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輕度颱風「風神」10月18日凌晨生成 台灣北東部即面臨共伴效應降雨
2025年10月18日凌晨2時,位於菲律賓東方海面的輕度颱風「風神」正式生成,中央氣象局宣布此消息,並預測颱風將往菲律賓中部及中西沙島方向移動,不會直接登陸台灣本島。不過,氣象專家吳德榮表示,隨著10月18日晚間東北季風南下,「風神」與東北季風將形成共伴效應,導致台灣北部及東北部在未來數日內降雨明顯增強,甚至出現致災性豪雨風險。官方提醒民眾隨時關注氣象動態,做好防颱準備。
風神路徑與東北季風共伴效應加劇北東部降雨壓力
颱風「風神」目前中心位置約在北緯12.9度、東經127.4度,正以時速約18公里向西移動。中央氣象局評估,颱風未來將持續向西北偏西方向靠近,短期內不會直接影響台灣。然而,「風神」的外圍環流加上10月18日晚間開始增強的東北季風,形成經典的秋季共伴效應。氣象專家林得恩指出,此現象將顯著加強北部及東北部的降雨量,累積雨勢足以媲美輕度颱風帶來的影響。吳德榮進一步提醒,10月19日至22日期間,北東部的宜蘭及新北地區將是降雨熱區,尤其21日降雨達到峰值,民眾須嚴加防範可能的水患災害。
秋颱風季節變化多端 台灣仍處颱風活躍下半場
根據中央氣象局統計及專家分析,2025年下半年台灣周邊海域可能還會生成或接近3至5個颱風,「風神」為首波秋颱。專家吳聖宇說明,秋季颱風往往伴隨東北季風,形成共伴效應,這是台灣秋季常見且容易造成災害的大雨氣象現象,特別是迎風面的北部及東部地區。面對不確定的颱風路徑與強度,氣象單位持續密切監控,強調保持嚴防與警戒。
氣象變化影響生活與產業 持續降溫伴強風大浪襲北海岸
不僅降雨將成為主要影響因素,隨著東北季風南下,專家指出北部地區氣溫將顯著下降,週末最高溫約降至20度上下,帶來明顯涼意。此外,中央氣象局指出,北部海面與台灣海峽浪高將明顯提高,海岸地區將出現強陣風,對漁業及海運作業形成挑戰。農業部門需警戒強降雨可能對作物造成傷害,民眾則應加強居家及交通安全防護。
秋季共伴效應全球趨勢 台灣應強化防災科技與跨域合作
國際氣象界觀察到近來颱風活動頻繁,出現雙強颱風、活動期拉長等現象,反映全球暖化使颱風季延長並改變路徑。專家提醒,台灣地處西北太平洋主要颱風生成區附近,應持續加強智慧氣象監測及預警系統,提升防災能力,並深化跨國氣象資料交流與合作。依照過去秋颱與東北季風共伴效應的經驗,台灣亦須積極提升水利設施容量與社會防災教育,以降低極端氣候帶來的災害風險。
後續預警監控與民眾防災措施重要性提升
中央氣象局將持續追蹤「風神」動態及東北季風南下趨勢,適時發布警報。提醒北部及東北部民眾注意持續降雨可能引發淹水、土石流等災害,務必留意官方最新氣象資訊,並適時調整出行計畫,避免非必要外出。企業與農漁業者也須提前部署防災措施。由於秋颱活動未完,全面提升防災應變能力將是確保社會穩定的重點。
▲ 台灣氣象署警告颱風風神與東北季風共伴效應,提醒民眾及地方政府加強防災準備。
更多詳盡資訊與氣象專家分析,建議參考自由時報報導:東北季風週末南下逐日降溫 氣象專家:「共伴秋颱」北東防大量降雨,以及花蓮光復馬太鞍溪堰塞湖徒步探勘完成,取得災後地形與監測資料、花蓮強颱樺加沙災害 南良國際捐贈1175件保暖防潮物資支援災民、台南屏東等南台灣七地區暴風圈侵襲率逾五成,颱風樺加沙22日起影響加劇、台灣氣象署警告颱風樺加沙22日夜起影響,擬發布海陸警報並加強防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