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口腔壞菌失控恐增多種癌症風險 醫界籲高度重視牙周病防治
近期醫學研究指出,台灣牙周病患者若未有效控制口腔壞菌,可能提高頭頸癌、食道癌、胃癌、大腸癌及胰臟癌等多種癌症風險。根據專家及多項國際研究,口腔內超過700種細菌在健康狀態下相互制衡,一旦牙周病造成壞菌優勢,細菌可透過血液與消化道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成為隱形致癌推手。醫師黃軒強調,正確口腔清潔與定期檢查不可忽略,這已成防範癌症的第一道防線,需社會大眾共同重視。
口腔菌群如「細菌大城市」 牙周病導致慢性發炎促癌變
醫師形容口腔菌群猶如一座「細菌大城市」,健康時好菌和壞菌平衡共存,維持口腔及全身免疫穩定。牙周病發生時,壞菌如牙齦卟啉單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及具核梭狀桿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會快速增殖,透過阻斷細胞正常凋亡、引發慢性發炎及免疫逃逸機轉,助長癌細胞孳生與擴散。有研究指出,牙周病越嚴重,癌症風險越高,尤其胃癌、食道癌及大腸癌發病率明顯上升。
四大口腔清潔法成防癌關鍵 專家建議落實日常護理
專家強調維持口腔健康應善用四大清潔法:正確刷牙、使用牙線、定期專業潔牙,以及保持口腔乾燥清潔。這些措施可有效抑制壞菌繁殖,降低牙周病與齲齒風險。醫界呼籲政府與衛生單位加強口腔衛生教育,提升民眾意識。透過公共衛教,推動口腔清潔成為全民預防癌症的基礎工作,有助減輕國家醫療負擔。
台灣與國際研究佐證 牙周病患者消化道癌症風險顯著升高
多項台灣及國際研究證實牙周病與消化系統癌症關聯。哈佛大學研究顯示,有牙周病史者胃癌風險增加52%、食道癌增43%、喉癌增59%。台灣統計亦指出,超過80%成年人存在牙周疾病問題,且口腔癌盛行率居全球前列。研究進一步發現中重度牙周炎患者大腸癌轉移風險上升,顯示牙周病管理需跨領域合作,整合牙醫、腫瘤科及公共衛生資源,提升癌症篩檢與早期發現成效。
未來趨勢:口腔健康篩檢結合癌症預防 強化跨科協作
醫療專家預測,未來將發展口腔菌群基因檢測與血液生物標記技術,以精準偵測牙周發炎與癌症風險,推動個人化早期預防與治療策略。同時,牙周病治療將納入全身健康管理體系,結合癌症防治政策推動。國際組織如世界衛生組織也呼籲納入口腔健康至全民健康覆蓋,強調及時預防與負擔得起的牙科服務是降低癌症與慢性疾病負擔的關鍵。
更多相關資訊可參考「牙周病不簡單!口腔壞菌恐成『食道癌、胃癌、大腸癌』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