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核三重啟公投:台灣能源轉型的關鍵十字路口
2025年8月23日,核三廠是否延役重啟的公投即將登場,這個議題已經成為全台討論最熱烈的能源政策焦點。自從台灣推動「非核家園」政策後,電力系統的穩定、空氣品質和減碳目標始終是民眾關心的重點。尤其近年電力需求逐步上升,全球也加強要求減低碳排,核能是否該繼續佔有一席之地引發重大爭議。此次公投由國民黨與民眾黨主導,力主核三必須延役,才能維持穩定供電,反對方則主張核電廠已屆齡,存在安全與不確定性,強調應堅持淘汰。雙方立場迥異,使這場公投成了台灣能源發展路線的十字路口。
▲ 核三公投將直接影響非核家園政策與台灣電力結構發展,牽動綠能與核能路線的交錯與選擇。
雖然重啟核三被支持者描繪為能保障供電穩定的選項,但同時也代表著核廢料終端處置風險與長期責任的擴增。此次公投不僅反映民眾對未來生活環境的期待,更是台灣社會在價值選擇上的一次重要實踐。民意的最後決定,將直接左右台灣未來幾年能源政策的方向。這議題的討論早已超出單純技術範疇,廣泛觸及健康、經濟與國家永續發展層面。
正反論點交鋒:救命電與世代債的價值選擇
在公投辯論的第一線,支持與反對雙方彼此激烈交鋒。代表支持方的國民黨立委翁曉玲、清華大學教授葉宗洸強調,核三雖然目前供電比重僅約6%,但對維繫電網穩定以及防範跳電扮演要角。他們認為,核電兼具穩定、低碳特性,有助平穩電價、避免民生壓力擴大,且核與再生能源應共同發展。翁曉玲也引用台灣每年癌症人數、肺癌長年位居死因首位的數據,批評燃煤發電造成健康負擔,稱核電是「救命電」。
反對的立場由行政院能源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領銜,他提出核三設備老舊、耐震能力存疑,戰時安全風險無法回避,且核廢料目前沒有完善最終儲存場址,會成為跨世代的不公義負擔。林子倫指出,如延役恐將拖延再生能源部署、反而減緩台灣能源轉型進程。台灣環保聯盟創會會長施信民也指出,若讓已超過設計年限的機組繼續運作,等於拿全民安全與永續當賭注,難以讓社會心安。
這場論辯,實際是當下安全與遠期風險、經濟利益和世代正義間的平衡抉擇。台灣社會在討論核三延役時,不只思考數據,更拉及親身感受與價值信念,成為台灣民主參與下最佳現代案例。如果想詳閱雙方詳細論述與證據,可點閱「核能是世界潮流?翁曉玲:台灣不能沒有 林子倫舉數據反駁」與「核三重啟公投正反意見解析」。
安全、核廢與技術監管:專家觀點與科學檢驗呼聲
針對核三廠若重啟的安全性、核廢料終端處置及耐震標準,夾雜專家高度疑慮與外界呼聲。許多學界專家根據國際經驗,強調核電廠壽命並非可無限延展,核三所在地處在活動斷層地帶,未必能滿足最新的耐震規範。技術環節上,核三延役不僅需補強容易老化的設備,更必須持續進行材料檢測與防災測試,而這些行動都需要昂貴資本與透明監管。
此外,核安維護涉及高度國際合作,目前台灣部分關鍵儀控及監測設備仍依賴特定國家進口。專家擔心,若地緣情勢一變,關鍵零組件取得困難,核安保障也將出現漏洞。即使台灣政府近年力求資料透明與通報公開,但在極端氣候、強震甚至戰爭情境下,核電廠是否能全盤化解風險,依舊無法保證百分之百讓社會放心。
有關核廢料爭議,學界大多共識,核廢處理耗時且斥資可觀,且終端處置設施規劃進度緩慢。長期放置恐出現土壤與水源污染爭議,甚至成為世代間轉嫁風險。台灣至今尚未找到完善最終儲存場址,讓核廢管控挑戰增添高度不確定性。想了解更多專家論述,可參考核三公投辯論會相關新聞。
