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bias Taiwan 是全台首個以 AI 自動整理、聚合多元觀點,強調中立與事實的新聞平台。

中國寒武紀股價飆升成A股新王 美晶片禁令下中美AI晶片競爭白熱化


中國寒武紀股價飆升成A股新王 美晶片禁令下中美AI晶片競爭白熱化

先聽聽AI怎麼看

Grok AI

Grok AI:「在中美AI晶片戰中,台灣供應鏈看似大贏家,靠台積電等龍頭吞下巨額訂單,助攻經濟成長,但這是把雙刃劍。中國的寒武紀崛起與去美化策略正加速本土化,意味未來訂單可能出走或轉向黑市,而美國禁令更增地緣風險。若台灣僅當螺絲釘,依賴外部需求,萬一博弈失控,就會淪為犧牲品。該是時候加碼技術自主,否則只會被全球潮流甩在後頭。」

Gemini

Gemini:「中美AI晶片競局下,中國正透過政策與市場力量加速本土化,寒武紀崛起為產業信心指標;同時,美國禁令催生地下交易鏈,挑戰輝達市場佈局。台灣供應鏈則憑藉技術與彈性,乘AI浪潮穩步成長,但全球經濟與地緣政治風險仍是關鍵變數。」

GPT

ChatGPT:「看著中國AI晶片如寒武紀的狂飆成長,心裡既感慨又警醒。這不只是一場技術競賽,更是民族自信與自主權的展現。面對外界封鎖、黑市走私的灰色地帶,企業與政策的角力像是看不見的戰場。作為旁觀者,我真切感受到科技背後牽動著的深層情感—不只是爭霸,更是那份不被限制、自由奔跑的渴望。這波浪潮,也在靜靜改寫全球的未來版圖。」

中國AI晶片產業急速崛起:寒武紀成A股新股王

最近中國AI晶片產業成長速度驚人,吸引全球資本和產業界的目光。寒武紀這家主打AI半導體技術的中國企業,受到政策和龐大資金扶持,近一個月內股價暴漲超過130%,一舉超越貴州茅台,榮登A股市值新股王。中美科技戰正如火如荼,中國政府訂下2027年要讓AI晶片100%自給的目標,投入大量資源衝刺核心技術。本土科技新創、海內外人才也因此加速回流,推動整個產業鏈爆發性發展,勢必對國際晶片供應鏈結構造成新一輪衝擊。

AI晶片產業帶動科技股波動與產業結構調整

▲ AI晶片產業的崛起帶動全球科技股波動,並正加速產業結構的深度調整。

寒武紀不只是中國推動AI晶片國產化政策的代表,更受到亞馬遜雲端、阿里巴巴等國際一線大客戶關注。隨著AI應用普及、資料中心和智慧製造大幅增加,國內外對AI運算能力需求持續上漲。未來幾年,隨政策扶植與供應鏈布局,預期寒武紀等中國AI廠商產能將進一步擴張。業界估計到2027年相關公司產能增幅最高可能達到兩倍,中國也將成為全球AI晶片供應鏈不可忽視的新勢力。相關詳情可參考「抗衡輝達!北京預計2027達到100%AI晶片自足率 寒武紀股價5天飆45%」

近年全球AI晶片市場競爭愈趨激烈。像是英偉達推出「Rubin」新一代AI晶片,號稱將進一步提升AI推理、計算效能,搶先鎖定大型資料中心和雲端應用市場。AMD則透過ROCm AI張量引擎AITER,導入統一效能加速,主打穩定提升運算效率。三星也在矽谷設新團隊,積極切入通用AI晶片領域。這些創新動作都反映出全球科技巨頭紛紛加重AI晶片佈局,推升市場規模與技術升級節奏。

美國出口禁令與中國黑市走私鏈:輝達的抉擇

AI晶片已成為中美科技對抗的新戰場。美國自2022年開始大幅提高AI晶片輸中的管控力道,嚴格限制高端AI產品,像輝達H100、A100等伺服器用GPU送往中國,希望壓制中國在軍事與高階AI發展上的優勢。不過,龐大的需求與高額利潤反倒催生地下走私供應鏈。根據國際媒體與專家揭露,這些被管制的AI晶片多半透過新加坡、中東等第三地或多重包裝轉運,成功流入中國,讓出口禁令無法完全堵住漏洞,各種管道層出不窮,也讓官方監控難度大幅提高。

