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美中科技角力升溫:英特爾執行長遭指控與中國利益糾葛
全球局勢持續緊張下,美中科技戰火從政策端延燒到企業高層。近期美國前總統川普在自家社群公開點名英特爾執行長陳立武,質疑他與中國有重大商業往來,甚至認為此舉恐涉及高度利益衝突,不應繼續擔任現職,震撼整個美國科技產業與全球產業鏈。這一言論,實際展現了美國主流政治氣氛:對於關鍵科技領導人只要與中國扯上邊,立場就要求極度清楚、不能有模糊空間。
面對質疑,英特爾隨即澄清,公司、董事會還有陳立武本人堅定支持美國國安以及「美國優先」的政策精神。陳立武並致信全體員工,強調能在美國發展是莫大的感恩,並再次承諾會繼續維護公司與員工利益、守護美國價值。台裔與亞裔科技領袖不免成為夾心餅,承受來自政治層面的巨大壓力,既要顧及多元背景又得切割可能被指控的中國聯繫,以防自己陷入國安風暴。
▲ 美國對高科技供應鏈「本土化」政策,讓台灣等地區同樣受地緣風險波及,需要重新布局自身產業發展,因應全球政治現實。
這樣的現象其實不只影響企業內部治理,更深層關係到技術自主、經濟安全跟國家身份認同,也涉及產業政策走向。回顧美國一連串限制中國企業收購、封鎖高階技術流動以至最終人員交流的作為,此次英特爾事件只是冰山一角。對台灣產業來說,特別是一些身分敏感的台裔領導人,更需謹慎思考如何定位於新一輪美中科技冷戰格局下,不僅攸關公司名聲,更關乎能否安穩立足國際舞台。
同時,2025年台灣甚至亞洲地區產業面臨本土與全球競合壓力,台灣企業家若能彈性應對美中關係變局、尋求平衡,將直接影響供應鏈穩定與國家競爭力。
川普對等關稅政策上路——全球經濟供應鏈劇震
美國對全球貿易保護浪潮持續升溫,川普宣布自8月7日起,各國商品將以「對等關稅」為原則課徵15%至50%不同幅度關稅,這項新政令全球供應鏈重組。過去無論是跟美國關係緊密的盟國,還是磨擦頻仍的新興經濟體都被涵蓋在內,影響層面空前。以印度和瑞士為例,都因關稅調漲而被點名,印度若不盡快簽署新貿易協定,有可能遭25%以上懲罰性關稅,將其出口競爭力拉下來。
▲ 新關稅政策重擊各國供應鏈,特別對半導體、精密製造、原物料輸出國帶來長遠衝擊。
這場關稅風暴之下,台積電、鴻海等台灣指標廠都加速擴展美國產線,積極導入第二供應地點,以分散政策不確定性。全球企業也開始轉向區域市場供給、布局新興「自給自足」策略。例如,東協、中國、甚至印度自身積極培養在地需求,部分領域也開始強化去美元化路線,希望減少匯率與國際金融波動帶來的影響。
針對這波全球供應鏈重組,諸如日本、韓國在內的亞洲強國也被迫重新調整與美國的貿易協作模式,貿易談判姿態明顯轉強,尋求更對等的策略夥伴關係。台灣也把握契機積極深化與歐盟、東協的經濟聯盟,分散單一市場依賴,降低突發事件對產業鏈的衝擊。
目前國際社會普遍認為,中國雖然因為美國制裁而舉步維艱,但也藉由供應鏈「東移」與內需扶植抬頭,有機會長期受益,這部分可參閱「2025年地緣政治風暴:川普關稅戰、半導體挑戰與中東衝突對台灣產業影響分析」。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日本7月剛結束參議院選舉,貿易政策也因美國關稅而成為當地焦點,石破茂政府正力求與美國達成新協議,但因談判進度緩慢導致社會普遍對經濟前景感到憂慮。台灣與日本的供應鏈合作,更需緊密觀察國際政經互動,持續發展次級市場減緩外部風險。
俄羅斯石油、印度制裁與新興能源戰略的地緣板塊效應
美國針對俄烏戰局加碼次級制裁,聚焦阻斷印度、土耳其等國持續進口俄羅斯石油,意在切斷俄軍戰爭資金。印度面臨燃油成本上升壓力不說,還可能陷入能源價格與通膨雙重打擊,長線經濟成長也受到威脅。中國雖然態度強硬,但內部經濟與國際立場需精細調整,才能穩住全球最大能源進口國的戰略地位。
此舉也形同給其他國家一記「選邊站」的國際通牒,不管基於經濟還是政策交換,都被迫表態。未來石油、天然氣與再生能源發展將顯著區分不同陣營。由於綠能轉型與本土儲能成為重點,台灣也積極盤點能源進口結構與國際合作,以避免過度依賴單一來源導致的風險。
