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阿茲海默症治療現曙光:哈佛鋰研究激起全球關注
台灣面臨全球最快速的高齡化浪潮,阿茲海默症這類神經退化疾病,已經成為不少家庭心頭大患。最新由哈佛醫學院團隊主導的研究結果受到國際廣泛討論——團隊指出醫療上常見的「鋰」元素,除了原本用於躁鬱症治療外,現在有機會成為阿茲海默症治療新突破。研究發現,鋰能夠參與腦神經傳導、蛋白質調控等關鍵機制,有助於穩定神經元、延緩病情惡化,甚至展現逆轉的可能。鋰這種早已在臨床大量應用的平價藥物,有望像治療情緒疾病一樣,成為大眾能負擔的阿茲海默症新解方。
▲ 哈佛醫學團隊發現鋰元素有望逆轉阿茲海默症,低成本用藥為全球老齡社會帶來曙光。
鋰治療的安全性與長期追蹤經驗豐富,相較於動輒數百萬的生物製劑療法,對台灣健保來說可大幅降低患病家庭負擔。若未來大型臨床試驗證實療效,台灣極可能將鋰納入阿茲海默症治療常規,幫助更多家庭延緩退化風險。醫界也提醒,神經退行性疾病重在早期診斷、及早治療,家屬及長者若出現記憶明顯減退、日常功能退化等症狀,應主動就醫評估。對台灣失智防治政策有興趣的讀者,建議參考「哈佛研究揭微量鋰逆轉阿茲海默症,新興傳染病與氣候變遷挑戰全球公共衛生」了解更多專業觀點與台灣最新治療趨勢。
進一步說,國健署近年強調早期「輕度認知障礙」個案介入,能顯著延緩失智進展。配合最新腦部影像科技和記憶力評估工具,專業醫療團隊能更精準協助長者制定個人化照護計畫。失智症初期出現困擾時,及早尋求專業協助,防治成效最好。
幽門螺桿菌蛋白成國際焦點:挑戰過往醫學觀念
在大腦神經研究領域之外,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的一項新實驗也引發腸胃及神經醫學界轟動。過去被認定是胃潰瘍、胃癌罪魁禍首的幽門螺桿菌,透過研究發現其分泌的特定蛋白質,能在動物實驗壓制腦部「淀粉樣蛋白」堆積,而這正是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重要指標。
這意義重大,代表微生物不全然都是敵人,有機會變成未來疾病治療的天然盟友。醫學界逐漸轉向「聰明善用細菌」,而不只是消滅細菌,未來藥物設計與診療策略將更加多元。像是針對幽門螺桿菌蛋白進行改造,有望讓新一波神經保護與慢性病防控療法誕生,成為預防失智的嶄新方向。
此外,這項研究強調腸胃道微生物與全身健康的密不可分。腸道生態穩定,不僅能抑制老化,也有助控制糖尿病、三高、免疫疾病。台灣健康論壇早有呼籲,腸道健康正是預防慢性病的底層基礎。想進一步了解健康政策、腸道微生物與慢性病預防整體策略,可參考「台灣健康新趨勢聚焦免疫防線、慢性病預防與環境污染挑戰」。
值得注意的是,腸道失衡與多項慢性疾病的產生正相關。近年疾管署指出,台灣腸病毒疫情不容小覷,特別是幼童重症風險高,家長如發現幼童異常應儘早就醫。
公共衛生守護力大增:疫苗推廣、防蚊滅蚊與慢性病預防並進
基層公共衛生行動是健康主體防線。近來衛福部及地方政府加緊宣導孕婦流感疫苗接種,特別強調「於任一孕期均可安全接種」,以保障媽媽與新生兒健康。透過接種政策和科學數據的公開,台灣群體免疫率持續提升,也減少部分民眾對疫苗疑慮。
除了防疫,夏季來臨時也要正視登革熱、西尼羅病毒等蚊媒傳染疾病。環保局、衛生單位提升環境整潔、社區噴藥、門戶滅蚊以及適時宣導穿長袖、安裝紗窗、防蚊產品正確使用,形成社區自主管理與專家把關雙重防線,有效壓制病媒蚊數量。
慢性病防治更是當前重要課題。高血壓、糖尿病、代謝症候群與衍生的心血管併發症,與飲食作息、運動習慣、環境因子密切相關。醫界強調,早期接受健檢、發現異常時及早治療,才能降低長期醫療支出,提升社會整體健康水準。想了解更多台灣公共衛生與智慧醫療協作趨勢,建議參閱「全球氣候變遷與新興疾病挑戰下,台灣公共衛生轉型與科技應用新趨勢解析」。
同時,今年腸病毒疫情有升溫跡象,疾管署已通報嬰幼兒重症案例,提醒家長密切觀察5歲以下幼童健康,發現手腳無力、嗜睡等危險信號須即刻送醫。常見疾病如新冠肺炎,雖疫情降低,但重症或死亡個案仍多,50歲以上族群應提高防護,落實疫苗接種不鬆懈。
