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日常細節暗藏風險:行為習慣如何影響現代健康?
在台灣日漸加快的生活步調裡,我們許多看似無傷大雅的小習慣,其實正默默影響健康。例如,很多人習慣上廁所時帶著手機滑,無論是回覆訊息還是刷社群媒體,結果一坐就拖上十幾分鐘。醫學報告已發現,每多待一分鐘,罹患痔瘡的機率就高出1.26倍。醫師特別呼籲,排便超過五分鐘、又持續用力,會讓下腸道血管壓力暴增,長期下來不只讓痔瘡找上門,甚至容易出現排便困難或直腸下垂等問題。
除了廁所習慣,選擇喝什麼水也是值得深思的細節。台灣夏天氣溫動輒飆破紀錄,許多人圖方便,常買瓶裝水隨身攜帶。但你可能沒留意,這些塑膠瓶在車內或戶外曝曬後,瓶身會釋放雙酚A等有害化學,經年累月下,除了造成荷爾蒙干擾,還和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甚至男性生殖力、胎兒腦部發展異常有關。目前政府已積極宣導高溫天盡量避免購買曝曬瓶裝水,也建議多使用保溫水壺搭配濾水器自備飲用水。
放眼近年健康新聞,還包括基孔肯雅熱疫情警訊。以香港為例,2024年多地爆發此傳染病,廣東順德地區7月累計3,645例,澳門也出現輸入病例。該病沒有疫苗,靠防蚊才可避免感染,因此外出仍須注重防蚊措施。從日常行為到防疫細節,台灣民眾都應提高警覺,才能從根本降低健康隱憂。
另外,骨質疏鬆已成為不分年齡的「隱形流行病」。根據國內大規模健檢資料顯示,卅歲以上青年族群骨質流失現象逐年提升,早期檢查與日常維他命D、鈣攝取,特別重要,已不再是銀髮族專屬問題。
藥物革命與風險並存:減重與慢性病治療新挑戰
近年肥胖、糖尿病問題成長速度驚人,藥物科技因此快速突破。像Wegovy、Ozempic等GLP-1腸泌素藥品,在減重效果上表現亮眼,國際醫學界一致認可。不過,這類藥物的副作用也逐漸浮現。全球最新臨床資料發現,用藥雖能控體重、控血糖,卻也提高罕見眼部血管疾病(非動脈性前部缺血性視神經病變)發生率,甚至有永久性視力損傷的極端案例。
這波藥物革命在台灣市場受到高度關注,醫界普遍建議使用GLP-1類藥物的患者,絕不可忽視醫生指示,需定期接受包括眼底在內的健康檢查。專家提醒,藥物雖然是控制疾病的利器,但千萬不能忽略每位個人的體質差異及可能出現的副作用。有疑慮時應主動與主治醫師溝通,量身調整用藥與監控方案。比方說,近日第一季就有醫院發生手術出錯,導致必須再進行修正手術,醫療安全是多方環節的合力守護,不可抱持僥倖心態。
與此同時,乳癌治療方面新型口服化療藥物興起,使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仍能保持良好生活品質,大大減輕傳統化療的不適症狀。醫師建議患者在選擇治療時,應與醫護團隊討論最適合自身狀況的方案。
面對藥物科技帶來的新機會和新風險,唯有健全健康存摺、完善記錄醫療用藥歷程,加強自我健康管理,才能同時享受醫學進步所帶來的好處,又不失風險預防的把關。
腦部健康新突破:阿茲海默症與失智之預防與治療展望
台灣實際步入高齡社會,腦部退化性疾病日益成為民眾關心的焦點。根據哈佛醫學院團隊最新研究發現,人體大腦的鋰元素可能扮演管理蛋白質清除的關鍵角色,有助於逆轉甚至預防阿茲海默症。和以往只能延緩病情惡化的新藥治療相比,這項重大科學突破讓腦健康照護出現全新可能。
▲ 鋰元素在阿茲海默症預防與治療中的潛力研究,助力腦部健康新里程。
