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健康議題多元演進:從免疫防線到慢性疾病預防
台灣社會對健康的關注與日俱增,不只是防範傳染病,慢性疾病預防、長照、智能醫療設置,甚至到健康大數據、科技輔助,都成為大家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免疫力該怎麼守護?最新研究越來越著重腸道和黏液層的角色。這層黏液,看似微小,卻就像是一條全長150個足球場的防線,緊緊守護我們的每個腸道角落,阻擋外來病毒、細菌的入侵。事實上,腸道微生物「軍團」和黏液層一起,不只決定消化、也影響免疫力,甚至連心理健康、神經系統也脫不了關係。
從台灣民生飲食變得多樣,蔬菜水果、發酵食品等的攝取,直接關係到腸道菌叢組成,也讓腸道黏液層的功能維持在最佳狀態。根據近年臨床觀察,腸道健康更被連結到糖尿病、失智症、帕金森症等慢性疾病預防與輔助治療切入點。隨著AI健康管理平台普及,智慧篩檢、遠距問診正變成台灣現代家庭常態,「預防勝於治療」成為多數民眾的健康共識。如果想多了解台灣智慧醫療如何帶動慢性病暨癌症防治的革新建議參考「台灣健康新趨勢:從糖尿病早期警訊到智慧醫療助力慢性病與癌症防治」進一步了解產業走向。
2024年最新醫療進展也不容忽視。例如健保署今年3月擴大SGLT2抑制劑納入慢性腎病與心衰竭治療,根據健保署資料,慢性腎臟病第二期以上患者若及早介入,能延緩長達26.6年洗腎時點。此外,阿茲海默症新型抗體藥物在台引進,打開失智症治療的嶄新大門。這一波制度與藥物創新,讓台灣醫療品質與國際接軌,患者與家屬受益更多。
提醒民眾,腸道病毒等傳染性疾病近期仍在台灣流行,尤其五歲以下及年長者是重症高危族群。出現異狀應盡速就醫。對於需要自主管理的慢性健康議題,國民健康署推出的「健保健康存摺」App與新一代電子健康紀錄服務,也有助於大家自主追蹤血糖、血壓、慢性腎臟病等數據,提前發現潛在健康警訊。
屈公病疫情警示:傳染病防治與公衛體系的挑戰
今年上半年亞洲各地屈公病爆發,病例數突破25萬例,其中廣東省就有八千例,相當驚人。台灣自2019年本土個案以來,屈公病一直是CDC防疫重點。因屈公病沒有專屬治療藥物,預防唯有靠防蚊及環境清潔。感染後持續性關節劇痛,甚至有人兩年難痊癒,嚴重影響健康與生活品質。
▲ 台灣曾有民眾戶外健行被蚊叮染病後,連續數季出現關節與肌肉長期疼痛,醫師強調屈公病慢性後遺症的重要性。
全球與台灣公衛體系近期再度為屈公病、腸病毒、新冠等病原調整防線。疾管署指出,2024年國內腸病毒疫情升溫,五歲以下幼童重症風險大增,且發病到重症有時只需三天,提醒家長如發現高危警訊應即送醫。
新冠疫情部分,台灣近日疫情趨緩,但重症與死亡人數上升,50歲以上族群住院患者增加。公衛專家警告,Omicron病毒型雖占主流,但高危或中重症患者一旦延誤治療,後果嚴重,建議符合資格者盡早追加疫苗。
這些最新疫情凸顯社會健康素養與風險溝通的重要。許多家長除了提升自我防護力外,也主動參與社群、學校、在地防疫演練,與醫療體系共同守住健康防線。如果你關心台灣兒童腦膜炎、腸病毒等防疫教育如何落實,可延伸閱讀「綠拿鐵不要隨意喝!營養師親教:掌握正確配方才有效」。
科學飲食與營養補充:過猶不及的健康兩難
越來越多台灣人強調健康飲食,卻也容易走入補充營養品、吃保健食品的極端。近幾年,不少素食者為補足B12、B6、葉酸、鐵、鋅、脂溶性維生素,習慣攝取多種瓶裝營養劑。醫師提醒:只要過量,就可能神經麻痺、腸胃不適,甚至有癌症、肝腎損傷等風險。另外,速食早餐店的加工肉品(培根、香腸)富含油鹽,若長期取代天然蛋白質,也容易造成血脂異常、三高與心血管負擔。
