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半導體戰略競局:全球產業鏈的地緣與技術博弈
半導體一直是全球科技戰略的關鍵。隨著AI、智慧車、雲端運算、物聯網、5G等新興科技快速普及,半導體的角色變得更加重要。尤其這幾年,美中科技摩擦不斷升溫,讓各國政府及企業不得不重新思考供應鏈佈局與自主保護措施。例如自2018年起,美國針對中國半導體祭出多輪出口管制、投資限制,《芯片與科學法案》也限制中國企業取得先進製程技術,硬是把產業鏈推向分裂格局。中國則因應加速推動自主生產和技術自給,政府投入千億級資金,大力扶植從設備到材料的全產業鏈布局;幾大國家如歐盟、日本、東南亞同時加緊腳步,鎖定人才培育、與國際盟友合作及設廠投資,世界半導體局勢逐漸轉向多極分布。整體來看,地緣政治與技術升級正讓全球半導體競爭進入新階段,企業和國家都要站穩腳步面對這場大型博弈。
▲ AI等新興應用帶動半導體產業成長,全球供應鏈進入快速變革期。
美國對中國半導體的制裁一波接一波,限制高階晶片和相關設備出口、設下更多技術壁壘,重擊中國未來發展。例如2022年美國推出《芯片與科學法案》,對中國企業設下更多禁令,明示「先進科技不能外流」的政策方向。反觀中國則祭出國家大基金、對設備和材料供應鏈加強布局,很多大廠轉挑戰自研、橫向併購與搶人才,化危機為轉機。中美對立的局勢短期難以逆轉,而產業鏈自主與安全將持續是全球焦點。
台積電專利與研發雙軌佈局 固守技術護城河
台灣半導體產業在這場全球競爭中扮演戰略性角色,尤其台積電不僅以先進製程技術聞名,更透過專利和營業秘密雙軌戰略守住技術優勢。台積電近年大量投入研發,2024年研發經費高達新台幣1944億元,佔全台製造業研發投資四分之一,是近年來新高紀錄。專利保護則由法務與研發部門聯合規劃,聚焦每一世代新製程要點,並提前布局像是2奈米、A16等芯片技術專利。
▲ 台積電不斷擴大研發佈局,穩居全球供應鏈關鍵樞紐。
光靠專利就能穩住地位嗎?其實還要靠無形資產保護和核心技術研發的同步強化。像台積電這種提前鎖定下一世代製程、不斷拓展專利網,加上與供應商密切聯盟,才足以建立超深的技術護城河,讓國際大廠望塵莫及。這種模式也啟發其他台廠、甚至亞洲同業加緊腳步投入研發升級、強化法遵和佈局實力,拉高半導體國際競爭門檻。如想了解AI與台積電如何帶領新一波半導體長線轉型,建議延伸閱讀「AI浪潮帶動半導體產業成長,台積電與輝達領軍全球供應鏈轉型挑戰」。
美國升級半導體政策 英特爾成為戰略資產
當前美國不再僅口頭鼓勵企業競爭,而是直接以國家資本主義的手段下場。近期政府大手筆入股英特爾,持有約一成股份,這步棋讓英特爾一躍成為國家級戰略資產。也代表著美國國策已從「看不見的手」轉為「直接參與」,像是力推俄亥俄超大半導體轉型園區,落實美國優先政策,並用實際資金扶助新廠、新技術布局。
▲ 美國政府大力投資英特爾,提升半導體自主化與產業競爭力。
這樣的政策轉折,不僅確保美國在晶片領域的全球話語權,也加強供應鏈存於本土,建立強而有力的國防科技生態。各國政府開始思考是否要比照美國,出手介入本國關鍵半導體企業,力量不再專屬市場,而是國家資本、產業政策和產業安全共同推進。
如欲進一步剖析美國政策對全球供應鏈的深遠影響,推薦閱讀「美國政府入股英特爾:從半導體戰略到國家資本主義的政策轉折」和「美國89億美元入股英特爾加強半導體自主 台灣產業面臨轉型與地緣挑戰」。
