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中共九三閱兵:政治意涵與軍事威懾並進
2025年中共九三閱兵再次成為國際高度關注的重大事件,其影響已超越單純的國軍展示。北京當局利用此儀式,不僅大秀國產最新戰機、飛彈及重型裝備,更藉由閱兵傳達黨中央、尤其是習近平本人的領導核心地位。多位台灣學者與外交觀察者指出,這次閱兵政治意涵顯著,尤其在大國競合與周邊安定性受壓之際,更加凸顯強人政治穩定軍紀、鞏固政權的訊號。
▲ 全球地緣政治風暴下,中共九三閱兵展現威懾與敘事主導權,台灣戰略安全格外受矚。
這場閱兵被解讀為北京對國內鞏固領導人權威、對外構築「大國強軍」印象的雙重主軸。例如,見到習近平檢閱部隊、展示高科技裝備,不僅展現掌控軍隊的能力,也給外界「中國準備強力回應挑戰」的訊息。台灣及美國都被視作首波震懾目標;尤其中共明確以島鏈戰略、飛航巡邏加壓,強化嚇阻能力。
國際層面上,中共積極在敘事權上翻盤,譬如邀請俄羅斯總統普丁與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同台。透過中俄朝三方公開「同步亮相」的新多邊聯盟姿態,北京試圖在輿論上將中華民國(台灣)邊緣化、塑造以中國為中心的亞洲新格局。面對這種局面,台灣若要維繫自身安全及國際定位,必須持續強化自主防衛及國際連結。了解九三閱兵牽動全球趨勢,可參考「全球地緣政治風暴升級 美中貿易、俄烏戰爭與中共閱兵牽動台灣戰略與產業布局」。
2025年亞洲新聯盟的格局也再次提醒台灣,除了軍事維度外,還必須在國際發聲、外交協商與經濟安全上多管齊下。尤其近年來國際社會對亞太安全日趨重視,台灣未來應善用自身優勢,強化與歐美日等夥伴的戰略合作,確保在大國競爭間掌握主動權。
英美政策轉折下的盟友關係與亞太安全隱憂
地緣政治競合逐漸擴大至西方國家內部盟友關係。近期英國國防大臣約翰·希利針對台海議題的發言成為各界焦點,起先明言若台海爆發危機英國將介入,後來又否認自身立場遭媒體曲解。這一波挺台聲明與緊急轉彎,彰顯英國政府於亞太安全承諾上的分歧,也透露國際支持台灣聲浪難以鐵板一塊。
▲ 川普與西方盟友在亞太及烏克蘭議題上的態度轉折,再次突顯地緣政治的不確定與敏感性。
英國的搖擺態度無疑影響美國及歐洲對亞太穩定的政策溝通,使台灣與區域國家的安全規劃更需強調自主準備與多層次合作。目前,西方對台灣的軍事、政治與經濟援助雖無倒退跡象,卻因各國內政壓力及輿論反覆,形成承諾上存有模糊地帶。
這種狀況使亞太國家在規劃自身防禦、強化與美、日等區域列強協作時,必須建構風險分散機制與備案。除了硬體防衛,更要持續在國際舞台發聲、深化戰略夥伴網絡,確保遇到突發危機仍能維持最大彈性。對此議題有興趣,可詳閱「全球多重衝突與天災成新常態,台海局勢與美中角力加劇亞太安全緊張」。
同時,2025年初歐洲成立「威瑪+聯盟」,成員包含法、德、波蘭、英國等國,主要針對美國於俄烏戰爭政策的轉變,以及美、俄之間的外交對話不再將歐洲納入決策圈。這不僅是歐洲試圖維持自身主權,也代表地緣政治板塊分化,使亞太盟友關係更複雜、台灣布局挑戰加劇。相關資料可查閱維瑪+聯盟介紹(Wiki資料)。
美國外交政策動盪對全球經濟結構的衝擊
2025年美國川普政府宣布削減大筆對外援助,約近50億美元,使國內外各界議論紛紛。這次外援調整讓聯邦政府運作面臨停擺風險,同時增加全球經濟與國際合作的不確定性。與中國持續的貿易戰,包括加高關稅、限縮高科技出口,美國逐步將產業鏈移至本土或友邦,全球供應鏈產生巨變。
▲ 美中關稅與外交策略動盪,加速供應鏈重組,台灣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轉型壓力。
以科技、半導體、能源為例,台灣許多電子大廠如台積電、緯創、廣達、日月光、環球晶等,紛紛於2025年宣布加碼在美投資,總投資金額已突破新台幣5000億元,創歷史新高。這反映產業為抵禦美中貿易爭端與供應鏈斷鏈風險,加速全球據點調整與多元佈局。