全球核能趨勢與台灣經驗的對照
從國際眼光看核能,2025年全球發展呈現多元化路線。美國總統於2025年5月簽署行政命令推動核電產業,要求核監委會簡化審查流程、強化鈾燃料本土生產,應付國內電力需求攀升。歐盟則發布最新核能示範計畫草案,計劃於2050年前投入2410億歐元於新的核電建設,預期2040年裝置容量達120GW,法國更積極發展小型模組反應爐(SMR),中國也持續新建大規模核電站,2024年底浙江寧波金七門核能場正式動工。
根據2024年統計,全球核能發電占比約9.1%,雖絕非過去主流,但仍為部分經濟體低碳發電重要補充。國際能源機構指出,「核能對減碳目標有特殊貢獻,尤其欠缺再生能源資源的地區」。然而,全球趨勢並非核電獨大,各國其實以核能搭配再生、提升能效等多元手段應對脈動。值得參考的是,核能國際安全合作也跟著升級,2024年底,IAEA(國際原子能總署)就舉行了聚變能部長會議,加速新技術研發。
台灣當前走到十字路口,在國際經驗與本地現實間思考前進方向。若想更加了解全球案例對台灣政策啟示,可詳讀「台灣核三廠重啟支持度攀升,非核家園政策面臨挑戰」作為參考。
延伸補充,國際市場也受核能政策牽動。例如NextEra Energy Inc(NEE)等核電企業近期股價波動明顯,進一步顯示全球行業仍處高度發展與政策多變的階段。核能產業未來注重技術創新、提升效率與落實安全,台灣要如何擇取適合自身社經環境的路線,已成全民共同思考課題。
能源政策分歧下的社會動員與治理課題
核三公投折射出台灣社會對能源政策分歧的強烈反映,凝聚了政府、學術界、產業以及公民團體多元聲音。公投其實是一場全民能源政策的共同決策,背後也檢視著政策溝通、資訊透明以及社會共識形成的能耐。改革派憂心能源轉型會否中斷,實務派則強調核電的即時替代效果不能小看。台電提示,若核三除役,將靠中電南送彈性調度,但南北分流造成調度壓力,基載電源的持續穩定更顯重要。
同時,資訊普及與風險說明的品質也是左右公投意見的關鍵。年輕族群普遍渴望再生能源全面落地,有些注重穩定的民眾則認為階段性倚賴核三有其必須。如何在產業結構、代際正義及生活習慣間取得最大共識,考驗著台灣治理實力。政府若能強化政策溝通與參與,將提升政策推動力量。想要了解更多社會運動在核三公投中的表現與治理省思,不妨閱讀「議題:核三重啟公投大抉擇,照出台灣的治理OS失靈」。
結語:公投後的台灣能源未來展望
核三公投是台灣一次重大的能源政策檢驗,也是實質推動能源民主的里程碑。不論公投最終結果如何,都將深刻影響台灣未來十年電力結構、能源安全與減碳目標。若核三延役通過,政府必須加強核安資訊公開、推動核廢處置方案,繼續提升再生能源與節能效率。倘若否決,也要提出強化備用電源、優化調度策略,保障產業與民生基本運作無虞。
台灣作為島嶼國家,能源自主和轉型的難度遠超其他國家。因此,這場辯論牽動的每一票,不只是今日的用電權益,更塑造著下一代的生存空間。透過公民辯論與資訊透明,民眾對能源議題的理解深度明顯提升,助益決策品質與社會整合。未來,唯有從安全、效益與正義三面兼顧,方能讓台灣能源政策與國際永續潮流同步,實現真正長遠的發展藍圖。
想即時追蹤核三公投最新動態及台灣能源結構調整消息,可持續關注「重啟核三爭議:一場關乎台灣未來能源的辯證」與相關深度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