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北京九三閱兵同框談話震撼國際 走漏風聲話題衝擊輿論
2025年9月3日,北京舉辦大規模九三閱兵,全面展示了中國現代化軍力。不過今年大家最關心的焦點,莫過於習近平、普京和金正恩這三位亞洲權力領導人難得公開同框,還不小心被央視直播收音捕捉到,現場氣氛罕見輕鬆。三人透過翻譯閒聊,包括聊到「人生七十才開始」、「器官移植讓人長壽」等話題,馬上登上國際頭條。習近平說「人生七十古來稀,現在七十還像小孩」,普京則笑說「生物科技發展快,器官一直移植,說不定能活到長生不老」。這類具隱喻色彩的私房談話不只打破了領袖嚴肅形象,也讓許多台灣網友熱議權力、改革、政權永續等政治議題。原本閱兵聚焦在戰略軍事,但這段插曲意外揭露高層與民眾的關注落差,也再次引發大家對亞洲強權政治生態的多方解讀。
▲ 習近平和普京談長壽及器官移植話題,意外現身央視直播,引發國際輿論震驚。
中俄朝軍事結盟態勢明顯 閱兵成展示國際新局勢舞台
除了領袖談話成外媒焦點,今年的九三閱兵更凸顯中俄朝三國結盟的明確戰略訊號。習近平於現場會中強調中國不會讓歷史悲劇重演,並喊話堅持和平與強化武裝力量,展現打造世界級軍隊的決心。普京與金正恩分別代表俄羅斯、北韓出席,用行動向全球秀出中俄朝聯盟已從過去外交層面轉為實質戰略合作。近年俄朝在武器、衛星與資安領域多有頻繁交流,強化科技軍事合作。此次閱兵邀集26國領袖,儘管成員多元,也不能掩蓋中國推進全球多極化、捲動地緣新格局的大旗。除了炫耀力量,也對內外表達將與區域盟友及全球新勢力共謀安全發展。
▲ 全球地緣政治風暴升級,閱兵成多國角力與亞洲軍事威懾的象徵。
以東亞觀點觀察,俄朝深化同盟效果不但抗衡美歐壓力,也使台海和韓半島及整個印太區域安全再度升溫。此風向會對台灣與國際產業以及區域戰略形成長遠牽動。如欲深入了解閱兵對亞太的安全與政治格局衝擊,可參考「中共九三閱兵深化亞太軍事威懾 美英政策變化加劇台海安全挑戰」。
美國與西方世界反應強烈 國際輿論場上的大國博弈
中俄朝聯手高調亮相,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明顯神經繃緊。川普在公開發言和社群頻頻嘲諷「三國聯盟抗美」,甚至透露有意與普京進一步會談,充分展現美國對俄烏衝突與新亞洲國際聯線的戒心。美歐官員及學者普遍直言三國不只是作秀,更有明顯的軍事與國安警示意涵,恐將進一步加劇全球兩極分化。在歐美主流媒體與學界,這場閱兵也常與冷戰格局掛鉤,連帶拉高國內外選舉和外交議題熱度。對台灣而言,大國競合的話語場就是所有亞洲國家現在必須審慎因應的新實境。
▲ 川普強硬發言連結中俄朝聯盟,全球焦慮升高,亞洲安全成熱點。
對於中俄朝聯盟與西方的競逐,有興趣者可進一步閱讀「西方學者:美國犧牲他國來獲取權力 是國際政治運作方式」,掌握兩大陣營思維與國際競爭的內在結構。
全球政經環境多變 異動事件牽動亞洲安全與經濟
雖然九三閱兵聲勢浩大,現實國際局勢卻遠比單一事件來得更複雜。近期亞洲各地不穩因素多,包括香港泰國政局動盪、南極最大冰山A23a迅速崩裂、甚至南亞地區的磁性效應,都讓區域安全與合作持續面臨挑戰。例如泰國總理解職可能導致央行貨幣政策延宕,連帶撼動東南亞金融穩定與外資進出,區域國家間私下競合也將更激烈。此外氣候急劇變遷,南極冰山消融增加了全球暖化警訊,環保學者普遍擔心,資源新競賽將推動地緣安全新變局。這些不同面向,連帶讓台灣、韓日等地政府與企業必須比以往更密切關注國際貿易、生產鏈調整以及區域外交。
