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立法院新會期展開,政黨動態緊繃
2025年9月1日,台灣立法院展開新會期,清晨8點一到,現場就充滿媒體與各黨黨團成員,氣氛緊張到不行。民進黨立委郭國文成為首位報到者,展示了綠營對於議會新局的高度參與與決心,也預示接下來各黨之間勢必有不少激烈對抗。國民黨立委林沛祥則緊接其後,藍營也沒打算輕言示弱,雙方你來我往,戰火一觸即發。
新會期重點議題之一,還是「公投綁大選修法」。民眾黨主席黃國昌強烈批評,認為民進黨是因為選舉失利才急著修法,並提起2018年公投和大選合辦時,曾造成選務負擔過重、品質招批評。不過這幾年中央選舉委員會認為現有制度運作算順,沒有大問題。但藍白兩黨對此仍強烈主張繼續改革,國會對於如何維護選務公正和民主參與討論勢必更激烈。
此外,去年立法院「國會改革」修法爆發嚴重衝突,當時綠營、公民團體和藍白陣營的肢體衝突多次登上新聞,社會分歧到現在還沒完全消散。部分爭議法案進入釋憲後,有的條文被判不合憲,凸顯制度還不夠穩定。預計下半年,政黨對修法主張會更強烈,國會攻防勢必持續升溫,像這種政策攻防不僅影響立法院運作,也讓社會關注度始終居高不下。
以2024年台灣立法院職權修法爭議來看,5月爆發大規模抗爭,包括數萬人圍繞立院,高呼「沒有討論、不是民主」等標語,衝突甚至造成多位立委送醫,相關過程與後續憲法法庭判決都說明台灣制度正面臨權力平衡和程序正義的考驗。這波修法紛爭結果,也直接影響新會期政黨之間的動態關係。
國安會人事調整,反映地緣安全新局
面對國內外局勢動盪,賴清德政府大動作調整國安會人事,不僅有民進黨台北市議員趙怡翔,總統府發言人李問也雙雙轉任國安會副秘書長。趙怡翔辭去市議員,強調眼下台灣安全壓力越來越大,自己要肩負起更高的國家責任。李問長年負責政府對外發聲,轉入國安圈,代表執政團隊希望提升訊息溝通與應變力。
這波人事異動,其實反映美中台三方關係緊繃,尤其區域軍事局勢持續升溫。國安會副秘書長角色吃重,肩負政策協調、危機應變和戰略部署等核心事項。據資深媒體人分析,這次國安會人事「年輕化」又有專業背景,有助增強台灣面對變局的整體韌性。
有政論界觀點則指出,雖然新用人方向正確,但近期府院黨內外溝通甚至輿情掌控有不少缺失,「大家都知道問題出在哪裡」,呼籲高層必須徹底檢視,建構有效溝通,否則國安政策再好,也容易喪失社會信任。
賴清德政府在國安會人事改革上的新布局,目標除了因應台海威脅,也在鞏固內部政策協調與對外危機處理能力。從年輕專業人才的任用,到危機溝通機制的建置,台灣國家安全管理正開始進入更進階的新階段。
司法改革走讀案惹議,執法與政治壓力浮現
2024年8月底,民眾黨舉辦「司法改革公民走讀」,替黨主席柯文哲聲援並要求法庭直播,但活動過程卻引爆現場推擠衝突。警方執勤時和支持者產生拉扯,結果有8名員警受傷,立即引起台北市警察局、內政部乃至檢察機關高度關注。民代陳昭姿還大膽披露現場曾下達「只要放人越過拒馬,立刻拔官」的命令,進一步拉高基層警察壓力。
警政署表示將依法蒐證、移送涉案人士,內政部也警告將追究利用AI變造假圖片者的法律責任。整起事件讓警方在執法與政治壓力兩頭燒:民代以「監督」名義介入現場,輿論又質疑是否違反執法中立,讓「警察獨立性」爭議再浮上檯面。
事實上,台灣近年政治集會與公權力較勁時,緩衝機制一直有漏洞。當政黨角力不斷升高,警政體系得不到喘息空間,行政效率和基層士氣都會受到影響。這次衝突,不只再現政治干預問題,也讓司法和警政獨立性被放大檢視,成為社會討論焦點。
這類政治攻防如果處理不慎,恐怕讓基層警察處境更困難,未來如何平衡執法公正與政治壓力、避免事件再度惡化,值得行政體系與民間一起關心與提出建言。
