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台灣高齡女性失智率攀升 研究揭示基因致病關鍵
2025年最新衛福部統計顯示,台灣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達7.99%,其中阿茲海默症占比高達56.88%。隨著人口老化,預估2030年失智人口將逼近68萬,女性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明顯高於男性。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近期研究指出,女性X染色體上表現較強的大腦發炎基因「Kdm6a」是重要致病原因,不僅因壽命較長。此外,女性更年期雌激素急遽下降,也加劇此基因引起的神經發炎,推動失智症發生。相關發現提供新療法方向,包含糖尿病藥物二甲雙胍抑制該基因活性,有助減緩神經退化。
女性X染色體基因「Kdm6a」加倍表現引發大腦慢性發炎
阿茲海默症是退化性失智中超過六成的主流類型,女性患者遠多於男性。UCLA團隊分析發現,位於X染色體的免疫調節基因Kdm6a在女性大腦呈雙倍表達,因該基因能逃逸X染色體失活機制。此基因活化促使小膠質細胞過度釋放發炎因子,加速神經元損傷及退化。與男性相比,女性大腦免疫反應更劇烈且慢性,形成慢性發炎環境,增加失智的生物學風險。此一基因雙重表達效果解釋了失智症明顯的性別差異,提醒治療策略需考量基因層面的性別特殊性。
荷爾蒙變化加劇女性失智風險 更年期雌激素流失成關鍵
研究同時確認,女性體內雌激素在延緩神經退化及抗發炎中扮演保護角色,但更年期後雌激素水平劇降,容易誘發「腦霧」及失智症狀。科學家認為,更年期雌激素缺乏減弱女性對Kdm6a基因引起腦部發炎的抑制,是女性失智高風險的另一重要因素。此發現支持加強更年期婦女健康管理,關注神經保護及雌激素替代治療,可能成防治失智的關鍵。
基因變異與疫苗注射影響失智風險 台灣醫療積極推動早篩
除Kdm6a基因差異外,帶有阿茲海默症高風險基因APOE4者,失智風險可高達15倍。台灣醫學界推動基因篩檢,以早期辨識高危族群,配合認知訓練、營養調整等綜合防治措施。有研究顯示施打帶狀疱疹疫苗可降低女性失智率約20%,顯示免疫調節與神經退化息息相關,疫苗接種或成防治新策略。衛福部同步推廣健康飲食與運動,強調攝取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深海魚,維持腦部脂質代謝正常,降低發炎與退化。
台灣失智人口劇增 持續挑戰醫療照護資源與政策施行
預估至2030年,台灣65歲以上失智人口將突破68萬,龐大病患數對醫療及長照體系造成巨大挑戰。政府與醫療機構整合跨領域資源,推動失智症管理共識、家庭支持系統與新藥開發,致力提升患者生活品質與延緩病程。專家強調預防勝於治療,未來應重視社區早期篩檢、營養管理及性別差異介入,以因應人口老化趨勢。
全球醫學聚焦腦部發炎新藥研發 開啟失智症治療新紀元
近年阿茲海默症國際研究聚焦慢性腦部發炎機制,從傳染病中的免疫發炎跨界引入新思維。針對Kdm6a基因及腦內慢性發炎調控成藥物開發熱點。與現行針對澱粉樣蛋白及tau蛋白療法互補,著重免疫調節的新藥及糖尿病藥物二甲雙胍再利用研究,為產業帶來契機。學界與製藥業合作推進精準醫療,強調納入性別因素提升療效,台灣也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臨床試驗。
▲ 台灣高齡化下女性失智比率升 專家建議精準營養與早期篩檢防治(資料來源:unbias.tw)
台灣醫界呼籲全面採納性別差異納入失智防治政策
台灣醫師高度認同最新基因研究成果,認為女性失智風險不僅因壽命較長,還涉及基因與荷爾蒙交互作用。專家建議加強女性中年及更年期健康監控,推廣Omega-3營養攝取、良好睡眠與規律運動,並落實家族遺傳風險基因篩檢。醫療體系應提供包含心理支持、社會參與及照護者協助的完整照護網絡,減輕失智症的身心與社會負擔。
未來展望:精準醫療與生活習慣提升成失智症防治雙引擎
隨著Kdm6a基因及其發炎機制揭示,未來針對阿茲海默症的性別化精準醫療將逐步實現。除新藥研發外,台灣及全球醫療重點還將落在早期生物標誌物血液測試、基因篩查與多面向預防策略。生活型態調整如規律運動、認知訓練、營養補充及疫苗接種,仍是控制失智發生的重要環節。科學界期待結合分子生物與公共衛生政策,有效延緩腦部老化,為患者和家庭帶來更長的優質生活。如需深入了解女性失智症生物學機制與預防策略,建議可參考「台灣高齡化下女性失智比率升 專家建議精準營養與早期篩檢防治」。
▲ 哈佛鋰研究揭失智症新療法 台灣老齡社會健康老化趨勢解析(資料來源:unbias.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