地緣風險衝擊供應鏈 企業調整採購應對新局
近年來地緣政治升溫,讓半導體供應鏈的最大隱憂曝了光。美國川普及拜登政府連續升級出口限制,即便如三星、SK海力士和英特爾在中國的廠區,原本取得的美技術豁免也被終止,只給短暫緩衝期。這直接打亂全球儲存型記憶體和晶圓代工的供應步調,也突顯政策不確定對台商和國際三大廠的衝擊。中國官方雖緊急回應,雙方角力卻沒有退讓跡象。
▲ 政策與貿易措施導致供應鏈重組,台灣半導體產業必須靈活調整布局。
面對這種不可預期的外部風險,台積電及眾多台灣半導體廠也被迫提前調整採購政策,甚至刪除部分陸系或高中國營收比例供應商,建立備援機制,防止產線卡關。這些做法反映,光有技術不夠,對外部環境的超前規劃與風險控管,也是未來企業生存關鍵。建議參考「台積電與輝達迎戰美中科技戰 台灣半導體面臨供應鏈重組與政策挑戰」,獲取企業最新應變策略與案例。
半導體國家戰略群雄並起 全球產業鏈多元佈局
為了因應供應鏈安全與科技自主,全球主要國家無不加速制定本國半導體發展政策。例如日本大手筆補助台積電熊本廠,還攜手本地廠商共同投資2奈米先進製程,並強化技術人才交流。馬來西亞則宣布將電子業升格為國家核心戰略,加強設廠誘因及研發補助,搶占東南亞半導體基地地位。歐洲聯盟、德國、法國啟動跨國集團資金聯合計畫,創造上下游自主叢集。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國際投資分析,像巴菲特這類巨頭也陸續重壓日本三菱商事或各國頂尖元件廠,顯示半導體產業生態圈早已是跨國資本及政策推動下的競技場。
▲ 美國、台灣、日本聯手推動半導體自主戰略,各國新政策相互激盪。
這場全球半導體國家化運動,讓產業鏈佈局更加分散與民主化,可顯著強化供應穩定性和抗風險力。延伸掌握區域最新戰略,可參考日本近期半導體國策發展與馬來西亞半導體國家產業戰略,即時掌握國際局勢新走向。
學研攜手產業 厚植台灣半導體創新與韌性
在美中角力與地緣風險層出不窮的現在,台灣積極強化產學研整合實力。台積電與九州大學、陽明交大等多所國內外頂尖學校密切合作,成立跨國產學研聯盟,共同培訓先進製程與設計人才。工研院也擔負起產業創新推手角色,發起供應鏈盟友平台;經濟部頻辦全球半導體夥伴論壇,加強台日美歐關鍵領域技術與潛力交流。
▲ 台灣產官學研齊力推動半導體技術創新與供應鏈韌性,助攻長遠發展。
透過這些跨領域結合,台灣不僅提升自家人才與創新速度,也加深與國際創新基地的鏈結力,大幅強化抗全球性風險能力。展望未來,台灣產業政策與企業布局必須持續瞄準關鍵技術突破與供應端自主,才不會在全球競局中被邊緣化。建議進一步閱讀「美國加碼投資英特爾強化半導體自主,台灣產業鏈面臨轉型與地緣挑戰」及「全球地緣政治風暴升級 美中貿易、俄烏戰爭與中共閱兵牽動台灣戰略與產業布局」,補足產業全局與國際局勢觀點。
整體來說,半導體產業已是全球科技權力的最前線,各國戰略布局、企業研發投入與產學聯盟密切串連。無論是美國透過法案升級制裁中國、中國以大基金推動自主研發,還是日本、台灣投入跨國合作,這些政策與產業行動都深刻影響著每一位產業鏈參與者。面對持續升溫的國際競局,台灣如何維持關鍵供應地位、自主創新與分散風險,將攸關未來全球半導體產業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