近兩年台灣已有跨國團隊積極投入神經營養補充研究,同步開發創新臨床照護方案,這讓預防與延緩失智的可能性大幅提升。特別是膽固醇異常被驗證是失智早期指標,醫師建議銀髮族應利用健檢資源,做好血脂與腦部健康指數的追蹤。
不只西醫領域有動態,中醫界也展開中藥、針灸輔助延緩失智。像是刺激特定穴道有助安神助眠、穩定情緒,協助認知功能逐步恢復。健康產業則陸續推動結合AI判讀與個人化營養的長者預防計畫,希望早期發現高風險群並介入改善記憶衰退。
想更深入掌握阿茲海默症及台灣老齡社會健康老化的相關研究,可參閱「哈佛鋰研究揭失智症新療法 台灣老齡社會健康老化趨勢解析」,把握最新國際與在地策略。
飲食與病毒威脅:現代健康的雙重隱憂
現今台灣的大眾飲食型態正深刻影響國人健康。以英國最近的研究為例,只要吃一餐高脂肪、精緻料理,四小時內就可能造成腦部血流失衡,失智、中風高風險立即上升。現在上班族或學生外食頻率高、口味偏重,如果不加以調整,長期下來罹患三高、慢性病機率會明顯提升,這對台灣全民健康是重大隱憂。
▲ 現代飲食型態與健康風險連動,慢性病防治需仰賴智慧管理和精準控制。
除了飲食,外部病毒感染的隱憂不斷升溫。權威學術期刊《自然》2025年發表研究證實,不僅新冠疫情威脅健康,像流感、普通感冒等病毒都有可能「喚醒」潛伏在身體裡的癌症細胞,誘發原本控制中的癌症復發。這不僅衝擊個人及家庭,也為台灣健保財政和癌症長期追蹤管理帶來新課題。專家建議民眾除防疫勤洗手外,還需規律健康檢查、善用健康存摺資料庫及時比對體況,遇有免疫異常或癌症家族史更不可大意。
另外,「健康存摺」已成台灣常用自我健康管理工具,只要網頁綁定,民眾即可方便查詢個人病歷、檢驗數據和預約管理,提升自我監控與及早發現疾病的能力。建議大家熟悉相關線上資源,把握預防第一線。
配合季節轉換,醫師也建議立秋後多補充山藥、白扁豆、綠豆等清熱健脾食材,有助提升免疫力,平衡身體狀態。更多時令養生方法可參閱「Heho 健康新知」,跟著專家調理飲食。
面對新病毒來襲,台灣民眾也需關心基孔肯雅熱等新興傳染病,特別是前往南部、港澳旅遊的朋友,務必加強防蚊、避免在水源地逗留,才能減少感染危機。
高齡化社會的契機:智慧健康照護的產業新局
人口老化成為台灣重要社會議題,銀髮健康管理需求日益提升。除傳統醫療外,各大企業開始整合AI、數位科技與公共衛生策略,共同營造「智慧健康照護」新產業。例如,台數科集團投入銀髮住宅與創新醫療、三軍總醫院引入運動科學與智能健康追蹤;政策面則大力推動社區型健康促進站,落實預防、慢病照護與心理支持。
▲ 台灣結合AI、數位與營養策略,全面升級健康管理與產業競爭力。
政府部門與產業共同推動健康存摺數位化,全國醫療資訊可跨院整合,讓台灣成為智慧醫療領航者。未來不只是醫院,甚至連社區與家戶,都能透過健康存摺、遠距醫療與AI判讀,及時發現健康亮紅燈、同步動態監測。
臨床經驗也顯示,落實個人化健康管理、輔以營養、運動、心理與社會參與,可以明顯降低慢性病與失能風險。若能善用AI大數據、結合家人參與和政府政策補助,便能全方位提升高齡生活品質。想掌握更多台灣健康與產業新局勢,可參考「AI創新助攻癌症治療與阿茲海默症突破 台灣健康管理迎來新里程碑」,了解數位、醫療、照護完整整合的產業實況。
綜觀台灣近年健康趨勢,從日常細節、飲食用藥、病毒防線到高齡社會管理,每一個環節都需層層防守。若能持續強化政策創新、優化醫療系統並推廣全民健康教育,台灣將有望成為亞洲高齡健康社會的典範,也讓每一個家庭都能安居樂活、享有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