高齡健康產業新浪潮:智慧長照與醫療科技結合
面對台灣高齡社會,健康產業迎來全新契機。「高齡健康產業博覽會」每年都吸引不少科技新創、醫療機構、保險金融服務齊聚一堂,集中展出智慧健康檢測、長照資源串聯,與銀髮族生活一站式解決方案。免費健康檢查、穿戴式裝置、雲端健康管理、結合長照與財務規劃,利用科技減輕家庭壓力,有效提升台灣銀髮族的生活安全網。
▲ 台灣健康產業整合健康檢測、智慧醫療及銀髮金融科技,推動健康老齡化。
智慧型手環與手錶能追蹤睡眠品質、心率、血壓,雲端藥物管理讓長輩跨院所看診時不中斷治療。甚至金融保險業也投入高齡照護商品,把健康和退休理財整合,為國人提供「在地老化」安全感。在「居家照護、社區互助」上,公私部門積極協作,形成台灣健康產業的新競爭優勢。更多延伸內容請參考「台灣健康新趨勢解析:雞蛋助防失智、營養補充須謹慎與慢性病AI管理」。
另一方面,針對攝護腺肥大、心臟瓣膜等中老年常見問題,現代醫療已有藥物與多種微創手術可選,嚴重症狀者盡速報名篩檢、接受治療,有助維持良好生活品質。35歲以上國人也建議固定做青光眼篩檢及視力檢查,以利早期發現風險。更多民眾可善用政府推動的長者健檢、居家醫療等資源,強化個人健康防線。
大腦再生與生活調適:從科學研究走向日常實踐
過去認為成年後大腦無法再生新細胞,但2025年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的研究證明:即使是60至80歲年長者,海馬迴區仍能持續產生新的神經元,對失智症、憂鬱與腦傷復原者都是重大利多。科學家發現,融合運動、充足蔬果飲食、良好睡眠、交流互動能活化大腦、預防神經退化,日常生活就是最實用的「神經可塑性促進劑」。
台灣不少長照據點也跟上潮流,定期舉辦手作班、團體運動、正念靜心活動,加上社區據點午宴或共食,鼓勵長輩日常多參與,減少孤獨感、降低失智與抑鬱的可能。健康飲食更列為重要一環,適量攝取魚油、堅果、山奈酚(常見於洋蔥、芹菜等蔬果)已證明能延緩腦部退化,相關延伸可參考「蔬果攝取:山奈酚有望延緩失智及漸凍症」。
▲ 慢性病防治、生活習慣調整與智慧醫療輔助,成為新世代健康守護三本柱。
搭配AI健康管理工具、新一代穿戴式裝置與遠距醫療系統,未來在家自主健康管理越來越輕鬆,像日常監控血壓、血糖、睡眠品質等,遠端醫師即時回饋,早期風險可及時處理。無論自我管理或醫療協作,台灣在全球健康照護趨勢已逐步貼齊國際標準。
健康飲食與生活型態轉型:全民慢性病防治不可忽視的關鍵
慢性病並非命運註定,而是可以靠飲食與生活型態積極調整來預防與控制的。全台愈來愈多研究證實,維持均衡飲食能直接降低糖尿病、高血脂、代謝症候群等慢性病的風險。例如,推廣多蔬果、全穀、橄欖油、少紅肉的大西洋型飲食,或是茹素族群也能透過正確配膳,讓心血管疾病發生率下降、就醫次數減少。
平日常見的健康迷思(如無糖可樂是否真較健康、滷味或紅糟肉可否當主食、補充維生素的適用時機等),其實都須由營養師和醫師專業評估。慢性病防治強調多元攝取新鮮食材、合理補充營養,搭配規律運動、限量飲酒、戒菸與充足睡眠,才能提升自我健康管理成效。
除了飲食外,地區型提升健康意識的活動,如瘦腰競賽、社區健走、健康營養講座等,也協助國人建立正確生活型態。這不只帶來全民健康意識提升,也為醫療支出「降溫」,養成自主管理慢性病的社會氛圍。延伸了解台灣慢性病與智慧健康新趨勢,歡迎參考「台灣健康新趨勢:從糖尿病早期警訊到智慧醫療助力慢性病與癌症防治」。
呼籲每位國人從日常做起,利用國內現有健康促進資源,定期健檢、培養規律生活型態,並與醫療專業和社區緊密合作。政府也積極推動洗腎前期SGLT2抑制劑健保給付,若能及早於慢性腎臟病第二期治療,每位患者平均可延緩洗腎超過26年,甚至終身遠離洗腎痛苦。補鐵、補維生素C等營養策略,也有賴專業營養師因個人需求量身建議。
整體來看,「健康」是用行動落實、全民一起守護。醫療科技再先進,亦無法取代自身積極生活調整的重要。建議運用專業資源,與社區攜手,為台灣打造全方位防慢性病的穩固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