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川普關稅政策受挫後的國際經濟震盪
川普政府在任內對中、歐、墨等主要經濟體大舉加徵關稅,當時點燃全球貿易戰火,對國際經濟產生持續動盪。近期,美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明確指出,部分關稅措施違反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下令美國必須限期修正並撤除此類政策。這一判決代表川普的強硬關稅路線遭遇重大挫敗,也讓美國在全球供應鏈與經貿制裁的正當性受到嚴重質疑。
對美國本身來說,這波關稅措施帶來負擔。2025年7月12日,川普總統又宣布將自8月1日起,針對墨西哥和歐盟進口產品加徵30%關稅。他同時強調,若墨西哥有效打擊販毒集團、阻止芬太尼,以及歐盟開放市場、取消貿易壁壘,美方才有可能重新考慮關稅政策。專家如胡采蘋提醒,不斷上調關稅只會推高美國國內通膨,導致全球產業鏈更加分裂,並增加消費者和企業經濟壓力。
受到中美歐三方持續摩擦影響,貿易、科技和投資領域的緊張層層加劇。如今不只各國被迫去美化供應鏈,也有越來越多經濟體選擇多邊合作,以維持自身利益。川普政府的關稅政策失利顯示出美國內部政策需要再度反思調整。觀察家認為,若不及時改變策略,美國本已脆弱的經濟結構恐遭進一步拖累。同時,台美貿易談判與印太區域安全也跟關稅政策調整息息相關。有興趣深入了解,可閱讀「美國終止800美元小包裹關稅豁免 台美關稅談判及印太安全局勢再掀波瀾」。
這波政策動盪不僅限於美歐中三方。2025年7月24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歐盟主要領袖舉行中歐領導人會議,展現深化合作、維護多邊主義的誠意。多邊合作趨勢也反映美國不再能以單邊主義獨步全球,衝擊當前國際經貿板塊的穩定。
中俄北韓結盟:「反西方軸心」外交策略成形
中國舉辦抗戰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時,中俄關係互動頻繁,再度成為世界焦點。普亭專程到中國,和習近平、北韓領袖金正恩同台,共同參加多邊峰會,亮出「反西方軸心」的新局。普亭本次是上海合作組織峰會重要嘉賓,北韓領導人則首次出席這種國際場合,中俄北韓的「鐵三角」合作態勢逐漸浮現。
▲ 川普與普丁的外交舉措持續擾動印太局勢,東亞安全環境新動態緊接而來。
這場外交秀除了象徵團結,更藏有軍事、情報互通、經濟資源交換等深層合作。三方若進一步深化對抗西方政策,勢必推升歐美對中俄北韓的防堵和制裁力道。對台灣和亞太國家而言,這種大國聯盟的發展意味著需重新評估自身安全和地區合作戰略。有關俄烏談判僵局及美俄外交最新情勢,推薦詳讀「俄烏和談陷僵局 川普斡旋美俄外交角力加劇地緣政治緊張」。
此外,近期法國總統馬克龍宣布將於9月聯合國大會時正式承認巴勒斯坦國,並呼籲終了加薩戰爭、提供人道援助。西班牙也表達歡迎,這在國際政治上給予巴勒斯坦更多合法空間,「反西方軸心」外交策略的舉動也將擴大中東地區的博弈與影響。
印太戰略困局:美印關係惡化與地區安全新挑戰
川普總統近期決定不參加印度主辦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峰會,引發美印雙邊關係裂痕,動搖地區盟友信心。這項決策被外界視為印太區域安全合作遭遇阻力。尤其是在地緣競爭愈趨升溫下,日本與多國盟友皆擔心,美國態度轉趨保守會讓中國有機可乘,主導更多區域戰略和經貿走勢。
印太戰略合作基礎在於多邊互信與密切聯盟,一旦美國縮手,區域勢力消長加快,各國必須重新校正安全布局。例如7月23日,泰國因柬埔寨在邊境埋地雷傷及泰軍,宣布降低外交關係等級,並引發兩國短暫交火。此一事件突顯印太區域安全環境的敏感脆弱,大國動向隨時牽動整體穩定與發展。
