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生活型態與健康:迷思、證據與科學選擇
近年來,台灣高齡化與都市壓力持續增加,讓健康議題成為全民討論的關注焦點。不論是想預防失智、補充營養,或是建立規律運動習慣,每個環節都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在網路爆炸的時代,健康新知層出不窮,國際大學的最新發現也常常掀起保健品熱潮。不過,怎麼挑出真正有科學根據、適合台灣人的健康建議就很重要。比起盲目追逐流行,現今主流醫學和政策都強調「平衡」與「個人化」,提倡找到最貼近自己需求的健康路線,尤其是在飲食選擇及運動管理上,以避免落入錯誤迷思。
▲ 台灣健康管理逐步從慢性病精準用藥、數位科技應用,到全民預防與自我照護的新時代。
從國健署到基層診所,台灣在健康政策上強調不僅要防治慢性病,更要全民積極預防。例如隨著社會老化速度加快,腎臟病、骨質疏鬆、失智症等問題陰影揮之不去,但只要及早留意自我健康狀況、遵循醫療建議,往往可大幅延緩疾病發生。健保署日前擴大SGLT2抑制劑給付範圍,針對慢性腎臟病第二期就能治療,這樣的政策升級,也讓國人更有機會提前介入、遠離洗腎危機。
預防失智與運動飲食新證據
失智防治已經是台灣社會重大課題,尤其對於高齡長輩來說格外重要。哈佛大學最近的動物研究提到,小鼠補充低劑量乳清酸鋰後,記憶力跟失智病變都明顯改善。不過,目前專家共識強調,這些初步動物實驗還不等於能直接應用在人身上。要預防失智,最具實證效果的還是規律運動與正確飲食。
隨著年齡增長,肌肉量和肌力會逐漸下降,若置之不理,未來罹患失智症的風險也會提高,因此「肌少症」和「失智症」經常被串連討論。醫療現場常會建議長輩安排有氧加上重量訓練,吃得均衡(像是地中海飲食),這樣無論是對大腦、血管,還是整體免疫、骨骼健康都很有幫助。針對自覺記憶力已出現明顯退步的人,醫師呼籲務必及早檢查,「輕度認知障礙」若能盡早介入,有機會延緩進入失智狀態。
同時,台灣社會高齡化持續加重,像骨質疏鬆、肺炎、腦中風等問題,也和日常運動密不可分。想掌握相關趨勢,推薦延伸閱讀「台灣高齡化下健康議題升溫:失智防治、骨質疏鬆與智慧醫療全面推進」。
▲ 台灣高齡化加速,失智防治與骨質疏鬆議題全面升溫。
日常還有另一個新挑戰,就是腸病毒疫情再升溫,尤其五歲以下幼童屬於重症高危險群。家長平常應多注意孩子健康,出現倦怠或異常症狀儘早就醫。社區防疫跟平衡健康管理一樣,需要大家持續警覺。
全民面對維生素D缺乏:日常補充策略再升級
維生素D 不只跟骨頭相關,更與免疫力大有關聯。雖說台灣地處亞熱帶,陽光充足,但其實因為辦公室族、學生長時間待在室內,加上愛美白的風氣,全台成年人中高達六、七成維生素D攝取不足。這情況下,骨質疏鬆變得更加常見,就連感染流感、呼吸道疾病的風險也相對較高。
國際研究指出,只要每日適量補充維生素D(約400–1200IU),有助於降低呼吸道感染、流感重症的發生率。不過,補充劑量還是要依年齡、性別和實際健康狀況個別評估,最好諮詢醫師並透過血液檢測調整劑量。除了適當日曬,每週2到3次戶外活動、攝取蛋黃、深海魚、強化乳製品也很重要。值得注意,維生素D為脂溶性營養素,最好在飯後食用幫助吸收。
針對台灣各族群如何正確補充日常所需,建議參考「台灣健康管理轉型:從慢性病精準用藥到智慧科技與全民預防新趨勢」。針對銀髮族、孕婦、青少年、上班族,在劑量需求和補充時機上都需做個別化調整。
▲ 維生素D及鋅的適當補充,有助提升免疫力及維護骨骼健康。
