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2025年歐洲腸胃病學週公布:人體首度證實微塑膠改變腸道菌群
2025年10月上旬,於德國柏林舉行的歐洲腸胃病學週(UEG Week 2025)公布了一項突破性人體研究。研究團隊首次在人體腸道微生物群中確認微塑膠的直接影響,發現暴露於多種微塑膠類型會改變腸道微生物組成與代謝功能。此研究由歐洲CBmed中心領銜,並獲得國際合作夥伴支持,顯示環境中的微塑膠對人體健康存在潛在威脅,對公共衛生政策與未來研究方向均具指標性意義。
研究方法與主要發現詳解
此次研究透過microONE計畫,收集五名健康志願者的糞便樣本,培養體外腸道微生物群模型,分別暴露於五種常見微塑膠材質:聚苯乙烯、聚丙烯、低密度聚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及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結果顯示,微塑膠雖未明顯改變總細菌數量,卻使培養物酸度顯著提升,反映微生物代謝活動改變。
更進一步的基因定量分析揭露,不同微塑膠誘發部分關鍵菌群增減,尤其維持腸道健康的桿菌門菌群比例發生明顯變動。與微塑膠暴露相關的代謝產物,如丁酸、5-氨基戊酸及乳酸水準亦有所變化,顯示微塑膠改變的不僅是菌種分布,還涉及腸道微生物群的功能調控。
環境污染與健康風險的全球警示
本研究突破以往僅限動物或體外試驗的局限,直接運用人體腸道模型驗證微塑膠傷害機制。該成果引起全球科學界重視,並為各國衛生政策調整提供可靠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及歐盟相關機構均表達關注,預期將推動更嚴格塑膠產業管制與環境污染監測。
此外,研究顯示微塑膠引起的腸道菌群失衡可能牽動免疫系統異常及代謝紊亂,潛在提升慢性炎症疾病、代謝疾病及癌症風險。此現象促使公共衛生及臨床醫療界反思環境污染物與腸道健康間的複雜交互,強化環境毒物監控與疾病預防。
台灣學界的相關研究與關注
台灣學術界因應全球趨勢,積極投入微塑膠與健康影響研究。臺北醫學大學近年追蹤兒童飲食中微塑膠及重金屬暴露對腸道微生物群的影響,期望提供科學數據支持國內禁塑政策。相關研究團隊也積極推動家長及臨床醫療人員的風險溝通,強調腸道健康與環境安全的密切關係,與國際研究趨勢保持接軌。
社會大眾對此議題關注逐漸提升,環保團體與媒體持續報導微塑膠問題,促使消費者傾向減少一次性塑膠使用,推動可持續生活模式。
未來挑戰與發展方向
未來,研究團隊與國際學界認為微塑膠對人體健康的精細機制仍須深入探討,特別是運用單細胞技術與大規模流行病學資料來揭示微塑膠暴露與慢性疾病間的因果關聯。
同時,全球監管機構預計將逐步建立微塑膠暴露風險評估標準與健康基準,推動創新檢測技術及環境友善材質研發。跨領域合作的整合策略將加強微塑膠污染防治及健康干預,期盼透過國際合作達成污染減量與人類健康保障的雙贏。
總結來說,2025年歐洲腸胃病學週公布的這項人體研究,不僅填補微塑膠健康影響研究的重要空缺,也為全球環境與公共衛生議題提供新的科學基礎與政策推動力。
延伸閱讀建議可參考「2025 年歐洲腸胃病學週:首項人體研究證實微塑膠可改變腸道微生物群」了解更多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