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全球健康新威脅:從傳染病到慢性疾病的全面防線
在台灣,健康議題始終貼近民眾日常生活,而影響層面隨著人口老化、環境變化與生活節奏持續擴大。根據衛生福利部2025年6月公布的最新統計,癌症已連續43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榜首,去年死亡人數高達54,032人。緊接在後的是心臟疾病,死亡人數23,276人,肺炎、腦中風及糖尿病分別排第三至第五,特別是自殺因數首次進入前十大死因,年增率達4.2%,顯示台灣的健康挑戰不單純來自疾病,更融入社會與心理層面。
▲ 台灣現代健康挑戰,從慢性病到環境與醫療資源不均,須多管齊下。
除了這些主要死因外,慢性非傳染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在台灣社會根深蒂固。這些疾病往往與不健康的飲食、缺乏運動、吸菸以及慢性壓力相關。新冠病毒疫情雖然趨緩(死亡人數由前年的8,962人大幅降至2,962人),但慢性病管理需求仍持續上升。值得一提是近期罕見疾病在治療端取得突破,例如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患者於2025年7月在台灣首度成功治療,展現醫療資源與科技應用的新里程碑。
進一步來看,社會決定因素愈來愈受重視。教育程度、就業、收入水準、醫療可近性、甚至孤獨感和社會支持,都會間接或直接增高慢性疾病及精神健康問題的風險。因此,台灣未來的健康防線勢必將聚焦在生物科學、生活型態調整、政策協作,及及社區整合資源的全方位布局。延伸閱讀「癌症連年居高不下,國民健康警訊」提供更多統計與趨勢分析。
紐約西尼羅病毒警訊:監測、預防與城市健康新挑戰
2025年進入夏季,美國紐約市爆出首起本季西尼羅病毒人類感染個案,兩名居住於王后區的居民確診。一位感染者病情穩定已出院,另一位則因神經病變併發症仍在住院中。西尼羅病毒屬於蚊媒傳染病,疫情突如其來,也讓全球都警覺都會型傳染病的防疫難度升高。
臺北與全台各大都會區其實也存在類似隱憂。都市化導致的積水環境、垃圾處理失當、高密度人口聚集,讓病媒蚊容易滋生,增加病毒傳播機率。這樣的情形,在溫度與降雨變化劇烈的夏季,特別容易惡化。例如西尼羅病毒過去雖以美國為主,但隨著氣候變遷,亞洲地區也應該加強監測及防疫。
面對這些挑戰,現代都市健康維護已不能只靠醫療端。「社區定期清除積水、正確使用防蚊用品、全市疾病監測系統升級」是減少疫情爆發的三大關鍵。此外,加強防疫相關宣導、提高民眾警覺,在學校和公共場所積極推動,才能有效降低疫情破口。相關政策與疫病監測趨勢,可連結閱讀「德州麻疹疫情終結與美國新冠波動 公共衛生挑戰與疫苗信任持續升溫」。
多功能創新藥物:GLP-1「瘦瘦針」帶動癌症與代謝病新戰略
過去五年,慢性病藥物創新顯著加速,尤以GLP-1類藥物(俗稱「瘦瘦針」)最受矚目。這類藥物最初設計用於治療第二型糖尿病與體重控制,但最新的國際大型研究發現,長期使用GLP-1不僅有助穩定血糖、降低肥胖,同時還能把癌症發生風險降低約41%。因此像禮來、諾和諾德等藥廠的佈局策略也全面轉向以多功能用藥、跨疾病治療為主。
台灣臨床端也快速跟進這股新藥潮流。除了傳統三高慢病實證治療,醫療機構開始藉由大數據分析、個人化精準醫療,找出最適合患者的用藥搭配方案,達到預防為主、防範慢性疾病惡化的雙重目的。目前許多新型GLP-1藥品已納入健保,長遠來看有助減輕醫療與社福資源壓力。
