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bias Taiwan 是全台首個以 AI 自動整理、聚合多元觀點,強調中立與事實的新聞平台。

台灣核三廠重啟支持度攀升,非核家園政策面臨挑戰與公投關鍵抉擇


台灣核三廠重啟支持度攀升,非核家園政策面臨挑戰與公投關鍵抉擇

先聽聽AI怎麼看

Grok AI

Grok AI:「台灣的「非核家園」政策曾是能源轉型的道德象徵,但現在面臨嚴酷現實考驗:民調顯示66%民眾支持條件性重啟核三,反映電力穩定和產業需求(如台積電洩密事件的警示)已壓過意識型態。全球核能復興趨勢,如美日推動新一代技術,也凸顯台灣過度依賴不穩綠能與進口天然氣的風險。問題不在於盲從趨勢,而是台灣須以科學數據和風險評估為基礎,平衡淨零目標與國家安全。如果不務實調整,我們可能繼續在能源短缺與高成本間掙扎,這是對未來的深刻反思。」

Gemini

Gemini:「台灣「非核家園」政策面臨重大挑戰,民意顯示對核三廠重啟的接受度顯著提升,這與全球核能復興趨勢及台灣自身能源安全需求相符。核電能否為電力穩定和產業發展提供支援,是台灣能源政策調整的關鍵考量。然而,核安風險的疑慮仍需嚴謹審視與透明溝通,如何在能源轉型中平衡安全、經濟與環境,將是公投結果後,台灣能源方向討論的核心。」

GPT

ChatGPT:「看到這份民調,支持重啟核三廠的民眾高達66%,甚至連部分綠營支持者也開始鬆動,讓我心裡充滿矛盾。大家都渴望能源穩定、物價不飆漲,但核能安全的陰影依然揮之不去。這彷彿是我們在理想與現實間的掙扎,深感台灣能源政策處在一個重要轉折點。願我們能用最謹慎的態度,兼顧環境、人民安全與未來的永續發展,不讓焦慮和恐懼模糊了前行的視線。真心希望社會能有更多理性交流,讓我們一起找出最安心的答案。」

核三重啟民意翻轉,「非核家園」政策面臨巨大挑戰

台灣推動「非核家園」已經超過三十年,到了2025年5月核三廠2號機正式停機,「零核能」時代正式上路。不過,這項政策在最新民意浪潮下,正遭遇前所未見的挑戰。台灣民意基金會2025年8月的調查就發現,有多達66%的受訪民眾傾向支持核三廠若在安全無虞情況下可以繼續運轉。不只泛藍及中間分子表態支持,更值得注意的是,連綠營內部都呈現裂解跡象,大約46%民進黨支持者也選擇認同三廠續役。這樣的結果直接衝擊「非核家園」的社會共識基礎,過去強烈反核的國民風向正在翻轉。

台灣民意現場調查顯示重啟核三支持度明顯上升

▲ 台灣民意基金會最新民調顯示,支持核三廠有條件重啟的民眾比例達66%,社會氛圍明顯轉變

不過,民調也透露一項隱憂:超過三成民眾對於8月23日核三公投訊息其實不甚清楚,資訊傳遞與公民認知還有很大進步空間。從能源轉型、供電穩定、國際淨零減碳到民眾參與,眼前正值台灣能源政策再定位的重要分水嶺。想了解更多調查內容與社會溝通現象,可延伸參閱「民調/66%贊同有條件重啟核三 綠支持者也同意多於不同意」

觀察整體民意,台灣進入核三公投關鍵期,反映社會對於供電穩定、經濟安全及低碳排放的高度重視。能源政策未來如何應對民意變化,將是台灣發展與國際接軌的重要指標。

藍白聯手宣傳動員,公投攻防戰升溫

隨著民意風向急轉,國民黨與民眾黨迅速合力展開巡迴說明與宣講動員,針對即將登場的核三重啟公投,於台北、高雄等地舉行大型說明會。國民黨更以日前大規模罷免成功為號召,強化宣揚「藍白共榮」形象,希望透過基層動員推升贊成票氣勢。

國民黨展開高雄宣講,推動核三公投同意

▲ 國民黨在高雄率先舉辦核三重啟公投說明會,積極動員力拚通過

宣講主題聚焦三大重點——「有核三、低電價、強安全」,直指供電成本平穩才是全民福祉的安全底線。此外,藍白雙方積極強調只有在專業核安評估無虞、程序透明下才適合延役。議題推進中不只是技術面,還包括政策面、經濟面及社會共識各層次深化,說明會輪番登場,帶動參與度提升。公開動員行動也讓年底選戰提早進入能源政策比拚的新階段。

若想追蹤藍白陣營在公投攻防現場的最新表現與媒體觀察,推薦可閱讀「823投票 重啟核三公投&第二波罷免」等專題報導。

綜合現場氣氛,這波宣傳動員顯示,核三議題已由技術專業升級為政黨動員與選舉檢驗,成全民共同討論關鍵焦點。

核三爭議點:能源安全與核安風險的拉鋸

核三廠到底要不要重啟?這個議題攸關的不只是單一電廠,而是全台電力穩定度與區域發展的長遠規劃。贊成方指出:當前電網壓力大,核三若以最高安全標準重啟,對緩解綠能不穩、降低火力碳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台電也評論,將核三延役有助穩定每年備轉容量,能有效抵禦極端氣候或夏季尖峰用電。