台灣需善用有限的外交籌碼,強化與美日澳印等多方夥伴合作,提升國家安全及國際能見度。有興趣進一步瞭解美俄及印太安全走向,推薦參閱「雙普會聚焦俄烏停火與印太安全 台灣推動新世代外交提升國際能見度」。
▲ 隨著美俄及印太安全議題升級,台海及區域戰略態勢倍加複雜。
同時,7月24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與歐盟高層會談,重申持續深化雙邊合作、堅持多邊主義,也反映出亞太戰略棋局中,大國博弈的主導角色正持續轉換。
印尼暴動反映東南亞社會裂痕及國際關注
近日印尼雅加達議會區爆發激烈抗議。導火線為國會議員福利過高及警民衝突,尤其一名年輕外送員不幸遭鎮暴警察裝甲車壓死,進一步激化民怨。這場社會動盪凸顯東南亞民主治理與社會分配不均問題,並反映整個區域年輕世代對不公的敏感與不滿。
社運規模擴大,不只衝擊內部政局,也讓鄰國與國際世代擔憂區域穩定。各國因應不僅聚焦人權與民主進程,更開始關心經濟合作與國際投資形象。一旦動盪持續惡化,恐傷及新興國家金融信譽及吸引外資信心,甚至迫使亞太大國調整政策以確保局勢平穩。
與此同時,東南亞民主化步調、社會安定與經濟治理成效將成為全球觀望指標。近期泰國與柬埔寨因邊境地雷衝突升高緊張,中國也呼籲雙方保持克制,儘速恢復和平,顯見東協地區安全需要國際密切關注與協調。
全球多極化下新興國家多邊外交格局加速
全球化發展推動國際權力版圖向多極化、民主化快速轉型。中國積極發展多邊主義,以上海合作組織為平台,深度串連俄羅斯、印度、伊朗等區域強權,並試圖擬定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國際規範。這種布局打破以往西方壟斷國際秩序的現象,讓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有更多空間在經貿、科技、軍事領域自主合作。
學者觀察,國際多邊組織的治理正逐步從美歐主導,轉向多方競合,各國參與規則制定與話語權更為分散。由於多極化帶來不確定性,國際社會對於法律秩序和外交工具性的爭論更加激烈。台灣和同類小型經濟體必須靈活制定分散外交策略,不斷強化國際聲音和存在感,應對未來可能的變局。
▲ 俄烏和談困境下,各國多邊外交格局競合加劇,全球政治走向多極化。
國際多極秩序競逐同時也提升了新興國家主導多邊合作的誘因。若要了解更多國際關係理論與多元戰略夥伴的互動模式,可深入閱讀「國際關係理論與戰略夥伴」。
同時,隨著糧食安全敏感度升高,日本政府2025年8月決定首度釋出21萬噸儲備米,穩定米價、保障民生,突顯國家調控政策日益重要,這對亞洲新興國家同樣具啟示。
國內外政治與國際關係理論的交織變奏
現代國際關係充滿高度動態變化,除了國家實力的明爭暗鬥,國內政治取向、經濟結構調整、社會力量崛起同樣深刻牽動對外政策。例如美國內政分裂多次左右外交方針,中國也透過強化國家機器和社會動員架構來應對全球壓力,呈現內外交錯的新局。
理論討論上,國際關係學者關注如何將安全、經濟、民主、資訊等多元行為整合進分析模型,以提升局勢預判與政策回應能力。台灣在當前對抗格局中,不只要強化多邊合作網絡,也需積極布局新領域,靈活調適以迎向不確定的國際挑戰。若想更深層探討「國際關係理論與戰略夥伴」互動,可參考「國際關係理論與戰略夥伴」演講系列獲取更多趨勢觀察。
整體而言,近期國際重大新聞反映全球局勢快速翻轉—不論是美國持續調整對外關稅、法國力挺巴勒斯坦建國、歐盟積極與中國展開對話、泰柬邊境衝突升溫,或日本進行戰略糧食調度——這些事件都指向國際關係更趨多元與複雜,每個國家都必須及時調整自身外交策略,才能在變局中穩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