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全球科技股風起雲湧 資金湧入基金淨值漲勢驚人
近年全球科技產業因AI、半導體和5G應用熱潮,吸引了大量國際資金湧入,成為投資市場最夯的焦點。以美國那斯達克指數與費城半導體指數為代表的科技類股,持續刷新歷史新高,帶動主題型基金例如復華全球物聯網科技、瀚亞美國高科技、統一全球新科技、富蘭克林華美AI新科技等同步創下淨值新高。這些基金不僅押寶美國科技龍頭,更積極分散布局台灣、日本、韓國和中國的AI供應鏈,充分展現多元化與全球化投資策略。
實際來看,根據最新基金資料,復華全球物聯網科技基金淨值已來到37.83元,基金規模達136.1億元,成為同類型基金之冠。瀚亞美國高科技基金淨值也突破97元大關,規模躍升百億以上,充分顯現投資人對科技未來的信心不墜。專家分析,自從AI與雲端運算、電動車、智慧終端等領域逐步接棒,科技相關基金已是台灣主流理財族的首選。若想深入了解科技基金近期表現與淨值排行,可參考「新高行情加持 一表看淨值登頂10檔全球科技基金」。
2025年市場更加多元,美國政府今年一月宣布提升AI晶片出口限制,直接打擊相關科技股當日走勢,不過整體長線熱度仍高。台灣投資人普遍認為,只要科技產業動能不墜,主題型基金與科技板塊仍擁有不錯的中長期成長空間。
台股科技權值創新高 ETF及槓桿型商品表現搶眼
台灣股市近期表現同樣搶眼,受惠美國科技股創高及本地半導體產業強勢加持,指數再度改寫歷史新頁。台積電的股價近日盤中突破1,260元整數關卡,進一步推升大盤站穩25,000點大關。許多以台積電為重點持股標的的ETF,如元大台灣50、高含「積」量相關ETF,跟著一起飆上歷史新高,科技產業類股以及槓桿型ETF也成為台股人氣焦點。
▲ 台股科技股板塊持續創高,受ETF熱潮、AI及高息題材資金輪動帶動。(圖/unbias.tw)
值得關注的是,不只現貨市場熱,科技ETF和槓桿型商品同樣大受青睞。像是國泰、群益、元大等槓桿型ETF單週漲幅都超過8%。此波科技浪潮,更加速台股與全球市場接軌,也促使資金在主動與被動投資策略中取得雙贏成效。進一步認識台灣科技股與ETF板塊表現,可閱讀「美股創新高帶動台股科技股走強,輝達財報警示AI產業成長挑戰」。
近期台股熱門個股如勤誠(8210-TW)在除息後也有股價劇烈波動,顯示短期雖面臨賣壓,但法人仍看好長線營運展望,反映科技板塊基本面仍具潛力。
美國降息預期加溫 科技股估值泡沫爭議升溫
近期美國聯準會預期降息,進一步助長科技股強勢表現,美國那斯達克和費半指數屢創新高,資金大舉湧向蘋果、輝達等巨頭,台積電ADR也跟著上漲。然而這波資金追逐背後,市場對科技股會不會「泡沫化」的議題也引起熱議。專家發現,尤以AI為主的次產業波動劇烈,市場曾出現多數生成式AI概念股投資者「九成報酬為零」的現象,提醒投資人不要被短期熱炒迷惑,該檢視企業基本面與產業前景,審慎規劃投資部位。
▲ 科技股領漲指數創高,泡沫疑慮與政策變數持續牽動投資人情緒。(圖/unbias.tw)
另一方面,美國政府自2025年1月起管制AI晶片出口,牽動台積電等供應鏈股價表現,像當天台積電ADR大跌3.36%。這不僅影響短線走勢,也提醒科技股投資除了重視技術創新,更應留意國際政策、產業競爭及地緣政治等潛在風險。想了解美國科技股資金轉向與避險策略,可延伸閱讀「美股科技股漲勢過猛 投資人紛紛布局避險策略」。
總體來說,投資科技股務必要評估產業基本面與估值落差,善用分散配置策略,以降低系統性風險。
半導體自主化策略 台灣鍛鍊全球供應鏈話語權
全球科技產業競爭白熱化,半導體產業自然而然成為權力核心。面對國際供應鏈重組、地緣政治衝突與技術管制壓力,美、韓、台等半導體重鎮都把自主化與技術創新列為優先發展要務。台灣像工研院等研發單位,積極投入AI晶片、先進製程、散熱與高階封裝的創新應用,與國際夥伴攜手推動全球生態圈建設,也強化國內本土技術能量。
▲ 半導體成為國安焦點,技術自主、產業轉型與供應鏈安全愈加重要。(圖/unbias.tw)
從長線角度觀察,台灣半導體產業雖以先進製程全球領先,卻也常面臨美中政策管制、海外訴訟或技術攻防等不確定性。半導體自主能力不僅保障國內就業與經濟安全,也是台灣在國際科技產業鏈中擁有話語權的關鍵。對於台灣半導體與5G產業在全球競爭格局下的挑戰,有興趣的讀者可延伸閱讀「台灣半導體與5G產業面臨國際競爭與技術升級挑戰」。
半導體產業也是推動國家淨零轉型、新科技研發及產業升級的核心力量,持續支撐台灣國際經濟動能。
蘋果新品刺激硬體需求 中國市場變數考驗科技鏈
科技硬體持續驅動產業成長,蘋果預計推出iPhone 17系列與新一代iPhone Air,掀起換機潮與電子硬體供應鏈新一輪佈局。這波新品不僅讓電信、電商到零組件相關產業提前暖身,許多台灣本土公司也預計受惠於全球換機與升級潮。不過,中國市場卻因iPhone Air引入eSIM設計,尚待政策核准而影響上市時程,突顯科技巨頭在跨國市場推進時必須隨時因應地緣政策與監管新挑戰。
研究機構多認為,2025年全球智慧裝置換機潮尚未退燒,消費性電子與創新AI硬體將繼續為資訊科技產業注入新動能。雖然政策面不確定性升高,但站穩5G與AI產業鏈優勢的台廠,仍受市場高度期待。在蘋果與AI題材雙引擎帶動下,硬體產品將持續成為科技市場的重要成長關鍵。
觀察近期蘋果股價,截至2025年9月13日,Apple Inc(AAPL)最新報價234.07美元,開盤價為229.24美元,成交量逼近5,580萬股,盤中高點234.46、低點227.55美元,展示資金熱度與市場持續關注新產品帶動效應。
科技股風險與展望 專家提醒謹慎布局
放眼2025年,科技股板塊持續火熱,資金輪動、ETF商品豐富、產業創新能量加速,以及政策議題層出不窮,讓科技市場百花齊放。但高檔估值、國際政策與地緣風險同時逐漸升高,投資人不能掉以輕心。專家強調,生成式AI產業短線波動大,投資人宜分散布局,切忌重押單一產業;而像輝達、台積電、智邦等產業指標企業的財報、政策與成長動態,更是評估產業健康的關鍵參考依據。想進一步探討科技股泡沫與投資策略,可參考「科技股會泡沫嗎?專家直指『看輝達就懂』再以智邦為例…點出台灣產業的陽光面」。
長線來說,科技產業依然是創新與資金追逐的亮點,但未來產業成長預期、世界各國政策監管、晶片供應鏈安全等議題,將強烈影響市場趨勢與多空格局。建議投資人掌握全球趨勢、審慎評估個別風險,善用分散投資及ETF商品,站穩科技新浪潮的同時,也能有效管理自身資產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