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全球局勢動盪下的國際安全挑戰大總覽
這幾年,國際安全話題幾乎成了全球主旋律。從2025年4月中國在台灣周邊大規模軍演、加薩地區不斷升級的衝突,以及美國競相調整自己在外的戰略布局都可見一斑。隨著地緣局勢頻繁變動,全球各國也不得不同時面對軍事、經濟、科技甚至氣候變遷等多重安全威脅。例如東亞,台灣周邊海域受中國解放軍軍事活動影響,亞太國家警覺心也跟著水漲船高;而在中東,以色列和哈瑪斯之間的衝突無論在軍事衝突還是人道角度都受到矚目。
現階段,以色列於2025年6月對伊朗三度發動空襲,直接鎖定德黑蘭核設施,使外界更加擔憂大規模戰爭風險。另一邊廂,日本自衛隊艦艇誤入中國浙江領海引來實彈警告,美、英等國也密集參與亞太軍演,呈現國際力量重新盤整的趨勢。這些紛擾混雜著經濟制裁、產業鏈重組與科技安全議題,包括氣候變遷帶來的產糧、能源挑戰,都讓國際安全網路變得空前複雜。這波趨勢下,台灣等民主國家積極深化與盟邦合作,著眼於自我防禦及國際話語權,爭取更多支援與合作空間。
延伸參閱:「2025年環台軍事演練」、「2025年6月以色列襲擊伊朗」。
中東加薩軍事行動升溫 以色列內外壓力對抗中
加薩地區目前仍舊戰火瀰漫,許多國際觀察家都認為情勢相當緊繃。近期,以色列內閣再次通過對加薩市發動新一波軍事行動,表示要「將哈瑪斯從加薩市徹底清除」,同時建立平民安全走廊。以色列總理尼坦雅胡強調,希望能用極短時間完成目標,有效壓制哈瑪斯對以色列的威脅。但在特拉維夫等大城市中,已經有上萬民眾站上街頭抗議,要求政府盡快尋找政治解決之道,不要再用武力延長戰爭。
更值得關注的是,加薩戰火不僅造成大量平民傷亡,也讓人道局勢陷入泥沼。聯合國多次向以色列及哈瑪斯喊話,要求雙方節制行動以保護平民,歐盟與北約同樣呼籲要警惕衝突擴大。加薩事件牽動的不只是地區防線,更直指全球能源、航運通道與戰略態勢。事實上,每次中東局勢稍有風吹草動,國際原油價格及商業運輸路線都受到直接衝擊,也更凸顯國際社會在穩定局勢上的責任。
延伸閱讀:「2025年6月以色列襲擊伊朗」
東亞海域緊繃 日中軍事摩擦牽動區域穩定
東亞這一帶近期也不容小覷,局勢一再升溫。就像去年七月,日本自衛隊「涼月」號誤進中國浙江外海領海,遭到解放軍火力警告。這件事被日本主流媒體曝光後,立刻成為日中兩國海上主權爭議的新導火線。日方原是監控解放軍訓練,沒想到卻引來活生生的砲火示警,也再度證明兩邊軍事互信極度脆弱,誤判風險高得驚人。
雖然官方暫未把衝突升級,但這一事件已在東海領土、天然資源、國際巡邏等議題下埋下定時炸彈。近年來,中國軍機與軍艦經常繞行台灣、穿越南海,導致台灣、日韓與東南亞多國朝向加強軍事結盟,像日美安保、AUKUS合作等聯盟明顯升溫。台灣除了面對台海的直接威脅,也必須隨時評估整個亞太地區安全網的各種變動,不論軍演頻率還是情報互助都繃緊神經。
相關議題推薦詳讀:「2025年環台軍事演練」
美國政策態度調整 經濟制裁與社會治安雙線動作
美國近期不只在經濟、外交策略上調整,連國內治安議題也再度成焦點。隨著前總統川普大聲喊出「要讓首都安全又有尊嚴」,揚言大規模清理華府街頭遊民,輿論不斷討論如何真正落實城市治安改善,其實全美多個城市都在經歷治安與犯罪問題的挑戰,社會氛圍更顯分歧。
