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都市暴力突發事件:澀谷催淚噴霧攻擊引發公共安全隱憂
2024年8月23日,東京澀谷的人潮鬧區「澀谷HIKARIE」突然爆發突發治安事件:一名男子與陌生人起口角後,竟然現場拿出疑似催淚噴霧往週遭人群狂噴,導致至少17人雙眼、鼻子劇烈刺痛,18人身體明顯不適,8人需緊急就醫。救援及警方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氣氛瞬間從城市日常感變成慌亂疏散,有目擊者形容「像突然入夜的燈會人潮暴走」。好在最終未造成生命危險,嫌犯現場遭逮。
身為治安屢獲國際好評的東京,此事件使社會震撼,多數市民及專家深感即使有高科技監控、密集巡邏,極端個人的突發攻擊事件仍防不勝防。加上此次事發於餐廳人潮高峰時段,更突顯暴力行為對受害者與目擊群眾的心理衝擊,瞬間引發恐慌、焦慮蔓延。日媒紛紛強調,都市突發暴力需納入公共空間風險的規劃與演練,如提升監視器密度、嚴管大樓與出入口、甚至推動即時通報以及群眾疏散教育。這類突發事件對台灣、香港及其他都會社會都是一大警訊。
不只日本,台灣2020年曾發生小巨蛋搶劫,台中夜市2023年傳出惡意潑灑刺激性物質釀恐慌,都顯示都會區雖然持續提升安全科技與巡邏能量,但針對無預警極端事件防護仍是台灣公共安全持續必須努力的面向。
基礎設施安全考驗加劇:重大意外事故頻傳的警示
公共安全面向除了犯罪預防,也環繞重大公共建設與基礎設施的安全維護。近日中國四川川青鐵路高架橋發生百米墜落坍塌意外,共造成12死4失聯,直接反映中國部分基建「重建設、輕安檢」的長年結構問題。當地民眾指責政府貪圖進度、壓低成本、疏忽巡檢,危險訊號無法及時揭露,導致慘劇不能預防。
這樣的現象台灣並不陌生。回顧花蓮大地震損毀大量違建、2021高雄城中城大火奪走多人性命、2023多起高樓外牆掉落、電梯事故、結構老舊釀火警等事件,讓國內社會普遍警覺「見微知著」的重要。2024年起,北中南新建高樓與大型建物須定期自主申報結構安全與消防設施,社區違章建築一經舉報也會優先列管處理,違者可重罰30萬。台北市甚至推動智慧巡檢系統及無人機協助高樓巡查,從源頭降低人為疏忽與管線老舊失效風險。
例如,竹北高樓大火後,竹市府除要求大樓主動提升消防申報和定檢頻率,也與民間消防科技廠商攜手,優先於設籍人口密集區布建AI影像監控。雲林、嘉義針對漲潮及地層下陷區,則引進物聯網感測器實時監控橋樑結構,提升預警反應。違建、舊社區則著重於居民自主通報結合在地工程師巡守,強化基層安檢網。政策與科技並用,已成台灣公共安全維護常態。若對無人機巡檢、違建拆除細節感興趣,可參考無人機公共安全巡檢應用及台北違建拆除政策。
許多縣市公部門也紛紛進行災害防救論壇,加強跨轄區資安、通報及救援整合。由此可見,公共安全議題不只是硬體建設,更包含長期管理、制度與社區參與。
官員腐敗衝擊公共安全信任:以內蒙王莉霞落馬為例
公共安全另一風險則來自官員貪腐和執政結構鬆動。中國當地2024年爆發震撼案件,內蒙古自治區副書記王莉霞涉嚴重貪瀆案遭調查,被指包庇下屬、隱瞞礦難災情,己及配偶下屬十多人同步調查。民間對官員只為升官發財、選擇壓制災後通報、操控現地資訊流通提出強烈質疑。
腐敗為何會與公共安全深度糾結?關鍵就在於政務人員出於私利,常選擇隱匿災情或美化數據,直接影響救援調度,甚至延誤第一線搶救,造成更大傷亡。這一點在2016美濃地震房屋崩塌、2018復興空難通報爭議、以至香港反修例運動中政府資訊黑箱皆有跡可循。台灣經驗也證明,制度透明、全民共監機制、官員資訊公開,才是防止公共安全被權力操作的關鍵。相關中國少數民族政團動盪、公共安全受損脈絡,可參考中國內蒙古王莉霞落馬引發少數民族政壇震盪與權力重整。
因此,從法律追責加強、全流程透明查核,到全民參與災情揭露、財務流向監督,都成提升公共安全韌性不可或缺的手段。民眾期待,未來不論中國大陸或台灣,都能確保政府資源分配透明、公正迅速應變災變,重建人民信任。
國際安全挑戰升溫:俄烏前線動盪牽動全球公共安全
