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AI建設浪潮來襲 巨額算力訂單撼動全球供應鏈
近年來AI技術飛快進步,不僅改寫科技產業版圖,更強力拉高基礎建設需求。甲骨文(Oracle)與OpenAI於今年簽下高達3,000億美元的五年合作案,被譽為AI基礎建設史上最強大單,這不是單一企業間的簡單交易,而是一場全球等級的產業大洗牌。此協議現已全面點燃企業級AI雲端服務市場,直接帶動包括伺服器、儲存裝置到網路基礎設施全方位升級。台灣代表企業,如鴻海與聯鈞,靠著世界級硬體製造實力及要角地位,逐漸躍升為AI建設的幕後推手。
▲ 甲骨文攜手OpenAI五年巨單,引爆全球AI運算資源產業新波動
這波AI巨頭的合作,把硬體供應鏈、雲端平台與原物料商一口氣串連起來,美國與亞洲的供應鏈大幅擴充,台灣公司從晶片設計、PCB印刷電路板到伺服器機櫃、光通訊模組全線受惠。分析師指出,這些龐大的運算資源需求,終將帶動供應鏈上下游同步成長,推波產業聚落商機不斷冒出。以伺服器、雲計算硬體為例,企業營收與研發預算已經出現明顯成長曲線,預計這波動能至少會持續3~5年。
若希望深入掌握這波AI算力投資對企業級解決方案、市場趨勢和上游製造的影響,建議參閱「甲骨文與OpenAI簽訂3000億美元算力合約 推動企業級AI雲端運算」,也可以看到台灣供應鏈角色的變化。
高速傳輸世代 台廠光通訊鏈奮起直追
AI算力層級暴增,直接牽動高速資料傳輸需求爆炸。以輝達(NVIDIA)、Google等為首,2026年預估釋出的1.6T光模組市場需求將高達1,100萬支,超過業內預期。其中,輝達訂單預測約500萬支,Google450萬支,Meta、AWS與微軟也火速跟進,正式讓台廠光通訊鏈進入「戰國時代」。
▲ 台積電與輝達CPO領航,台灣光通訊鏈在AI超算市場發光發熱
相關企業像是上詮、波若威、華星光不僅主攻高速光模組,更跳進FAU(光引擎)、CPO(共封裝光學模組)、OIO(On-Interposer-Optics)等技術新賽道,深耕研發讓台灣企業成為全球高階市場要角。法人調高博通(Broadcom)CoWoS封裝晶片需求,象徵AI專用晶片的產能將連續兩年創新高。國際大廠如Lumentum、Fabrinet、Coherent亦顯示全球分工合作愈發緊密,端出產業共融新格局。
這波產業鏈轉型,不只帳面數字漂亮,更凸顯台灣從一個單純的硬體代工基地,逐漸升級為國際關鍵樞紐,對於推動技術轉移、降低地緣政治風險以及強化產業分工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也更加穩固了台廠在全球AI供應鏈中的戰略地位。
iPhone 17發表激翻全球 硬體AI滲透消費市場
蘋果在2025秋季發表全新iPhone 17系列,融入AI硬體運算的新世代規格,立刻成為全球話題焦點。這回主打台積電3奈米製程的A19與A19 Pro晶片,標榜「筆電級」運算力,在跑分測試上緊逼高階筆電,替蘋果全系列手機帶來質的飛躍,也蔚為換機潮。受惠於這波硬體躍進,台灣蘋果供應鏈三大龍頭逆勢發威,帶動相機模組、感測元件、散熱材料等零組件需求爆發。
▲ 蘋果iPhone 17系列晶片火力全開,物聯網與AI應用持續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市場對iPhone 17預購火爆,數量比起前一代激增近三倍,顯示消費者選購手機愈發看重高階AI處理器。雖然蘋果目前AI應用仍鎖定影像處理和健康偵測功能,但晶片效能的突破已讓「AI on Edge」從願景落地為現實。展望未來,軟體服務端和生成式AI預期也將全面滲透行動終端設備。
這波發表不僅拉抬台灣蘋果供應鏈出貨,更側面證明硬體創新仍是推動全球AI化的加速器。想掌握蘋果AI策略與供應鏈商機,建議持續追踪晶片迭代動向及蘋果硬體布局的產業報告。
產業多元創新 台灣加速AI應用落地
