步調查指出,目前堰塞湖水面長度達800公尺,寬度介於30至80公尺,水位正以每小時約1公尺速度攀升。公路局東區養護工程分局表示,若水位繼續升高,可能引發溢流甚至潰決,潰決洪水預計將嚴重威脅下游河道與聚落安全。潰決的可能時間被推估在傍晚至隔日,增加緊急應變的時間壓力。由於壩體龐大且地形險峻,現場直接人工降挖或導流水工程面臨技術與執行的困難。
緊急封路與疏散措施確保下游群眾安全
花蓮縣政府結合林務局、公路局、太魯閣管理處等單位迅速啟動應變計畫,封閉台8線天祥至太魯閣段以防止危險擴大,並對秀林鄉富世村及周邊社區逾900名居民及遊客進行緊急撤離。秀林鄉公所設置災害應變中心,約有800人已接獲撤離通知。相關單位並透過無人機空拍持續監測堰塞湖動態,並呼籲居民切勿擅自進入封閉區域,以免生命財產受危。
現場監測與排水工程持續推進 遭遇多重挑戰
林務局花蓮分署派員持續在現場監控水位及邊坡穩定狀況,同時與陽明交通大學防災中心合作評估降挖或導流方案可行性。儘管有初步排水作業進行,壩體巨大與水流迅速的組合使工程執行困難。當局亦密切觀察壩體結構是否有鬆動跡象,以判斷潰決風險。此次事件凸顯台灣東部特有的地質脆弱性與極端氣候變遷下的災害疊加風險,提醒防災體系需加強科技監測及跨部門協作。
堰塞湖事件對地方與國家帶來多重衝擊
短期內,台8線封閉使觀光業暫停,太魯閣國家公園遊客與交通受限,影響周邊住宿、餐飲業營運。立霧溪流域部分水力發電設施亦被迫暫停運作,以防設備損害。下游居民生命財產安全面臨潰決洪水威脅,基礎設施安全也需加強防護。長期看,此事件促使政府加速強化邊坡監測系統、防災預警與撤離機制。專家強調,此類堰塞湖多由天然地質條件與氣候因素疊加形成,必須結合全球氣候變遷趨勢,提升區域韌性及災害應對能力。
未來防災挑戰與國際經驗借鏡
此次堰塞湖事件反映台灣東部地區持續面臨地震與極端氣候的影響。未來除了加強本地災害監測與工程應變能力外,台灣亦可參考日本與美國山區堰塞湖的監控和疏導經驗,運用無人機監察、AI預警與快速應急排水技術增強防災能量。政府計劃加強山區邊坡治理,完善突發堰塞湖應變計畫,確保快速應變與民眾安全。此次事件也讓社會更重視山區環境保育與災害韌性建設,成為未來公共安全政策的重要課題。
花蓮立霧溪堰塞湖現場示意圖及相關數據
項目 | 數據 / 描述 |
---|---|
堰塞湖長度 | 約800公尺 |
堰塞湖寬度 | 30至80公尺 |
水位上升速率 | 約每小時1公尺 |
封閉路段 | 台8線天祥至太魯閣段 |
撤離人數 | 逾900人,包括居民與遊客 |
▲ 花蓮燕子口堰塞湖形成現場,土石擋住立霧溪主河道,水位迅速上升,距離台8線路面僅數公尺高。圖片來源:林務局花蓮分署空拍。
整體而言,花蓮燕子口堰塞湖事件突顯了台灣東部山區地質脆弱與極端氣候同時作用帶來的防災挑戰,需政府持續監測、果斷應對與長期治理,最大限度保障區域安全與民眾生命財產。
建議可參考「花蓮立霧溪800公尺堰塞湖危急!『壩體量大』傍晚恐淹路 下游這些區域急撤」及「花蓮又驚現堰塞湖!燕子口崩塌阻立霧溪水位急升中橫封路」以取得更多詳細報導與即時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