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金融科技跨界進擊——台灣企業敢「囤比特幣」風潮揭開序幕
台灣金融科技發展持續進化,2025年8月有線電視與通訊業者大豐電(6184)率先宣布,將比特幣納入長期儲備資產,成為台灣第一家正式公開部署加密貨幣的上市公司。這個創舉不只代表傳產媒體正式擁抱數位資產,也意味著本地業界對區塊鏈及加密貨幣未來發展的信心明顯提升。消息一出,當天大豐電股價立刻鎖住漲停板,超過3,000張買單爭相搶進,股價創下十二年新高,展現市場對這波金融科技趨勢的期待與樂觀態度。
▲ 大豐電(6184)宣佈比特幣儲備,開盤直接秒鎖漲停,顯示金融科技話題對實體產業的強大魅力。(圖片來源:unbias.tw)
這波加密貨幣「囤幣」風潮原本由美國微策略(MicroStrategy)等大企業帶起,現在已吹進台灣各產業。雖然大豐電尚未公開實際購買比特幣的時程、數量或資產比例,僅有董事會通過儲備計畫,仍然讓市場猜測後續是否將有更多企業跟進,進一步讓比特幣或其他加密資產成為上市公司資本配置的新標配。而這次現象也明顯促進加密產業、金融科技和傳產企業更緊密的連動與交集,人們開始重新思考資產配置、企業避險管理以及營運策略的新平衡。若想掌握台灣金融科技與資本動能的市場結構,建議延伸閱讀「美中科技競爭升溫下,台股壽險買盤回補加持金融科技與金控業績表現」。
在全球金融科技(FinTech)高速發展的同時,人工智慧與區塊鏈等新技術,也讓資產運作更靈活。不僅台灣,國際間許多金融機構近年也積極採用AI、數據分析及雲端服務來強化數位資產管理。其中,生成式AI在金融場景的應用不斷拓展,推動了數據處理與決策分析的數位轉型浪潮。這波金融科技創新浪潮,正是本地產業下一階段資本配置與企業競爭的新主戰場。
產業轉型的兩面鏡:加密資產崛起與傳統巨擘柯達危機
傳統產業面對金融科技浪潮,該如何自處?2025年8月,曾是全球影像霸主、百年品牌的柯達(Kodak),再度因為虧損不斷擴大,還有五億美元的沉重債務,被爆即將再度面臨破產。從曾經引領時代到因錯失數位轉型機會幾度陷入危機,柯達的故事提醒台灣產業界:即使品牌深厚、技術底蘊充足,但如果跟不上新一波金融科技變革和數位資產運營,很快就會被市場所淘汰。
近來,金融科技(FinTech)全球化的腳步更加明顯,無論是開放銀行、數位貨幣、AI自動化到資產管理平台,全都在改變資本市場遊戲規則。新創公司憑藉技術和數據優勢,迅速推陳出新,直接衝擊傳統產業江山。老企業像柯達面臨資產流動性不佳、缺乏新資金和創新模式,根本無法應對現在金融科技轉型的考驗。而數位資產蓬勃發展下,產業資本流向變快、現金流風險加大,讓傳產巨擘存亡壓力更加劇烈。
這也點出台灣本地產業的轉型難題——若想避免「柯達式斷層」,就必須積極學習國際金融科技成功姿態,提前佈局開放銀行、數位貨幣和區塊鏈等新一代金融應用,否則即使資本實力雄厚,仍有可能淪為科技浪潮下的犧牲品。
金融科技助攻台灣科技巨頭 鴻海面對全球供應鏈挑戰
身為台灣科技產業龍頭,鴻海(Foxconn)近期即將召開法說會,外界關注焦點包括匯率大幅震盪、國際關稅政策、電動車產業發展、美國設廠進度,以及相關全球供應鏈調度風險。對於這類跨國巨頭來說,金融科技不僅是提升財務靈活度的工具,更是企業營運決策不可或缺的利器。
例如,區塊鏈技術讓供應鏈財務資訊更透明可靠,AI風險模型則協助預測匯率波動及進行避險操作。鴻海在全球至少五大洲進行多地資金調度,金融科技能協助它們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下,即時管理資金流與風險控管。此外,近年台灣政府推進的開放銀行政策,也讓鴻海等大型企業擁有更多跨界合作與金融創新空間。這波政策從2019年實施,2024年完成第三階段,讓銀行與新創FinTech團隊透過API串接,共享金融數據及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台灣企業毛利普遍不高,在產業國際化壓力加劇時,透過金融科技手段優化財會成本、提升風險管理效率以及強化即時流動性,成為提升競爭力的核心。此外,企業內部引進AI進行財會自動化和數位決策,帶動產業智慧化發展,逐漸擺脫傳統人工流程的限制,強化台灣科技產業在全球供應鏈彈性與韌性。