值得一提的是,慢性腎臟病或心衰竭患者,在醫療新政策下能及早接受新型藥物(如SGLT2抑制劑)治療,也與維生素D攝取提升彼此呼應,對延緩病程有明顯幫助。
水果甜度與糖尿病風險:翻轉傳統印象
「水果太甜可能害你得糖尿病!」這種傳統觀念在台灣很普遍,尤其長輩或減肥族群都半信半疑。事實上,最近多份大型國際研究發現,只要適量且多元化攝取新鮮水果,反而有降低糖尿病風險的效果。這是因為水果裡的天然果糖配上膳食纖維,能減緩血糖上升速度,還幫忙腸道健康。例如莓果、蘋果不僅營養,還能補足日常缺乏的維生素C和多種植化素。
真正讓血糖高、增加糖尿病風險的主因,其實是精緻糖、油炸物、還有總熱量過量攝取。每天以水果取代高熱量零食,比完全限制水果更有益健康。忙碌現代人常蔬果吃不夠,根據衛福部建議,每天至少四到五份蔬菜,但調查顯示大多數人連兩份都不到。為了補足需求,可以利用預先切好的、冷凍蔬果或每餐強制添加一份蔬菜來簡單達標。
對於想了解營養平衡與心臟健康全方位飲食方案,可以延伸閱讀台灣後疫情時代慢性病防治挑戰與對策。而根據美國外科醫師指引,心臟健康關鍵還是在吃大量新鮮蔬果、全穀類,再適度加入豆類、堅果,儘量少碰高膽固醇食物和各類加工果汁。
養生潮流的陷阱與女性健康提醒
網路社群平台一波波推陳出新的「養生法」:不吃晚餐、輕斷食、冷水浴、高強度有氧、超低碳飲食,瞬間就變成熱門話題,但醫學專家也不斷提醒,這些偏方或流行養生術其實風險不低。特別是女性朋友,若過度追求極端飲食或運動方式,很容易導致荷爾蒙失調、產生骨質疏鬆,甚至讓身體未老先衰。
健康管理不能只聽單一網紅或朋友經驗,必須量身打造、適度調整。醫師通常建議,中年後女性尤其要注意骨密度變化與心情調適,因為這也是骨質流失、情緒低潮的高危險期。建議平時要多做伸展、核心運動,規律補鈣與維生素D,並定期健康檢查,隨時掌握自身狀態。想進一步瞭解女性高齡健康、預防慢性病,可閱讀失智防治、骨質疏鬆與老化健康議題。
另外,孤獨感也逐漸受到重視,澳洲等地投入社區講座幫助長輩與民眾認識自我情緒,提升心理健康管理技巧,台灣亦可借鏡這類經驗,鼓勵長者參與社區活動,有助於消除孤獨並增進身心健康。
健康新挑戰:骨質疏鬆、男性更年期警訊
隨著台灣即將成為「超高齡社會」,一些過去較少討論的新型健康問題開始浮上檯面。骨質疏鬆就是其中之一,它常被稱為「沉默殺手」,初期幾乎沒症狀,等到發現往往已發生骨折,嚴重者甚至失去自理能力。預防策略包括補鈣、補充維生素D,搭配規律的核心與肌力訓練。國內健康保險已開始補助骨水泥微創手術,可減輕患者經濟和照護負擔,這可說是高齡醫療進步的一大步。
近幾年,「男性更年期」也成為健康議題新焦點。40至55歲的男性,若開始長期感到疲倦、體重莫名上升、甚至性功能下降,這些有可能與睪固酮降低相關。過往台灣社會賦予男性「要有活力、壓力大不能喊累」的氛圍,反而讓不少人對這類身心變化掉以輕心。醫界建議,男性同樣需要主動掌握健康狀況,定期檢查荷爾蒙與骨密度,有疑慮即早諮詢專業。
▲ 台灣醫療與政策聚焦高齡健康、骨質疏鬆及智慧醫療改革,回應最新健康挑戰。
此外,蔬果攝取不足已被確認與慢性病風險緊密相關,現今台灣推動「蔬果579」原則,強調每餐都要配蔬菜,冷凍蔬菜也是忙碌家庭的替代選擇,加強飲食多樣性。另可延伸閱讀疫苗策略調整、高齡照護與智慧醫療加速轉型。
最後,即時掌握腸病毒疫情、腎臟病與失智早期介入等新趨勢,掌控健康不僅要靠醫療,也需家庭和社區多元照護。民眾平日除了自我監測外,建議可定期跟家庭醫師或社區護理人員討論健康規劃,發現異常立即就醫,才能在面對台灣快速變化的健康環境下穩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