全球公共安全,也深受戰爭衝突、市場波動乃至國與國對立影響。烏克蘭戰爭進入第四年,2024年俄羅斯宣布奪下烏東頓內茨克兩村,烏克蘭軍隊反擊收復六處村落,造成大量平民流離失所,當地水電交通設施遭爆炸波及。總統澤倫斯基呼籲南方國家共同抗俄,並指中國「沒做出實質阻止」戰爭,引爆新一輪國際輿論戰。白俄總統盧卡申科公開批評烏方立場,美國、歐盟以及包括台灣關心人權正義的社會各界,均關注前線發展對全球供應鏈、市場穩定與移民安全的連鎖衝擊。
國際戰事對衛星網路、基礎設施造成系統性破口,許多國家藉此不只強化邊界管控,也開始全面推動反恐科技、防暴預警、國家資通安全等法令。像香港訂定《維護國家安全條例》,中國嚴懲高空拋物罪,美國對5,500萬外籍人士嚴格審查,這些都反映公共安全從區域管控上升到全球整合背景。想掌握俄烏、亞太政軍板塊最新動向,可延伸閱讀川普強硬談俄烏衝突加劇 全球地緣政治與台海局勢同步升溫、歐洲主導烏克蘭安全新架構 美軍裝備隱憂與亞太科技防衛趨勢分析。
同時,公共安全越來越仰賴科技裝備升級,2024年全球公共安全合作論壇盛大展出AI智能巡防、警用防護、物聯網城市通報,連台灣縣市也紛紛借鑑國際作法,由中央建立國土安全政策架構,地方跟進AI實時預警緊急災防。這股趨勢正在重新定義現代社會的公共安全藍圖。
政策與科技並進:台灣及國際多元強化公共安全措施
面對威脅多元化,政策與科技並進成為當前公共安全強化的核心策略。在台灣,違建拆除、定期自主申報、智慧巡檢和AI安全系統加入主流。2024光是台北一地,單月即拆除逾400件違建,公安申報未依規定辦理者最重可罰30萬。此外,南部大樓與舊社區全面推動自主安檢結合定期演練,並引進AI智能自動灑水、雲端報案等技術,讓緊急應變更迅速到位。
國際上的公共安全新法例如香港《維護國家安全條例》進一步釐清法律責任,中國「高空拋物罪」明確從刑責端遏阻危險行為,美國則針對5,500萬外國籍人實施數位簽證審查,堵住出入境安全漏洞。「高空拋物罪」自2021年3月起施行,最高可處一年有期徒刑及罰金,2024年9月更進一步規定,如凶手未明,建物管理人必須先行負責,這項修法模式也日漸引起台灣關注與討論,成為社區管理、公安責任現代化重要參考。詳細條文可參見高空拋物罪(維基百科)。
另一方面,AI持續進化。2024年9月全球公共安全合作論壇,25國專家深入探討人工智能技術如何結合法庭科學,並展示移動警用裝備、室外感測、智慧指揮通訊等最新成果。台灣交通部、內政部則主導將AI引進行人警示、交通號誌優化、公園/商場大眾進出安全,甚至串聯民間保全成立區管理雲端即時通報網。AI與大數據合作下的災害監控,也拉高政府危機處理的精準度。
以「行人地獄」現象為例,台灣2023年啟動新一波行人交通安全設施條例,中央與地方需訂定計畫並逐年編列預算,由行人空間改造至違規熱點監控全面落實。台北、新北高人氣斑馬線新增AI感測器後,行人違規受傷率明顯降五成,社會各界即給予高度肯定。更多行人地獄與公共設施安全推動,可參閱行人地獄(維基百科)。
除了設備升級,公私協作、組織聯防、跨單位整合成為新常態。政策推動預防、應變、通報、善後一次到位。這也是外國論壇及中港美科技展經常強調的「預應防一條龍」治理精神。關於科技裝備展與跨國合作,也可深入參考公共安全科技裝備展新趨勢(南方都市報)。
輿論壓力與社會心理:公共安全信任危機與政府回應之道
無論是突發暴力、基建意外還是官場貪腐,都容易點燃社會輿論壓力。澀谷催淚噴霧事件後,日本網路即蔚為恐慌,許多民眾不再認為出門享受都市生活是理所當然的安全。四川川青鐵路事故後,中國民間對基建監理與應急處理措施普遍失信;內蒙王莉霞案則讓地方民眾對官方災後資訊深感疑慮,擔心救援速度與資源分配遭黑箱操作。
在這樣的氛圍下,政府必須即時發布真實事故資訊、調查報告透明公開、動員多部門災難救援及心理照護方案。法治面如「高空拋物罪」新修,行政端如行人設施條例、公共設施智能管理,都是解決信任危機、落實責任歸屬與社會穩定的積極作為。例如2023年台灣高雄火災後,除法律追責同步進行,更與心理健康科學家合作提供居民情緒重建資源,有效降低社區不安。
台灣「行人地獄」社會運動、AI科技公共安全應用、災後輿論管控等制度創新逐步累積經驗,展現系統性民間參與、政策監督和輿論壓力三方並進,可強化公私協力打造有韌性的安全社會。最終,政府能否持續維持資源分配公開透明、民眾實質參與,把握社會治理新趨勢,才是決定公共安全信任永續的基石。公共安全是國家競爭力的底線,也是守護人民福祉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