美國重申針對俄制裁是對普京體系直接施壓,同時定義「友善」及「敵對」國家的分界線。能源與原物料政策日益成為全球角力的新高手,各國紛紛爭取上下游供應鏈主導權。台灣須審慎面對國際制裁下的轉單與備案規劃,並善用多邊合作穩定自身能源安全。
▲ 能源與原物料政策已成為全球地緣政治新戰場,新興大國的選擇直接影響供應鏈安全。
印度和部分亞洲新興國家近來更加關注能源自主,積極發展多元供應來源,並同步強化原物料與資源儲存備案。全球能源市場出現既分化又競合趨勢,對企業長遠布局、備援規劃帶來壓力與機會。政策發展可參考「美國大幅提升關稅引發全球供應鏈震盪,台積電蘋果加速布局因應地緣政治風險」。
石化業、半導體製程受到能源價格與制裁政策牽動,歐洲與亞洲製廠積極強化多地備援方案。供應鏈安全將是產業布局未來核心挑戰。
川普-普京和談難題:俄烏戰事和平前景仍撲朔迷離
國際主流輿論對川普若能與俄總統普京展開會談,寄望其帶來俄烏衝突轉機,成為調停和平的契機。然而現實上,雙方條件存在明顯鴻溝,例如俄方堅持克里米亞、頓巴斯等地區歸屬權、要求烏克蘭去軍事化及中立政策,甚至要求國際正式承認其對特定區域的主權。反觀烏克蘭則守住國土完整與主權立場,兩方核心訴求互不退讓,讓和談陷入膠著。
由於衝突長期化已對全球經濟、區域安全功能造成重創,西方國家是否能發揮領導協調的能量、凝聚一致策略,攸關戰事後續走向。特別是台灣與周邊亞洲國家,同樣需要審慎檢視自身於大國角力下的國安模型,及早做好兵推與多邊外交平台連結。像歐盟、美國近期都呼籲「以對話、非武力」方式處理類似爭議,讓台灣社會能參考國際案例調整應變戰略。
2025年8月中國針對台灣的周邊軍演也讓台海局勢被全球關注,各方都高度重視避免區域戰火失控。
國際政治動盪下的企業風險、制度挑戰與投資信心
大國競爭表面的戰略互鬥,實際對全球與台灣企業經營帶來新一波風險與挑戰。舉例來說,美國企業高層身陷「國籍與利益爭議」,美聯儲重要官員閃辭、勞工統計局長遭拔官,皆反映出經濟與監管環境的不確定性,投資人信心受到動搖,跨國企業更傾向設置風險查核制度與合規政策內控。
多邊組織如WTO效率逐漸受到政治拉扯,而歐盟、中國等地更積極發展自主產業政策,提升自身在產業話語權、標準制定上的優勢。台灣產業界無論在半導體、電子資通訊或農業新創,這兩年都加緊多元分散、生產基地國際聯盟布局,希望維持全球價值鏈競爭力。
台灣本土政策制定者也需同步強化與國際產業合作,共同發展高品質產品,多參與國際規範訂定,共享產業升級成果。進一步探討供應鏈風險管理、制度韌性等主題,可參閱「美國新關稅政策衝擊全球經濟與台美半導體供應鏈」。
值得一提的是,歐盟國會如荷蘭眾議院近期公開表決,支持台灣國際參與權,一方面反駁中國對台統治權主張,這對台灣產業鏈接全球標準、參與多邊組織是利多,值得台灣各界順勢強化國際連結。
全球人員流動與風險:美國富豪南非狩獵遇難引發爭議
在國際政經快速變動下,個人跨國移動安全同樣備受矚目。最近美國一名富豪在南非參加狩獵活動時遭「黑死神」非洲野牛撞擊身亡,引起國際社會對於旅遊風險與國際法規的關注。類似事件雖屬極端個案,卻突顯跨境旅遊、獵遊及人才移動背後法律、保險與協作機制的不足。
全球化時代下,旅遊與投資動線日益複雜,各國都需要設立更周全的風險評估、旅平險、在地法律諮詢等機制,與產業鏈管控風險的觀念如出一轍。近年來,台灣企業和人才出國發展,也愈來愈強調合規出行、提前風險查核,促進國際經貿、人流、資安等多重安全管理標準接軌國際。
事實上,不論政經格局或個體命運都已共享風險「新常態」:台灣應培養跨領域團隊,厚植產業與國安韌性。延伸產業實例可見「台積電受惠美國半導體關稅政策 股價創新高 台灣產業加速應變與政策支持」。
綜觀現況,從政經角力、貿易供應鏈到人員安全,國際新常態正全面重塑台灣產業與社會。面對持續變化的國際情勢,企業與個人如何打造具備前瞻視野、多元備援與協作能力的防線,將是能否在未來換檔升級、站穩全球競爭舞台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