所謂「喝綠拿鐵排毒」近年爆紅,很多人認為早晨空腹來一杯混合蔬果的健康飲品就能攝取滿滿營養,實際上,如果搭配比例錯誤,反而引發血糖不穩、腸胃負擔。營養師建議搭配蛋白質、堅果攝取,嚴控份量和原料來源,才能讓健康理念落實在每一天的日常食物選擇裡。想多了解綠拿鐵喝法與健康主義飲食,可以參閱「綠拿鐵不要隨意喝!營養師親教:掌握正確配方才有效」。
另外,蔬果中的「山奈酚」根據美國密蘇里大學研究,有潛力延緩失智症、漸凍症。對日常保健來說,建議多吃蔬菜水果,便是最自然的健康守則。
肥胖分類精細化:個體化醫療與減重管理新思維
肥胖已不再只是BMI的單一數據。現代醫學根據身體組成、基因和代謝,將肥胖細分為多達11種型態。例如,有些人屬於「棕色脂肪活躍型」,就要靠調節環境溫度來燃脂。醫療科技與個人化健康管理結合,讓減重不只是吃少動多這麼簡單,而是找出專屬自身的「致胖因素」,量身打造最適方案。
在減重藥物方面,俗稱「瘦瘦針」的GLP-1類藥物過去只用在糖尿病,最近臨床試驗證明,對於BMI超過27且有腦心血管病史的大人,即便沒有糖尿病,只要連續規律用藥,就能在一年內減少10%體重,連心臟病發作、中風、心臟病死亡比率也可降兩成。而GLP-1藥物心血管保護作用受國際醫界肯定,目前已有藥廠向台灣健保署申請擴充給付,最快2025年底有望進一步納入健保。
國內衛福、健保政策也從肥胖個體差異、慢性病風險出發,導入更精準的篩檢工具和高風險族群預防管理。若擔心自己的減重藥物安全、身體狀態與適用族群,可以直接跟醫師討論相關的治療新進展。
提醒家長,國中、小學童的過重、肥胖率逐年上升,飲食控制、戶外運動應從生活小習慣養成做起,而不是急於短時間瘦身。想了解更多肥胖型態和個體化治療,建議參考「GLP-1類藥物的心血管保護潛力」等最新醫療報導。
環境污染與健康威脅:多層次公共治理的未來方向
環境議題與台灣全民健康愈發緊密。全球塑膠污染議題從海洋生物,已蔓延到食物鏈、飲用水,甚至連人體血液、胎盤都檢出微塑膠。公衛界指出,塑膠化學物質、空氣污染、PM2.5不斷損害呼吸道、內分泌與神經系統,對兒童、孕婦風險尤高。面對這股威脅,台灣從2021年起跟進歐盟制定更嚴格的塑膠減量政策,企業、政府、消費者共同推動環保尖端科技,紛紛搶攻綠色健康產業。如果想延伸閱讀,都可參考「塑膠污染嚴重威脅人體健康」等國內外重點新聞。
▲ 台灣健康發展脈動,如智慧醫療、環境永續、高齡健康整合,已是全球觀摩的標竿。
台灣即將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各縣市像是台北、新北、高雄近年舉辦多場高齡健康展,政府推高齡友善住宅、智慧健康社區推廣計劃,加上在地長照中心、居家照護普及,讓銀髮族生活更有保障。近期高齡健康產業展上,AI輔助照護、遠端健康監控、微型診斷設備等科技工具,也在帶動醫療產業新商機。未來健康政策、醫療照護與產業創新,將以「全方位預防與整合」為主軸,搶占國際健康產業鏈優勢。
綜合來看,台灣健康議題從傳染病防線、慢性病防治科學、環保治理到未來健康產業發展,皆以預防為重、高度在地化且與國際同步。民眾除了需要掌握個人健康行為,在選擇食品、運動習慣、數位健康工具時,更要主動吸收新知,才是跨越時代的健康守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