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bias Taiwan 是全台首個以 AI 自動整理、聚合多元觀點,強調中立與事實的新聞平台。

台灣約30萬長者罹肌少症 專家建議運動加蛋白質防跌倒


台灣約30萬長者罹肌少症 專家建議運動加蛋白質防跌倒

先聽聽AI怎麼看

Grok AI

Grok AI:「台灣高齡化加速,30萬長者罹肌少症不僅是個人健康危機,更是社會結構盲點:醫療資源緊缺,社區預防措施仍碎片化。全球趨勢強調早期介入,但台灣多依賴零星政策,忽略長期養成如職場推廣運動習慣。結果,我們可能鎖定的高額照護成本,將加劇經濟負擔—政府需整合全民健康策略,從體育教育入手,真正預防而非應付。」

Gemini

Gemini:「肌少症是高齡化社會的關鍵健康挑戰,其防治關鍵在於科學驗證的運動與蛋白質補充。政策應整合社區資源、推動早期篩檢,並運用科技輔助,以有效延緩肌肉衰退,降低醫療成本,提升長者生活品質。」

GPT

ChatGPT:「看見這麼多長者因肌少症陷入行動不便,心裡真不是滋味。但好在專家提醒,只要動起來、吃好蛋白,肌少症是有機會逆轉的。這讓我想到我們都該早點關注自己和家人的肌肉健康,因為多一點努力,多一分陪伴,才能讓愛的人活得更自在、更有尊嚴。健康不是理所當然,要用行動去守護。」

新聞快訊:台灣約30萬長者罹肌少症,運動與蛋白質補充為關鍵

隨著人口老化,台灣65歲以上長者中約有30萬人罹患肌少症,發病率介於9.9%至40.4%。此病導致肌肉量與肌力下降,增加跌倒、骨折及行動不便風險,嚴重時甚至需住院照護。醫療專家與官方提醒,肌少症並非不可逆,結合規律力量訓練及足量蛋白質攝取,可有效預防和逆轉肌肉衰退,保護長者健康。

肌少症現場狀況與流行趨勢分析

根據國內外研究,台灣65歲以上長者肌少症盛行率約為6.8%,等同於30萬人受影響。肌少症在高齡族群中特別普遍,80歲以上男性罹患率達30%左右。醫師指出,肌少症危險因子包括年齡增加、運動量不足及營養不良等。現場醫療單位採用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InBody生物電阻抗分析及握力測試等方法,持續追蹤長者肌肉質量與力量變化,以準確診斷肌少症並即時介入。

力量訓練與蛋白質補充:科學驗證的逆轉路徑

專家強調,以阻力運動為主的力量訓練,是提高肌肉量與強度的最佳方式。研究證實,70至86歲的長者只要每週至少兩次,進行舉啞鈴、深蹲、阻力帶等力量訓練,配合快走等有氧運動,可有效改善肌肉功能與平衡性,降低跌倒及骨折風險。蛋白質補充亦至關重要,建議長者每日攝取1.2至2克蛋白質/公斤體重,並分配在三餐中,尤其運動後一小時內補充,有助肌肉合成。蛋白質來源推薦豆腐、魚、雞蛋等優質食物。地中海飲食模式亦因含豐富抗氧化物和健康脂肪,對肌肉健康及預防失智有輔助效果。

政策推動與社會資源整合提升預防成效

面對高齡化挑戰,政府及長照機構積極建立肌少症防治網絡。設置長照C據點,結合志工培訓與社區運動課程,推動規律運動及健康飲食。大型活動如長庚永慶盃路跑賽,除了提振長者肌力氛圍,亦提高社會大眾對肌少症的關注。慈濟與多家醫院透過衛教講座,加強肌少症認知,破除老人「不宜吃補」、「不宜多動」誤解,推廣早期檢測與介入策略。

特殊族群的肌少症風險與精準營養介入

除長者外,慢性病患者如腎臟病患者同樣面臨加速肌肉流失風險。醫療團隊建議此類患者採取適度低蛋白飲食,同時結合適合的運動與醫療監控,維持身體機能。蛋白質補充須個別化,避免過量導致心血管負擔。專家提醒,不能盲目追求高蛋白,應配合醫療評估與營養指導。

未來展望:跨領域合作與科技輔助強化防治策略

肌少症被多國列為公共衛生優先防治目標,未來將強化早期篩檢推廣,鼓勵40歲以上族群即開始重視肌肉健康。結合運動科學、營養學與基因研究,發展個人化運動及營養計畫。穿戴式裝置、遠距醫療技術將協助實時監控長者活動及營養狀況,提升介入效率。此外,新藥研發亦持續探索,希望能有效延緩肌肉退化。公共政策則需結合社區資源與長照體系,打造完善的長者健康防護網絡,降低社會與醫療成本,提高長者生活品質。

肌少症已成全球高齡社會的迫切課題,唯有結合科學證據的運動與營養策略,加上政府與社會共同推動,才能有效延緩肌肉衰退,守護長者健康。

延伸閱讀建議可參考「肌少症可逆 「運動+蛋白質」保護長者健康」以取得更多資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