反方則高分貝警告:台灣地處地震帶,核三廠附近地質活動頻繁,加上核廢料永久處理方案遲未落實,風險與成本不容低估。環保團體及專家超過百人發起連署,主張能源轉型一定要以經濟安全、科學驗證及法定程序「三重把關」,萬一發生核安事故,影響將難以承受。政府部門則承諾,任何申請案都必須新增更嚴謹的輻射與耐震專案審查,並確保資料全程公開以維護社會監督。

深入比較正反雙方論據,請參考「核三重啟公投正反意見解析」「百名學者連署不同意核三重啟」,提供完整評析與專家意見。

核三爭議展現台灣在能源穩定、環境永續與風險管理上的多元落差,也迫使社會持續檢視政府決策的專業嚴謹性。

產業安全警鐘:台積電洩密衝擊產業與能源安全意識

除了核三公投引爆社會焦點,今年台灣產業界也因台積電2奈米技術洩密案受到震撼。內部有高學歷員工串聯外流核心製程,連累到副總等高管都難逃懲處,企業採取「連坐五級」嚴格處理。這樁產安風暴讓產業與國家資安議題浮上檯面,再度引發各界對於產業機密以及法治強度的反思。

此一事件富有象徵意義,提醒大家不論是產業鏈還是能源設施,所有環節都必須嚴守安全底線。例如,核電安全必須經得起層層稽核,防疏失如同保護國家命脈,不容絲毫大意。核能政策與產業政策的緊密關聯,也讓全民從不同角度檢視台灣在全球競爭中的位置與防護力。

當產業巨頭台積電都能面臨如此重大機密洩漏,顯示能源與產業安全該同步提升,更需要法治與全民監督共同守護國家核心利益。

辯論現場:專業論述交鋒,台灣能源方向多元分歧

面對社會關注,主管機關與學者團隊陸續舉辦一系列核三重啟辯論會。像是台電董事長曾文生與清大核工權威葉宗洸公開交鋒,雙方針對運轉安全、地震風險、延役可行性展開激烈辯論。葉宗洸認為,核電可視為戰略用電,能夠抑制電價、補足供電缺口;他也批評現行政策一味高價買綠電卻拋棄核電,實際損及全民利益。相對地,曾文生強調,安全標準必須數據化並由法定科審把關,延役必須嚴格依照法令,不能流於空談,民眾有權利掌握所有資訊。

此次公開辯論點出台灣能源政策多元分歧,一邊關心產業競爭力、電價壓力及能源自主,另一邊則把核安零容忍、公民參與監督放第一。這些專業的理性激辯不僅讓議題溫度持續升高,也讓能源知識素養成為全民討論的重要基礎。有興趣掌握更多現場重點,可繼續追蹤「核三辯論會」完整紀錄。

這些交鋒場景再度證明,台灣能源未來並沒有單一答案,每個政策選擇都需要用科學、民主與社會溝通共同鑄造。

全球核能復興新趨勢,台灣該跟進調整非核政策?

近年來,面對氣候變遷壓力與再生能源發展挑戰,全球核能正在復興。國際能源署2025年最新數據指出,全球約有420座核電機在運,核能發電量預估今年創下新高,占全球總發電接近一成,成為僅次水力的低碳主力。美國、日本與歐盟皆重啟核能投資,像歐盟2030年前核裝機預期將達120吉瓦,其中西班牙、法國等國也在議會力推核能續役。中國則在短短幾年超車全球,核能總裝機與新建案均位居世界龍頭。中國2024年底在運以及核准建設中的核電機組,總量已達1.13億千瓦,創下紀錄。第四代反應爐、SMR(小型模組化反應堆)等新世代核光,陸續在中國、歐洲、俄羅斯等地上路,推升技術與安全標準全方位升級。

在應用層面,中國今年首個工業用核能供汽案登場,年減百萬噸碳排,為高耗能產業提供新路。不只如此,2024年中國也通過史上第一部《能源法》,強調核能必須在安全監管下發展,凸顯核安與能源轉型同時並進的趨勢。俄、歐、美皆積極投入閉式核燃料循環開發,進一步提高效率、減少廢料。不只官方重視,經濟界如台灣重要科技大廠也公開呼籲政府應比照美日經驗,重新審視非核家園目標,讓核能成為穩定供電與低碳減排不可缺的選項。

相關國際政策報導可參考「美日回歸核電 童子賢:非核家園落伍 該轉彎了」「鏡論/台灣遲早會買美國新核能」了解最新趨勢。針對全球核能發展具體進展,還可以參閱國際能源署「全球核能發電量2025有望創新高」等深度專業報導。

從全球到本土,核能定位的討論一波波升溫,台灣「非核家園」政策是否跟進調整?如何把握技術進化、國際趨勢,以及民意紅利?8月23日公投將寫下歷史新頁,也關係台灣未來能源自主與永續轉型的關鍵方向。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