這波供應鏈重組也促使台灣企業學習建立分散化、彈性化的產線管理,藉由智慧製造與數位轉型強化抗風險能力。同時,美日農產貿易關稅協商等案例,也揭示即便盟友之間仍存在角力,企業必須主動尋求多元出口對策。關於美中貿易戰如何波及台灣,可參考「全球地緣政治風暴升級 美中貿易、俄烏戰爭與中共閱兵牽動台灣戰略與產業布局」。
此外,國際信評機構惠譽近日分析台灣經濟增長雖優於預期,但同時面臨人工智慧需求、地緣衝突與關稅攻防等三大潛在風險。更多財經與產業分析可延伸閱讀「台灣經濟成長優於預期?惠譽示警三大潛在風險:AI需求續強、地緣與關稅挑戰浮現」。
地緣政治風險升溫下的產業調整與韌性布局
國際地緣政治已成2025年產業調整的最大風險來源。台灣受美中科技戰和區域不確定性影響,科技業、製造業紛紛推動供應鏈分散與多國生產。尤其半導體、綠能、關鍵零組件,新投資重心向美、亞多地分布,從台積電到環球晶,資本支出與在地合作深化明顯。
▲ 面對新一波地緣風暴,台灣企業強化海外投資、多地生產,聚焦韌性與創新。
近期國際評等機構發布「地緣政治風險下企業獲利蒸發」最新報告,全球上市公司因地緣動盪,光是2024年就減損約新台幣9700億元(折合約3200億美元),引發金融市場波動與企業新一輪轉型浪潮。這促使本土企業除了追求外部市場,也更積極與各國組成策略聯盟。
面對台海緊張與區域衝突不確定性,台灣企業需快速提升供應鏈韌性,借助智慧生產、資料治理與 ESG 緊密整合。同時,投資方向將更加注重垂直整合、技術自主與風險多角化。對相關產業布局及轉型挑戰有興趣者,建議進一步參考「美國加碼投資英特爾強化半導體自主,台灣產業鏈面臨轉型與地緣挑戰」及「地緣政治風險層出不窮 全球上市公司獲利蒸發3,200億美元」。
這一波全球供應鏈重組潮,使台灣產業勢必透過創新與協作,持續尋找國際立足點,也提醒政策帶領企業前瞻規劃、善用區域資源共同抗衡外部波動。
亞太安全格局重組:多邊互動牽動國際局勢
中俄朝三方在九三閱兵「合體」現身,象徵中國背後有俄國、北韓合作支撐,同時對歐美構築平衡壓力。這樣的多邊安全聯盟,讓亞洲成為大國較勁新主戰場。加上俄烏戰爭膠著、日本強力增加國防預算,東亞與東南亞局勢變動加劇,雙方陣營政策協調難度大增。
▲ 中俄朝三方同台,共同牽動亞洲安全格局,國際局勢更趨複雜與多邊。
美日澳等西方聯盟面對中國崛起,不僅推動軍事合作,經濟層面也力拼新興貿易協議,深化半導體、能源、數位產業合作,力圖兼顧安全與經貿雙軌局面。台灣同時被視為關鍵樞紐,在加強國防、產業安全及國際曝光度上不可偏廢。
亞洲新聯盟成形下,台灣產業面臨進一步調整壓力,唯有積極參與多邊合作、開展國際對話,才能強化自身議價力。掌握亞太區域最新態勢建議參考「美韓峰會聚焦朝鮮半島安全與經貿協議 從地緣政治到產業自主挑戰」。
值得注意的是,亞洲地區已被認為是未來幾年國際政治最大變數。中國於2027年前完成涉台軍事能力建設,並以九三閱兵及香格里拉對話等場合提升在國際舞台的聲量。美國國防部呼籲亞太盟國提高國防預算,加強集體安全與能力聯防,此趨勢對台灣而言既是壓力也是契機。
輿論與政策交錯下的地緣戰略新態勢
近期川普高調表態支持普丁意見,甚至傳出建議解放軍派遣維和部隊進入烏克蘭,引起白宮與五角大廈火速澄清,突顯全球領袖聲明與政策走向間的鴻溝。這類政策訊號敏感且易造成國際誤解,台灣與區域國家更需提高分辨力,避免被誤導至危險邊緣。
政策易變與媒體即時放大,使資訊混戰成為新常態。國際輿論與政壇角力相互交錯,不論在外交、國防或產業轉型上,都要求台灣秉持前瞻、靈活、謹慎態度。想了解美國「優先主義」政策如何牽動地緣策略,可延伸閱讀「地緣政治暗藏變局/川普『美國優先』 改變同盟策略」。
此外,聯合國2024年9月也再度發出警告,指出地緣政治分裂與戰爭、氣候變遷等危機正加速國際社會的分化,呼籲各國應加強合作以避免局勢不可收拾。台灣處於亞太樞紐,須密切掌握資訊、深化外部連結,才能在多重壓力下維持穩定與發展。
全球地緣政治正值關鍵重組階段,不論歐洲「威瑪+聯盟」的成立、以色列與伊朗衝突升級,還是亞太區域安全聯盟再造,各國都在努力尋找合作與和平方案。台灣應全方位推進外交、防衛、經濟及產業轉型,以確保在變局中穩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