AI在金融科技應用的擴增,除了國際機構如花旗、摩根大通、高盛等加速AI導入外,台灣不少本地金融業者也積極部署大型語言模型及智能客服,提升服務效率、強化資訊安全,全面推進本土數位金融轉型。更多AI與金融應用趨勢可參考「人工智慧在金融科技中的應用」。
防詐與數位素養並進 政府營造金融科技健康發展環境
金融產品日常化、科技服務普及下,資安與消費權益的保障顯得尤其重要。政府和各界合作推動金融科技教育,全台例如新北青年局舉辦「金融科技學習圈」、舉辦金融科技打詐高峰會等,著重在強化全民防詐意識跟數位理財素養。這些措施有效防範資訊詐騙或個資盜用,並讓一般民眾學會安全使用數位金融服務。
銀行業也持續強化資安,例如導入AI人臉辨識、OTM密碼簡訊驗證,讓詐騙集團難以下手;證券業則發展無障礙理財APP,讓金融消費權益普及到各族群。台灣政府長期關注金融科技監理及防詐措施,不只追求創新浪潮,也要守護市場公信力。根據花旗集團與多家券商預測,台灣金融科技未來還會緊扣投資人興趣、AI與區塊鏈深化、法規更完備等發展方向。
對想深入掌握台灣金融科技與資安及防詐的讀者,可延伸閱讀「金融科技打詐高峰會登場」詳細報導。
近年來國際間也陸續加強防詐關鍵基礎建設,像是歐盟PSD2、台灣開放銀行規範,都要求正常金融機構提供多重驗證措施,以確保用戶帳戶安全不受威脅。隨著數位金融滲透民間生活場域,台灣社會對於資安法規、風險揭露與數位素養的普及需求只會越來越明確。
產業與社會責任並重 科技創新下的公共安全與永續
面對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政府與企業要肩負的不僅是產值上的增長目標,更必須讓科技創新能和社會公益、公共安全並行。以近期核三廠是否重啟的公投為例,不只引出核廢處理、環境風險等社會爭議,也再次反映在所有「科技介入公共事務」的領域,社會信任、民意參與、風險治理與資訊公開都是決策不可或缺的考量。
在金融科技場域,這樣的議題同樣重要。例如,若法規鬆綁過頭、資安管理失守、資產運作黑箱,恐怕會挫敗用戶信心、甚至引爆整體政策反彈。如台灣金融監理已逐步建立金融監理沙盒機制,讓創新實驗在監控下進行,避免因科技創新而產生金融災難。台灣自2017年立法設置金融監理沙盒,幫助金融創新團隊以相對安全、有彈性的方式試營運,降低新創推動的風險,提高整體社會對產業創新的容忍度與信賴感。關於台灣金融監理沙盒及監理創新實驗的詳情可參閱「金融監理沙盒」條目。
進一步來看,永續發展也是當前科技產業必須納入評估重點。以核能、再生能源或碳管理為例,企業在推出各種金融服務創新的同時,同步調整ESG政策,包括資安提升、資訊透明、誠信揭露等面向。這樣一來,金融科技不只是推動經濟成長的工具,同時也回應了社會對於安全、信賴與永續的高度期待。
亞太競逐金融科技新局 台灣新創走向國際化舞台
在亞太區域間,金融科技成為各國創新競逐的重點戰場,台灣這幾年加速國際化佈局。像馬來西亞、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頻頻邀請台灣FinTech新創團隊分享經驗,並共同推動智慧支付、數位交通、跨境金融等多元創新方案。
台灣本地產官學攜手合作,在金融科技創新園區等示範基地培養各型人才,讓更多新創團隊有機會連結國際市場。隨著數位雙生、AI跨境金融、區塊鏈方案陸續落地,台灣金融科技的出口實力與國際知名度日漸提升,正努力朝著「出國打天下、返台變護國神山」的目標邁進。
放眼未來,亞太區數位金融產業鏈將更開放、多樣又重視安全,競合之下台灣若能發揮創新研發、法規合規與國際合作三大優勢,不只接軌國際,更有望站穩金融科技國際重鎮地位。關於台灣新創國際化拓展更多案例與分
析,可以延伸閱讀「台灣新創如何開拓新護國神山航道」。
整體來看,金融科技產業正處於躍升階段,投資人熱情高漲,銀行合併潮已現,區塊鏈、數位貨幣與AI應用全面推進。隨各國監管日趨嚴謹,台灣若持續厚植研發能量、走出台灣新創國際化航線,勢必於新一輪的數位金融競合中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