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最新醫學研究:太瘦反增早死風險,高過部分超重族群
近來一項國際健康研究顯示,體重過輕(BMI低於18.5)者早死風險,竟顯著高於部分體重過重者,顛覆「越瘦越健康」的普遍認知。研究指出,過度追求極瘦不但無益,甚至可能縮短壽命,呼籲社會與醫療界重新檢視身體質量指數(BMI)的健康判斷標準。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指引,成人BMI維持在18.5至24屬正常範圍,過輕與過重皆為健康警訊,不容忽視。
BMI指標侷限與更精準的健康評估方法
醫療專家指出,BMI作為體重與身高的比例計算,無法有效區分肌肉與脂肪組成,容易誤判健康狀態。近年研究推薦結合「腰圍/身高比」作為更有效的心血管疾病及死亡風險預測工具,特別是腹部脂肪集中與慢性病風險關聯度更高。例如,當腰圍除以身高的比值超過警戒線,心臟病與糖尿病的機率將明顯上升。此發現促使公共衛生政策積極將腰圍比納入健康篩檢指標,改善單純依賴BMI的缺失。
全球公共衛生趨勢:雙管齊下防範過瘦與肥胖不均
隨著全球肥胖率持續攀升,多國政府除推動減重政策外,也逐步重視「過瘦」帶來的健康威脅。最新研究結果影響多項公共衛生策略調整,鼓勵平衡飲食與適度運動,將體重控制在健康範圍內。國際組織呼籲避免過度瘦削導致免疫力下降、骨質疏鬆等問題,確保健康促進計畫全面涵蓋體重管理的多元面向,兼顧過重與過輕族群的不同需求,提升整體國民健康。
社會觀念轉變:從瘦美到健康多元體態
近年來,專家與媒體紛紛倡議,應逐步減少社會對「極瘦」體型的盲目追求,焦點轉向整體健康而非單純瘦身。身心健康專家提醒,不當長期節食或忽視營養均衡,將導致免疫功能下降等健康問題。台灣民眾對理想體型的價值觀正在改變,越來越多關注整體健康與尊重體型多樣性,支持正向身體形象與自我接納,推動健康美的新風向。
個人化健康管理與未來防治策略展望
研究進一步強調,健康體重管理需結合個人生活習慣、飲食結構及基因因素,推動個別化評估與精準干預。隨著健康檢測技術進步,營養諮詢與體重管理服務日益多元化,促進醫療體系與相關產業的轉型升級。未來健康促進將更注重「整體身體組成」與「功能性表現」,擺脫僅以數字指標判斷,期望達成更有效的長壽與生活品質提升。
【參考資料】
本新聞依據臺灣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發布之BMI標準與體重管理指引,並匯集多項國際醫學研究報告與健康促進政策趨勢資料。敬請參閱延伸閱讀「苗條真的好? 研究:太瘦的早死風險高於超重」與「健康網》「腰圍/身高比」更勝BMI 醫列3點預測關鍵」作進一步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