另一方面,針對中國與俄羅斯能源合作,美國正考慮新一輪關稅及貿易限制措施,表明美國將不惜新設壁壘阻擋對手財政資金流。這不只影響全球供應鏈,更讓台灣電子、半導體產業的戰略位置更加突出。兩國科技、經貿較勁直接衝擊AI、晶片、汽車等關鍵產業安全。想了解台灣如何在這波競爭中布局,可參閱「美中半導體競爭新局」一文。
值得一提,在這股美國內外政策轉變浪潮下,全球市場與各國政經動態也在調整。像今年以來多數股市持續震盪,就是美國加強制裁與國際情勢不穩使然。
台灣強化國際安全合作 科技與民主聯盟並進
台灣在全球安全議題中地位不斷拉升,尤其是近年國際對於民主陣營的重要防線高度重視。不僅哈利法克斯國際安全論壇首度移師台北,凸顯台灣在防禦威權干擾、維護全球民主供應鏈扮演的橋樑角色。總統賴清德多次公開強調,要與國際夥伴合作推動「非紅供應鏈」,這不只軍事安全,也關乎經濟穩定產業安全。
同時,台灣在科技與資安發展也不斷加碼。每年舉辦的「台北國際安全科技應用博覽會」,呈現從智慧防護、產業資安防線,到資安新創及防詐教育全面推進,顯現台灣與美日歐盟等科技夥伴交流的深度與能量。政府攜手產學界,打造堅實的網路防護牆,也加強應對跨國網路攻擊與新型間諜風險。想瞭解今年展會焦點,可參考「Secutech 2025台北國際安全科技應用博覽會」。
▲ 臺灣正積極推動國際安全論壇與安全科技展,強化國安策略面對全球局勢新變化。
此外,台灣與歐盟關係也明顯升溫。2024年10月,歐盟執委會於議會首度明確表示聯合國2758號決議未曾提及「台灣」,等於正面表態反對中國扭曲決議、持續對台施壓。這代表國際主流開始重視台灣國際參與權益與安全現狀。
推薦進一步閱讀:「中華民國與歐盟關係」
科技安全、經濟制裁與全球協同的未來展望
現在的國際安全已經不是光靠軍事就能搞定,還要面對新型混合威脅:科技洩密、企業間諜、重要原料供應鏈資安漏洞,以及由極端氣候事件帶來的衝擊,都直接影響國家存亡。像前一陣子的台積電2奈米製程技術外洩,不只攸關台灣高科技產業優勢,也在提醒大家:產業安全已經是國家安全的共犯結構。這些灰色地帶的風險,更仰賴台灣與美日歐盟資訊共享、跨國人才交流及即時聯防措施。想深入了解背後意涵推薦閱讀「台積電2奈米技術洩密與全球半導體安全」。
▲ 台積電技術外洩案揭露高科技產業國安風險,促使台灣強化科技防護與國際協作。
展望未來,台灣及全球夥伴國更需全力強化科技管理、供應鏈法律規範與產業內部安全意識,特別是針對假新聞、詐騙集團、跨境駭客等新興威脅,政府與業界、學界三方聯手勢在必行。面對國際經濟制裁和科技攻防,地緣政治將更深刻地影響各國研發與產業競爭態勢。每當台海周邊或中東、東歐爆發軍事行動時,供應鏈穩定與產業創新一旦受影響,即會波及台灣各產業與全民經濟信心。
不論國防、外交、經濟還是技術競爭,台灣與主要經濟體從現在開始都要進一步檢討安全戰略,走向跨領域、協同合作、強化韌性的新國安局面。未來言之,只有持續進化安全意識、提升全民防護與國際協力,才能確保在全球大變局下擁有真正的主動權。
推薦延伸閱讀:「氣候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