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新聞快訊:全身性紅斑性狼瘡治療新進展 生物製劑提升精準度與安全性
全身性紅斑性狼瘡(SLE)是一種免疫系統錯誤攻擊自身組織的慢性自體免疫疾病,會引發多器官發炎與損害。林口長庚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方耀凡醫師表示,SLE病因複雜,包括遺傳、環境和荷爾蒙三大因素。近年生物製劑藥物的引進,尤其是奔麗生(Belimumab)與莎芙諾(Anifrolumab)兩款已納入台灣健保給付的藥物,明顯提升治療精準度,有助控制病情並減少傳統免疫抑制劑的副作用,改善患者生活品質。
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病因多元 臨床診斷具挑戰性
SLE的病程及症狀相當多樣,常見臉部呈蝴蝶形紅斑、關節疼痛、極度疲倦、光敏感,甚至肝腎及神經系統受損。根據林口長庚方耀凡醫師指出,該病發生與家族遺傳背景、病毒感染、紫外線曝露及女性孕育年齡體內荷爾蒙影響有關,其中家族病史是重要風險因子。
台灣與國際間普遍採用美國風濕病醫學會(ACR)及全球狼瘡合作組織制訂的診斷標準,結合病史、臨床症狀和實驗室檢驗綜合判斷,提高診斷準確度。因SLE症狀多變,往往被稱為「偽裝者」,需專業門診及詳細評估以免誤診。
生物製劑推動治療精準化 減輕副作用獲肯定
傳統SLE治療通常倚賴類固醇和免疫抑制劑,但長期使用可能引起體重上升、高血糖與骨質疏鬆等副作用。生物製劑的出現帶來治療革命,透過針對特定免疫細胞及分子路徑,精準調節免疫反應。
奔麗生(Belimumab)是全球首款獲核准用於SLE的生物製劑,能顯著降低疾病活躍度並減少類固醇用量,提高患者安全性。莎芙諾(Anifrolumab)則針對第一型干擾素受體,有助多臟器損傷控制,提供更全面的臨床緩解。目前這兩款藥物已納入台灣健保給付,給付條件略有不同,醫師與患者需依個案病情訂定最佳治療方案。
此外,臺大醫院團隊針對幼年型SLE研究發現,生物製劑搭配傳統療法,能大幅降低復發率與慢性腎衰竭風險,同時減少類固醇使用所帶來的副作用,為兒童患者開創新的治療契機。
國際趨勢與研究聚焦 強調個別化療法與整合管理
國際風濕病學會(EULAR)及多國研究指出,針對SLE複雜的發病機制,未來治療以精準醫療為方向,結合基因組學、生物標記和分子靶向藥物。細胞免疫療法如CAR-T細胞療法正處於臨床試驗階段,初步展現對難治型SLE的潛在效果。
同時,整合遺傳與環境因素的研究有助早期篩檢與預防,並注重患者的心理及社會適應支持。多面向整合照護模式涵蓋藥物治療、心理輔導、營養指導與運動復健,致力提升患者全人照護品質。
國際間也重視藥物的負擔與可及性,生物製劑高昂費用給各國健保帶來挑戰,促使相關政策持續調整。
台灣本地應對與未來展望
台灣約有超過兩萬名SLE患者,多為重大傷病,對社會經濟負擔不小。台灣醫療體系積極與國際接軌,奔麗生與莎芙諾已正式納入健保給付,部分患者已受惠。林口長庚風濕免疫科方耀凡醫師提醒,SLE患者應積極配合醫師進行早期診斷和持續追蹤,以更有效掌控病情。
展望未來,台灣將持續推動生物製劑的研發與臨床試驗,並關注細胞免疫治療等新興療法的在地應用。同時,政府與健保署也面臨調整給付政策的挑戰,期盼兼顧醫療資源分配及患者醫療權益,提升治療覆蓋率。
結語與建議延伸閱讀
全身性紅斑性狼瘡因病因複雜及多系統影響,被視為自體免疫疾病中的挑戰。生物製劑的進展為患者帶來更精準且安全的治療選擇。患者與醫療團隊須密切合作,制定個別化治療計畫,以促進最佳療效。
欲了解更多SLE最新資訊,建議可參考「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病因複雜 生物製劑提升治療精準度」- 健康醫療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