台灣不只身為世界硬體工廠,AI的實際應用更是百花齊放。從智慧交通、醫療健康、長照物流、智能零售到資安防護,再到教育及公部門,AI已逐步融入產業與社會生活。舉例而言,研揚電子攜手日方推出長照AI行為判讀系統,協助人員即時掌握長者狀況;資拓宏宇則以AI加值資安方案,讓8月營收再創新高,明顯晉級「解決方案供應商」。
教育領域方面,教育部正與大學攜手設置高中AI應用選修課,跨足基礎教育與實戰技能連結,協助新世代人才快速接軌市場需求。數位發展部啟動AI應用實作計畫,推動產業升級轉型;北市更以酷AI學習系統獲智慧城市AI應用獎,推動智慧校園成為全台AI普及示範點。與此同時,台灣產業正由純生產轉型為創新與服務並重,持續提升國際競爭力。
若欲深入了解各產業AI滲透率和政策進度,建議參考KPMG台灣產業AI應用趨勢與展望報告,掌握產業動態與創新案例。
AI在醫療領域發展亦受矚目,像是香港學生研發「藥倍安心」AI醫療系統,雖引起第三方技術來源與數據授權之倫理爭議,但也凸顯AI醫療輔助背後需高度重視合規性、資料安全與倫理治理。詳見「藥倍安心事件」,對台灣、亞洲醫療AI發展極具參考價值。
政府推動AI發展同時,鄰近地區像香港也已於2025年4月頒布《生成式AI技術及應用指引》,提供技術開發與應用規範,詳細見《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及應用指引》。
AI在零售業的實務應用上同樣蓬勃發展。像是AI客服機器人為零售商節省人力、優化服務流程,同時精準推播與預測消費行為,強化消費者體驗。更多內容可見「AI浪潮下零售業創新應用」。
在教育與資訊傳播領域,2024年底世新大學舉辦「生成式AI趨勢下數位素養與資訊傳播國際研討會」,聚焦生成式AI對高等教育、數位素養的挑戰與新機會,相關精彩觀點可見研討會報導。
金融產業也因AI擴展而邁向全新普惠途徑,AI風險評分、智慧貸款核批,有效縮短申請流程,但同時也必須正視資料隱私與演算法透明度問題,細節可延伸閱讀「AI在金融領域的應用與監管」。
即使是製藥產業,AI協助加快新藥開發、分析生物數據與臨床路徑,不過面臨資料品質與演算模型侷限,挑戰依然巨大。業界觀點請參閱製藥業AI應用現況。
算力耗能挑戰與永續新契機
隨著AI算力需求不斷膨脹,伺服器與高速晶片帶來的龐大能耗問題浮上檯面。國際半導體大廠與研究機構,像imec正全力研發次世代低耗能製程、液冷冷卻和3D封裝技術,希望兼顧數據中心效能與減緩碳排壓力。
台灣產業鏈正在更積極投入散熱、能效晶片和新一代機房規劃。隨著AI伺服器需承載愈來愈高溫和更緊密的散熱需求,相關的自動化、模組化解決方案需求水漲船高。例如榮剛投入伺服器液冷技術,深化台廠AI永續工程話語權。全球ESG減碳大潮下,智慧冷卻、綠能儲存等熱門領域預計會吸引更多全球資本和合作機會。
「AI晶片越來越耗能」已是產業顯學,企業必須在效能與永續之間求取平衡。延伸了解可參考imec相關AI能耗專題。
投資熱浪來襲 AI基建與綠能ETF雙利多
大規模AI計算驅動基礎建設全面升級,進而推升AI與綠能產業兩大ETF成為資金熱潮新寵。美國指標公司像甲骨文、GEV、ETN、CEG、VRT等能源及硬體廠商,整合進相關ETF,使投資人資金大舉進駐,連帶帶旺雲端、半導體及AI伺服器供應鏈的績效表現。除了硬體與芯片領域外,核能、太陽能、智慧電網等新型能源主題也快速竄紅。
這不只是單一供應鏈的財報紅利,更是促成跨領域資本運作、國家政策與產業永續的關鍵。從台灣到全球,硬體、軟體、解決方案與新能源業者,不論新興或傳統市場,都被納入AI大生態系,對於台灣產業地位及金融資本效率提供絕佳布局機會。
AI產業大浪持續洶湧,建議關注產業結盟、創新計畫與政策延伸,包括台灣推動AI創新應用政策、產學合作及重大標案,也可參考DIGITIMES「D Forum 2025 GenAI論壇」,貼近產業最新攻略與永續經濟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