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斐濟愛滋疫情急速擴散 10歲童成最年幼感染者
近日南太平洋島國斐濟爆發愛滋病(HIV)疫情,全國感染人數急劇上升,最年幼感染者是一名10歲男童,創下國內史上年齡最低病例紀錄。疫情主要於2024年至2025年初確認,病毒除了透過性行為傳播外,注射藥物共用針具及一種稱為「藍牙輸血」的血液交叉注射方式,也嚴重促使疫情擴散。斐濟衛生部已展開緊急防疫措施,並宣布將實施長達五年的控制策略以遏止疫情擴大。
海嘯式疫情背後的「藍牙輸血」與共用針頭危機
斐濟愛滋疫情的爆發與毒品濫用息息相關。藥物注射者因針具資源不足,不得不共用針頭,導致HIV病毒快速傳播。更嚴重的是當地出現「藍牙輸血」(Bluetoothing)行為,即將血液從一人抽出再注入他人血管,此非法且高度危險的做法如同直接共用血液,大幅增加感染風險。非政府組織工作者指出,這種新興傳播方式結合裸針注射,迅速推升感染率,反映斐濟醫療管理與公共衛生教育的嚴重缺口。2024年該國新增愛滋感染中約48%與注射毒品有關,血液輸送的問題加重疫情負擔。
感染人數激增 青少年及兒童感染比例攀升
自2013年由塞塞尼莉·奈塔拉(Sesenieli Naitala)創立的斐濟倖存者倡導網絡成立以來,愛滋感染者人數明顯增加,尤其以未滿19歲青少年及兒童為主。2024年前九個月新增病例高達1,093例,為過去五年同期的九倍,值得警惕的是15歲以下感染病例飆升至41例,其中包含10歲男童。官方數據顯示,性傳播佔47%,兒童主要感染來源為母嬰傳播。衛生部副部長警告,若疫情持續發展,至2025年底患者數可能增加至3,000例。醫療資源不足、缺乏性教育及防疫宣導,成為疫情快速惡化的關鍵。
醫療系統壓力與社會挑戰並行
斐濟當地醫療資源有限,包括HIV檢測試劑與抗病毒藥物常出現短缺,基層醫護人員供應不足,使防疫工作面臨巨大困難。疫情蔓延使醫療體系承受嚴重負擔,尤其面對年輕感染者增加所帶來的醫療需求。政府必須投入更多資源。此外,當地社會對愛滋病與毒品仍有深厚污名化與保守態度,使高風險族群難以獲得適當支持及輔導,進一步阻礙疫情控制。另一方面,旅遊業為斐濟重要經濟支柱,若疫情惡化,恐影響國內經濟與勞動力市場穩定。
國際支持與區域防疫合作展望
國際組織如聯合國愛滋病毒/艾滋病聯合規劃署(UNAIDS)已表達嚴重關注,強調斐濟疫情不受控將波及整個太平洋區域安全。UNAIDS區域主任Eamonn Murphy指出,COVID-19期間國際毒品運輸中斷,導致國內毒品消費激增,成為疫情加劇的催化劑。國際社會承諾支援斐濟防疫計畫,協助提升安全針具供應與血液篩檢服務。專家提醒,若不積極介入,疫情將呈現「雪崩」效應,真實感染人數遠高於官方數據。斐濟需加強藥物防治、擴大性教育並完善醫療服務體系,方能有效減緩病毒傳播。
台灣相關關注與防疫啟示
雖然台灣與斐濟無外交邦交,疾病管制署仍密切關注斐濟疫情發展,將其納入國際疫情資訊蒐集範圍,提前掌握區域衛生威脅。此次斐濟疫情顯示公共衛生防疫需從教育、醫療資源到社區支持全面著手,特別針對弱勢與青少年族群的感染風險控管。提供充足且安全的注射器、強化血液篩檢與改善教育宣導,是遏止病毒擴散的重要策略。建議可參考「10歲童染愛滋!斐濟爆出愛滋海嘯式感染 『藍牙輸血』毒針共用危機」以取得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