「假藍戰術」下的政黨攻防
近來民眾黨主席黃國昌除推動公投綁大選、強打司法改革,還被外界質疑在國會戰術操作「假藍」套路,意圖讓國民黨陷入防禦狀態。民眾黨在國會聚焦藍白合作,又巧妙操作議題主導權,讓藍營在選民面前定位模糊,一舉一動都會遇到掣肘。
據前柯文哲幕僚吳靜怡分析,黃國昌的策略不只是壓制警察,更是讓國民黨從選民選擇裡一步步邊緣化。藍營既不敢違逆主流改革訴求,卻又難以跳脫民眾黨鋪設的路線,被迫在「合作」與「對抗」中搖擺,結果在議題與聲量上被邊緣化。
同時,民進黨則掌握行政資源,主導政策推動,也遭遇國會監督壓力與選民期待。藍白陣營內部分歧未解,如何找到共識、強化自家議題設定,是未來國會死鬥與地方選舉「關鍵生存戰」。從目前攻防趨勢來看,未來選戰格局將是多方競合、變化多端。
這一波「假藍戰術」不僅衝擊國民黨戰術規劃,也讓台灣整體政黨競合更加緊繃,成為國會新會期最值得觀察的動態之一。
國際視角下的台灣政局動盪
台灣的政局動盪其實並非孤例,近年全球多國如韓國、日本、法國等也因內政爭議而陷入動蕩。例如韓國2024年國會選舉,保守派國民力量黨慘敗,國會在野力量大增,總統尹錫悅和代理總統韓德洙均被彈劾,政局混亂達到巔峰。「泰國政局動盪」也凸顯司法介入政黨權力的緊張局勢。
針對尹錫悅政府,2024年下半年接連爆出家族貪腐、干政疑雲,再加上社會名人、學者頻頻公開要求總統下台,尹錫悅支持度居全球主要領袖之末,顯示韓國內部矛盾有多嚴重。短短一年多不僅總統被停職,連代理總統都遭彈劾,破天荒事件成為亞洲政壇震撼彈。
另外,日本也在2024年遭遇政治獻金醜聞,時任首相岸田文雄支持度持續下滑,9月交棒由石破茂接任。10月9日眾議院解散並改選,正值選區調整後的第一次全國大選,凸顯日本政權輪替壓力越來越大。
全球這股政治動盪讓外資觀望,金融市場敏感,對新興國家與已開發國家而言都是嚴峻考驗,台灣的變局和全球民主體制脆弱有密切關聯。若台灣要在這樣的情勢中維穩,除了加強自身安全,也需要深化國際參與與社會團結,避免陷入國際惡性循環。
從國際比較可見,現代民主國家普遍面臨政黨惡鬥、彈劾、司法介入等情形。台灣未來若想持續發展,必須在制度設計、社會溝通及國際定位三管齊下,還要隨時吸收其他國家危機處理經驗,建立更穩健的法治與民主文化。而對於最新的日本眾議院選舉動態、各主要在野黨運作,也應密切觀察,持續參考國際局勢,為台灣立下可借鏡的標準。
政局動盪對社會與經濟的連鎖效應
台灣政局持續動盪,已經實際影響社會和經濟層面。首先,民眾對安全、司法與媒體公信力的要求變得更高,同時產業界、投資人也緊盯政經環境,觀望氛圍濃厚。政府部門訊息傳達不順,讓多元意見難以歸納,政策推動易被延宕,社會共識也更難形成。
此外,媒體與輿論監督成了重要制衡力量,但隨之而來的卻是政策行動綁手綁腳,執政團隊壓力倍增。如果領導層沒辦法消弭對立、主動公開溝通,台灣就可能陷入「永遠在對抗、不斷蹉跎」的僵局,經濟成長也會受到打擊。
金融市場方面,國際間如法國、日本等地的經驗提醒我們,只要政局不明朗,資金會流出、投資會轉向,最終衝擊台灣產業國際競爭力和就業機會。因此,如何在地緣政治動盪與全球經濟變動中穩定整體發展,不僅考驗政策團隊,也關乎全民福祉。正如學者所說,「世界動盪對台灣既是危機、也是契機」,未來能不能將亂局轉化為改革動能,是檢驗國政智慧與布局的大關卡。
綜合近期新聞細節來看,無論是韓國彈劾總統的史無前例危機、台灣立法院職權修法的激烈對抗—還是日本政黨輪替壓力,亞洲主要民主國家都在新一波挑戰中學習與因應。對台灣而言,唯有持續提升國安治理、推進制度優化與健全民主溝通,才能在政局起伏之中,守住社會穩定與經濟永續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