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歐盟擬將乙醇列為致癌物,疫情關鍵乾洗手面臨禁用危機
歐盟於2025年10月21日提議將乙醇(酒精)納入有毒致癌物質清單,主要根據最新流行病學與毒理學研究指出,乙醇長期暴露可能增加癌症風險。乙醇是酒精乾洗手液及多數消毒產品的核心成分,此舉若最終通過,將衝擊歐洲醫療、衛生防疫與清潔產業。歐洲化學品管理局(ECHA)於10月10日發布內部建議,目前仍待專家委員會與歐盟委員會於11月會議最終審議。醫療與業界對此表示嚴重警示,憂心防疫成效下降及產業經濟受損。
ECHA報告詳解乙醇致癌疑慮與歐盟審查背景
自今年4月起,歐盟依《生物殺滅劑產品法規》(BPR)展開乙醇安全性重審。最近歐洲化學品管理局(ECHA)工作小組建議將乙醇視為可能增加癌症及妊娠併發症風險的危險物質。該建議基於最新科學評估,影響歐洲市場上多款乙醇基乾洗手及消毒產品。ECHA強調,最終是否列入致癌物仍須經專家審議,若認定於預期暴露量下無顯著危害,乙醇仍可能繼續使用。生物殺滅劑產品委員會預計於11月24日至27日召開會議討論此案。
醫療防疫界反彈:乙醇禁用恐危及公共衛生防護
醫療專家強烈警告,乙醇是疫情期間防止感染擴散的重要工具。日內瓦大學研究員Alexandra Peters指出,酒精乾洗手每年可預防1600萬次感染,若禁用乙醇,將使醫療體系感染控制受挫。她補充,現有可替代消毒劑如異丙醇毒性更高,而肥皂潔手耗時且可能導致手部皮膚問題。防疫專業呼籲歐盟應平衡風險與效益,避免造成公共衛生倒退。
產業鏈面臨全面重組,經濟與就業恐受波及
業界組織如國際洗滌劑、清潔劑與維護產品協會(A.I.S.E.)批評ECHA報告科學根據不足,主要數據源自口服酒精,並非用於消毒的乙醇。禁令若通過,酒精製品生產商將被迫尋找替代成分,全面調整配方與產品線,同時面臨高額註冊審核費用與市場不確定性。消毒產品或全面下架,進而影響經濟與相關就業。多家媒體報導此政策將引發醫療與化學品市場巨大震盪。
國際關注與台灣回應,未來規範態勢仍具變數
英國等歐盟外媒質疑此政策是否僅以流行病學為唯一判斷標準,警示可能擾亂全球消毒防疫市場秩序。世界衛生組織(WHO)將酒精飲料列為一類致癌物,但並未將純乙醇獨立列入。台灣衛福部疾病管制署則長期建議,仍以含乙醇60%至95%的乾洗手液作為有效防疫工具。若歐盟政策定案,恐影響台灣相關產品出口與法規調整。產業與政府必須密切關注議題變化,適時因應。
未來走向:專家委員會意見關鍵,科技開發新方向
11月ECHA專家委員會的討論將左右乙醇致癌性的最終認定,並影響歐盟REACH化學品管理法規。專家呼籲需更多針對乙醇作為消毒用長期、低劑量暴露的科學研究,以區隔飲酒致癌與乾洗手風險差異。若乙醇被限制,全球替代消毒產品的研發及標準制定將加快,醫療衛生業者也將面臨調整策略的挑戰。
▲ 乙醇濫用可能引發大球性貧血等健康問題,示意圖。如圖所示相關危害與癌症風險評估仍在持續研究中。(資料來源:unbias.tw)
更多資訊可參考聯合新聞網報導歐盟點名乾洗手成分有致癌風險及金融時報詳細分析乙醇致癌疑慮與歐盟防疫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