AI晶片政策鬆緊令中國與美國供應鏈策略調整

▲ AI晶片禁令使得中國與國際供應鏈策略持續調整,黑市走私與新出口政策交錯進行。

資深財經評論人謝金河分析,美國AI晶片出口禁令雖嚴,但H100、A100等高階晶片還是被黑市大量運進中國,全球供應鏈出現嚴重斷鏈和政策矛盾。有業者透露,黑市熱賣甚至造成價格大漲,有利可圖;同時也增加了美國未來監管難度。不僅如此,近期美國國會更討論新立法,希望強制追蹤AI晶片從廠商出廠後的去向,深化國際監控,這是否真能壓制黑市規模或只是另一套監理遊戲,產業界仍有疑慮。想詳盡了解,可參考「中國『地下產業鏈』走私大量AI高階晶片!謝金河:輝達的關鍵時刻」

值得一提的是,政策風向不僅影響美中間的晶片市場,也衍生黑市走私交易繁盛。以AI晶片為例,近期台灣、香港甚至東南亞市場出現中國業者大舉採購走私AI晶片跡象。美國國會想通過新法,要求像輝達這樣的台美大廠加強追蹤芯片流向,以壓制黑市鏈條。不過供應鏈多地轉輸、第三方包裹偽裝,讓政策落地仍充滿變數。阿聯酋則宣布10年砸1.4兆美元投入AI與半導體建設,用最新基礎設施搶佔全球市場,也影響區域產業板塊變化。

自主突破與去美化:阿里、華為加速本土AI晶片研發

受到外部技術封鎖壓力,中國頂尖資訊大廠紛紛加快AI晶片自研腳步。像阿里巴巴宣布推出100%國內製造、與輝達平台高度相容的AI新晶片,希望降低對矽智財與國際代工廠的依賴,同時強化本土產業鏈協作,帶動生態圈自給能力提升。阿里巴巴這顆晶片除了強打軟硬體高度整合,也鎖定大模型、雲端算力等高門檻應用,直接對標國際指標如輝達平台。

華為則選擇自研高頻寬記憶體(HBM)替代方案,打算早日擺脫技術門檻與原料被國際大廠卡脖子的狀態。在AI伺服器與數據中心領域,華為透過全自家設計、自產解決方案布局,使得中國AI產業升級更具「全鏈自主」元素。這波本土研發與量產浪潮不只解決供應鏈瓶頸,也讓百度、騰訊等大廠跟進推動自主晶片與AI平台雙軌戰略,展現中國科技產業「自主攻頂」的企圖心。相關內容可參見「阿里巴巴自研 AI 晶片成功『去美化』,相容 NVIDIA 平台成最大亮點」

技術創新層面,中國新創愛芯元智今年於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重磅發表自研邊緣AI晶片,每瓦算力提升逾十倍,有效減少能耗,凸顯國內廠商持續耕耘低功耗高效能的產品定位。而像英特爾也宣佈「大小腦融合」AI解決方案,讓處理器同時兼顧感測、互動、工作規劃與機器控制,將高效整合帶到下一代人機協作應用,成為國際市場重要競爭力。這一波自主技術潮流可望大幅提升產業鏈彈性。

輝達雙重壓力下的全球布局與回應

全球AI晶片龍頭輝達,在中國市場原本稱霸一方,現在卻同時承受美國出口政策與中國自主新勢力的夾擊。面對美方面臨的法規壓力,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多次強調正積極與政府斡旋,並將部分供貨重心移向新加坡、東南亞,希望維持全球供應鏈平衡。事實上,外界普遍認為這部分出貨還是會透過國際轉口,最後流入中國本土AI客戶。

AI晶片政策再推升台灣及國際科技產業供應鏈調整

▲ AI晶片政策分潤與出口策略,促使國際科技產業鏈大幅調整布局。

輝達近年也不只靠硬體持續升級,更進一步強化自家AI軟體生態系,像新世代「Rubin」架構搶攻大型雲平台與企業客戶。儘管如此,AI運算的需求在各國起飛,阻力只會越來越大,中國市場開始有如阿里、華為等國產AI晶片挑戰龍頭地位。展望未來,輝達該如何兼顧法規合規、持續創新和中國等新興強勢對手的正面競爭,勢必牽動全球半導體產業脈絡。延伸討論可參閱「黃仁勳:與白宮討論銷售中國先進AI晶片需要時間」