這波創新藥物應用是全民健康政策變革下的縮影,不只藥物選擇更多元,更反映預防醫學與生活型態介入的持續深化。了解精準醫療的延伸應用與台灣趨勢,可參考「精準用藥、癌症免疫療法與老化防治」。
▲ 新一代多功能藥物結合慢性病管理與癌症預防,成全球產業新亮點。
高齡化與健康失衡:骨質、腦齡、生活型態三重壓力
台灣即將全面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化導致的健康議題全台民眾都深有感受。根據臨床實務與國健署資料,65歲以上長者骨質疏鬆與壓迫性骨折比例大幅上升。若發現家中長輩身高縮水4公分以上、明顯駝背,應及早安排骨密度檢查與脊椎影像評估。台灣的骨質疏鬆與肌少症防治強調多管齊下,從多元營養補充(如鈣、維生素D)、每日適度運動與曬太陽,到定期檢查及醫師評估,都缺一不可。
另外,腦部健康也是長者族群和中壯年必須注意的話題。最新日本長期研究結果指出,腦齡「過老」會使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提高12倍。防止腦齡過早老化,除了日常維持均衡飲食(多攝取Omega-3脂肪酸、堅果、蔬果與橄欖油)外,規律運動、避免長期壓力,維持睡眠品質與主動參與社交活動,也是預防失智與精神健康問題的重點。
健康促進不該只停留在防治層面,更需要落實在每一天生活中。例如女性健康調查強調,攝取足夠鋅與維生素D有助於抗氧化、維持荷爾蒙平衡並加強免疫防線。想深入認識營養平衡與骨質健康可參考「鋅與維生素D成女性健康關鍵」。
▲ 骨質與腦部健康,需全方位調整生活型態。
生技醫療創新突圍:植物病毒與新一代免疫治療
現今生技產業正掀起突破過去治療極限的新浪潮。2025年世界醫學論壇上,小檸豆鑲嵌病毒這類植物病毒大放異彩。該病毒早期僅見於豆科作物,但近年研究證明能刺激人體免疫,有機會成為癌症疫苗與新一代免疫治療載體,不僅減少傳統化療副作用,也讓腫瘤對抗戰更有效率。
除了新型藥物,近來台灣醫界積極推動AI智慧醫療及社區運動抗癌計畫。在多數醫學中心,AI已協助癌症影像診斷與基因數據分析。透過社區體育活動(如有氧、阻抗訓練),搭配精準藥物治療,能明顯延緩癌症復發率與死亡率。此趨勢意味醫療創新勢必走向跨領域整合,以台灣為例,產業、科技與臨床夥伴攜手,將為未來10年癌症治療及預防開創更廣闊新局。可延伸閱讀「運動抗癌成效顯著,社區與AI創新領航」。
▲ 醫療創新將以AI、大數據與生物科技引領癌症免疫治療新發展。
全民健康促進新格局:從心血管預防到產業共創永續
無論傳染病、慢性病還是高齡化衍生的新問題,關鍵仍在全民健康促進與預防為主的全面治本。以心血管疾病為例,專家一再呼籲,從「少鹽少油多蔬果」、「均衡蛋白質攝取」、「多喝水、保持作息」到適量運動,每一項都不能忽視。此外,像帶狀疱疹等病毒感染,也可能提升心血管併發症如中風的風險,建議高齡或慢性病患者不可疏忽疫苗接種,以及早期健康管理。
台灣在預防醫學、社區保健服務、健康管理科技,如AI輔助決策工具、健康篩檢與追蹤,皆有所突破。基層診所與社區中心在疫情後更積極推廣防疫常態化與慢性病監控新模式。企業責任(CSR)與ESG永續也成為產業新共識,健檢、員工健康活動成為提升整體競爭力的重要指標。配合政府政策,新出台的數位健康管理平台,正引導全民共同步入健康社會新時代。若想了解全台健康轉型完整趨勢,建議延伸閱讀「台灣健康新趨勢:從大腦排毒、慢病防治到AI智慧管理」。
▲ 全民健康促進結合政策、技術與產業,形成台灣新時代健康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