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超級老人現象:長壽與健康老化的生物學密碼
台灣社會快速高齡化,健康老化議題變得愈來愈重要。參考美國西北大學「超級老人」研究,台灣學界和實務界也開始密切注意,如何讓民眾在年過八十、九十依舊保有活力與清晰思路。這項全球知名的研究已追蹤高齡者超過二十五年,證實部分長者的認知、語言及判斷力,明顯勝過同齡者,甚至和五、六十歲壯年無異。
這些「超級老人」腦部構造維持較穩定,神經元數量較多、β-類澱粉蛋白堆積明顯較少,腦血管健康度也高於一般老人。此外,儘管基因扮演基礎角色,但他們普遍都有樂觀態度、積極參與社交、有堅定學習慾望。台灣越來越多家庭與長者重視生活規律、終身學習及心理健康,這也對應國際「維持腦力密碼」的最新科學發現。
健康老化不是豪賭基因好壞,更需融合基因、生活型態和環境。台灣醫療與長照政策正積極推動慢性病預防、腦健康檢測與早期支持,期望讓台灣高齡社會,走在延緩認知老化的國際前線。
哈佛大腦鋰研究:阿茲海默症治療的全新曙光
阿茲海默症已成高齡家庭與社會重大挑戰,治療與預防的突破消息,一直受到高度期待。近期哈佛醫學院最新研究,強調腦內天然鋰元素對阿茲海默症患者的保護作用。該團隊發現,失智患者腦內鋰含量明顯低於健康長者,而低劑量鋰鹽補充,有助抑制病變蛋白堆積、改善認知退化。
由於鋰鹽便宜、安全性高,未來發展成普及失智症防治方案的潛力極大。考量阿茲海默症造成年長家庭巨額經濟與照顧壓力,哈佛學者鼓勵加速展開臨床測試,希望鋰相關療法早日造福全球失智患者與其家庭。
想瞭解更多鋰對阿茲海默症治療前景的背景與在地解讀,可延伸參考「哈佛鋰研究揭阿茲海默症新療法 台灣老齡社會迎來治療曙光」。
▲ 哈佛醫學院揭示鋰元素大幅影響腦部退化疾病,研究成果有望扭轉失智症治療困境。
飲食與生活習慣:長壽與慢老的現實路徑
現代醫學認為,改變飲食與生活習慣能明顯延緩老化。舉例來說,台灣素食人口連年成長,蔬食為主的族群因高纖、低飽和脂肪優勢,慢性病比例低,據衛福部調查,素食者門診次數比一般人少13%。蔬菜攝取充足,能有效增強抗病力、減少腎臟與心血管負擔。延伸閱讀可參考「茹素者『蓋』健康 醫:門診次數少13%」。
咖啡是國人日常飲品,研究證明每日一至兩杯咖啡能降低糖尿病、中風風險,但營養師也提醒攝取要適量,搭配均衡飲食,如多樣蔬果、全穀、優質蛋白質,效果才完整。主動健走運動及情緒調適,也是台灣醫界公認的關鍵健康長壽要素。
對於國人關心的飲食創新議題,以及雞蛋營養在預防失智、AI慢性病管理的在地經驗,推薦閱讀「台灣健康新趨勢解析:雞蛋助防失智、營養補充須謹慎與慢性病AI管理」。
▲ 台灣健康新趨勢涵蓋預防失智、營養均衡與AI管理慢性病等多重創新議題。
基因組與健康密碼:古病毒DNA翻身新發現
我們常聽到人類基因組中,高達8%是遠古病毒DNA殘留,以往認為這些是「垃圾DNA」,沒想到現代分子生物學證實,這些「垃圾」其實有巨大的健康意義。最新研究指出,古病毒DNA在胚胎發育、免疫調節、細胞分化中都發揮多元功能,甚至對疾病抵抗力有潛在影響。
病毒基因與我們的本體基因緊密共生,帶來了免疫系統韌性,也讓科學界思考是否能用基因編輯優化這類片段以強化健康。未來針對慢性病、退化病因的新藥開發,像腫瘤免疫療法或基因疫苗,預計都會更重視這份「健康密碼」,而業界對病毒基因共生的應用前景,也正在台灣生醫圈被熱烈討論。
高齡健康產業新局:政策、創新與銀髮經濟
台灣是亞洲高齡化最迅速的國家之一,政府和產業近年積極佈局高齡健康與智慧醫療服務。每年的高齡健康產業博覽會,已成產官學展現創新保健、智慧照護、慢性病管理的重點場合,今年更聚焦失智照護、跌倒防護及遠距健康監控,新創團隊利用AI大數據協助長輩健康管理,消息吸引跨國注意。
政府正全力推動「預防為主、醫療為用、社會參與」三大健康照顧支柱。舉例來說,深化長照普及、社區失智預防課程,以及遠端健康管理,都被列為政策優先項目。台灣也正式投入銀髮經濟發展,結合醫療、智慧科技與健康消費,帶動產業轉型和新興經濟動能,成為亞洲典範。
想掌握台灣高齡產業現場趨勢,可參考「高齡健康產業博覽會 創新服務齊發」。
▲ 在高齡化與氣候變遷夾擊下,數位醫療與智慧健康成為產業發展主軸。
公共衛生挑戰下的疾病預防與健康教育
台灣現階段公共衛生成就有目共睹,但面對傳染病、慢性病與失智症浪潮,預防與健康教育仍需加強。例如腸病毒疫情升溫時,疾管署提醒五歲以下幼童為重症高風險,家長若發現孩童出現高燒抽搐等異常徵兆應立即就醫。近期新冠疫情雖趨緩,但重症及死亡人數未見顯著下滑,五十歲以上群族仍須積極追蹤健康狀況,必要時提早接種疫苗並多加留意。
慢性腎臟病也是國內健康大事,衛福部健保署已擴大SGLT2抑制劑給付,建議第二期患者即早使用,能有效延後洗腎風險。再如癌症與失智症,醫療界不斷強調「及早診斷就有預防」:例如發現輕度認知障礙,積極調整飲食或生活規律,有助延緩甚至逆轉失智進展。(相關失智症防治與警訊,推薦參考「失智症防治:及早診斷、即時介入」與「台灣健康新趨勢解析:雞蛋助防失智、營養補充須謹慎與慢性病AI管理」。)
另外,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民眾每日攝取四到五份蔬菜,但台灣大多數年齡層都攝取不足。專家建議每餐添加不同蔬菜、選購切洗好蔬菜都能促進攝取。提升國民健康管理工具如個人健康紀錄(PHR)、醫健通APP、AI健康平台等,也迅速普及,讓每個人都能隨時掌握自己的健康數據,促進與醫護團隊的即時溝通與決策。
台灣正積極發展健康管理、數位醫療與跨領域照護,透過數位紀錄、APP應用、AI平台,推動更精細的健康預警與預防。只要落實疾病早期偵測、積極健康教育,並強化慢性病自我管理,台灣全民健康願景就指日可待。
▲ 智慧醫療與預防性照護在慢性病與癌症防治領域發揮關鍵作用,是未來台灣健康政策的重要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