▲ 泰國政局動盪帶來東南亞區域安全與經濟的新挑戰與合作壓力。
從區域動盪延伸到整體亞太局勢,各國公部門及民間機構都必須及時調整策略,兼顧防禦與開放。在分析亞洲政治與經貿趨勢時,可延伸參閱「中俄朝東亞聯盟重組加劇區域緊張,台灣兩岸閱兵爭議與東南亞政局動盪成焦點」,獲得更全面的區域觀點。
國際多極競爭與新興勢力崛起 台灣機遇與挑戰並存
全球格局已從單一大國競逐轉向多極化發展,美國近來針對14國加徵高額關稅,對區域供應鏈和資本流向產生震盪。歐洲如英德法則強化和中國、印度、俄羅斯等新興強權的經貿與地緣往來,同時印度、巴西崛起為全球南方代表,爭取多邊自治權。這些變化直接衝擊到台灣在全球產業鏈和政治話語權的定位。台灣必須妥善平衡在美中對抗、印太安全及國際合作中的角色,把握數位產業、金融穩定和區域外交三大關鍵。特別在2025年國際經貿風雲變色下,台灣若想維持競爭力,不只要修正市場策略,也要加速多元外交布局。相關主題可深入閱讀「美國關稅裁定逆轉全球貿易格局,市場避險資金湧入黃金與美債,台積電地緣風險加劇」以及「〈 全球探索 〉國際政治新格局 台灣如何自處?」。
▲ 國際貿易政策與地緣政治再分配,台灣機遇與挑戰交錯。
評論與觀察:權力、合作與全球秩序再布局
從九三閱兵中三巨頭同框,到亞洲政經局勢動盪,再到美中歐大國博弈,這些都標誌著2025年世界秩序大震盪。大國角力,時常以犧牲中小型國家利益換取自身優勢,學界多指出這即是國際政治現實。川普面對國內金融政策和媒體問題強力批判,從金融到言論都顯示國際與地方決策受到複雜選舉及社會文化牽動。對台灣和亞太國家來說,掌握各方聲音、強化自主戰略判斷,才有機會面對動盪中突圍並維持區域穩定。欲探討台灣在國際板塊錯動中的機會以及世界經濟和秩序的長線發展,可延伸參考「(社論)國際政治板塊錯動與台灣的機會」或「川普關稅政策違法判決引發全球經濟動盪,中俄印結盟改寫地緣政治格局」。
- 美國對外貿易政策:2025年美國針對日本、南韓等14國加徵高關稅(最高40%),引發全球資本動盪,道瓊一日大跌逾420點,特斯拉大跌7%,美元升值、日圓重挫,在國際市場造成不小衝擊。
- 中東局勢動盪:2024年4月,伊朗對以色列發動大規模攻擊,超過300枚無人機及飛彈被發射,以色列雖攔截絕大多數,也因此全國學校停課兩日,國際憂心戰火擴大。
- 台灣海峽局勢:2023年4月中國於台灣海峽進行軍演並發起連動巡查,台灣政府嚴正抗議,並獲美、歐盟關切。各方重申台海和平是國際安全及繁榮的核心。
- 北約與中國關係:2024年7月北約33國共同發表華盛頓宣言,明確指中國是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關鍵推手」,要求中共停止軍事援戰。中國外交部強烈反彈。
- 歐洲對台立場突破:2023年荷蘭國會以壓倒性票數通過友台動議,指出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未界定中國對台主權,更未禁止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成為歐洲新突破。
整合這些事件來看,未來在外交、經貿、軍事與地緣戰略上,各國都將持續深化競爭、尋求多邊合作與彈性應對,對台灣、亞太及全球局勢產生實質且連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