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全球及台灣梅毒感染激增,男男性行為族群防護不足成疫情推手
近日全球梅毒感染案例明顯增加,2022年估計全球約有800萬成人感染,尤其在先進國家病例不降反升。美國病例激增61%,女性患者數量較以往倍增。調查顯示男男性行為族群中超過30%未完整使用保險套等防護措施,成為感染擴散關鍵。台灣亦呈現類似趨勢,15至24歲年輕族群與女性感染數目明顯上升。衛福部疾管署強調會持續加強疫情監控及推動性傳染病防治措施。
全球梅毒疫情擴散與感染族群多元化現象
國際報導指出全球梅毒感染持續攀升,美國2022年病例增加61%,女性感染人數更成倍成長,先天性梅毒病例倍增至106%。亞洲如南韓與日本疫情也十分嚴峻,東京過去10年梅毒患者增加12倍,女性患者激增40倍。香港男性患者占比達66:1。此現象顯示梅毒正從原本的高風險族群擴散至更多性別與年齡層,帶來更大公共衛生挑戰。
男男性行為者中的保險套使用缺失推升感染率
研究顯示男男性行為者(MSM)中近三成未全程使用保險套,此缺失被視為梅毒迅速增加的重要因素。美國數據顯示,2023年MSM佔初期及次期梅毒男性患者的32.7%。專家指出交友軟體普及與性觀念開放,導致不安全性行為增多,呼籲針對該族群設計專門防治方案,加強保險套推廣與常態篩檢。
台灣年輕族群梅毒感染明顯上升,女性患者增加迅速
根據台灣衛福部疾病管制署2023年資料,今年約有9941例梅毒感染,男女比約5:1。15至24歲年輕族群感染案例持續攀升,女性感染増速達21%。相比先天性梅毒,母嬰垂直傳播情況控制較穩定,但年輕世代與女性感染比例提高,加大防疫挑戰。疾管署呼籲強化青少年性教育,擴增免費快速篩檢服務,防止疫情進一步擴散。
防治策略與醫療措施持續推進中
台灣疾管署已與婦產科醫學會合作,針對孕婦及育齡婦女推動嚴格梅毒篩檢與追蹤。建議15至44歲性活躍者至少篩檢一次,高風險族群則應定期多次篩檢。同時,針對有性病感染史的男男性行為者及跨性別女性提供性行為後72小時的預防用藥措施,降低感染風險。梅毒主要使用肌肉注射青黴素治療,目前尚未出現嚴重抗藥性,但須持續監控。
多面向衝擊:公共衛生、心理健康及社會污名化
梅毒疫情擴大帶來的不僅是醫療資源壓力,也使公共衛生系統面臨嚴峻挑戰。梅毒增加不孕症、肝癌及孕期併發症風險,對個人與社會健康負擔加重。患者因社會污名可能延遲就醫,影響治療效果。專家強調心理壓力與焦慮等情緒問題需同步關注,加強性教育與打破污名對未來疫情控制至關重要。
國際合作與台灣未來防疫策略展望
世界衛生組織(WHO)警示梅毒疫情威脅全球健康目標,許多國家推行整合性防控,包括強化監測系統與擴大檢測與治療服務。台灣未來將持續推動跨部門合作,整合衛生、教育與社福資源,普及性健康教育,尤其聚焦青少年與高風險族群。專家呼籲提升匿名篩檢的可及性,並利用數位平台推廣衛教資訊,以因應疫情可能持續攀升的趨勢。
結語:全面性策略為遏止梅毒疫情關鍵
梅毒感染激增乃性行為習慣、社會文化、醫療體系及科技等多重因素交織結果。唯有透過國際合作、強化篩檢與治療體系、推廣性教育、消除污名,並提升高風險族群的防護意識,才能有效控制疫情持續擴散,保障全民健康安全。
▲ 美國CDC 2024年性病病例突破220萬,先天性梅毒數量暴增近7倍,成為防疫隱憂(資料來源:Unbias Taiwan)
更多相關內容建議可參考「全球及台灣梅毒病例攀升 男男性行為者防護不足成主要隱憂」,以及「美CDC:2024年性病病例破220萬 先天性梅毒暴增近7倍成防疫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