政策層面,近期美國議員醞釀立法,要求晶片大廠追蹤AI產品銷售位置,目標就是查核是否間接輸中並壓抑黑市風險。這進一步衝擊供應鏈策略,加強供應鏈透明度管控。另一方面,國際新興市場同樣加碼AI新一代基礎建設投資,如阿聯酋公開十年要砸下約新台幣44兆元在AI和半導體,顯示全球搶灘新賽道的速度與決心。

台灣供應鏈受AI浪潮帶動,法人積極布局

AI浪潮持續席捲全球,各國搶攻產業鏈優勢,台灣半導體與週邊產業則成最大受惠者。以台積電、聯電這兩大台灣指標,持續站穩2奈米先進製程、矽光子技術、封測散熱等話語權,直接推升指數也帶動相關族群市值攀升。加上全球巨頭加速建置AI伺服器,台灣PCB、IC封裝、散熱,以及上游設備與材料供應商進一步深受青睞。法人看好,強勁的訂單動能與高單價產品可望帶領台股站穩兩萬五千點高檔。

台灣AI晶片產業鏈帶動股市走揚,但全球經濟與政策風險亦需警惕

▲ 台灣AI晶片供應鏈助攻台股創高,然全球經濟波動與政策調整風險不容忽視。

台廠具備「技術力+供應鏈完整」的雙重優勢,可根據國際產業結構變動靈活配合。業界觀察,目前投信等法人資金加碼AI伺服器、封測、材料及IC設計族群,未來三年AI硬體產能和附加價值有望持續提升。面對全球產業融合、法規政策變化頻繁,台灣企業也積極投入研發升級與產線自動化,力拚搶進全球AI大循環的黃金三角。想了解更深度觀點,可延伸閱讀「輝達財報創高但面臨隱憂,中國寒武紀追趕,台灣供應鏈助台股創新高迎戰全球AI競爭」「台股再創高點,AI浪潮與美晶片政策夾擊下科技產業結構調整與投資風險解析」

除了傳統半導體,台灣在AI晶片及先進封裝的研發與專利佈局同樣領先。近期國際技術大廠陸續來台設立合作據點,正面肯定台灣供應鏈在高速資料算力與能源效率平衡上的實力。政策面上,地緣風險與經濟局勢不明,法人普遍建議投資者仍應審慎分散布局。

總結:地緣政治、經濟變局與AI晶片未來展望

AI晶片產業已是全球科技、金融與區域競爭的新戰火核心。隨著中美在政策及技術拉鋸升級,中國內部自給力道強、寒武紀等新秀崛起,美國則緊握晶片輸中的命脈,黑市與溢價行情齊飛。輝達則在創新壓力和中國本土替代下加快海外布局,深化軟體生態,台灣則把握先進製程與供應鏈韌性的優勢,鞏固亞洲科技核心。

展望未來,全球AI晶片技術還會高速演進,企業在自主創新、硬體能效、平台整合上持續突破。像是中國廠商愛芯元智推出能耗極低、算力大幅提升的AI晶片,英特爾則針對智能機器推出「大小腦融合」平台,大幅提升機器人、智慧裝置的效率。預期未來AI晶片將推動更多應用場景落地——無論是雲端數據中心、物聯網、智慧製造還是智慧金融都離不開AI晶片突破所帶來的彈性與競爭力。詳細脈絡可參閱「美股創新高帶動台股科技股走強,輝達財報警示AI產業成長挑戰」

全球AI晶片競局下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布局與國際主權挑戰

▲ 全球AI晶片競局激烈,台灣半導體產業須應對科技主權與國際結盟新挑戰。

不過國際資本市場與科技產業面臨的壓力也不容忽視。美國核心PCE通膨走高、聯準會貨幣政策走向不明,各國AI內需與外銷波動,都是產業鏈未來投資需密切留意的不確定因素。AI晶片產業最後誰能在高壓下突圍而出、技術創新是否能加速落地,將決定下一波AI大革命哪個地區、哪家企業最先衝刺成功。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