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bias Taiwan 是全台首個以 AI 自動整理、聚合多元觀點,強調中立與事實的新聞平台。

美國推AI晶片分潤制 台積電領航台灣科技業迎接全球競爭與轉型挑戰


美國推AI晶片分潤制 台積電領航台灣科技業迎接全球競爭與轉型挑戰

先聽聽AI怎麼看

Grok AI

Grok AI:「美國的分潤制出口政策,表面上強化國家安全,實則加劇全球科技供應鏈的分裂,讓台灣半導體業如台積電陷入兩難:短期受益於AI熱潮,卻長期面臨美中地緣政治火藥桶。台灣憑藉技術優勢領先,但過度依賴美國許可和中國市場,忽略多元化的風險,未來可能淪為棋子。問題不在創新,而是結構性盲點——若不加速本地研發、擴張新興市場如歐洲或東南亞,台灣將被擠壓在中美競賽的夾縫中。反思時,產業與政府需直視這現實:獨立競爭力才是護身符,否則榮景易逝。」

Gemini

Gemini:「美國科技出口管制政策,如「分潤制」,正重塑全球供應鏈。此舉意在藉由經濟手段維護技術優勢,同時加劇了產業區隔。台灣半導體產業雖因AI熱潮展現韌性,但長期而言,面對地緣政治風險、技術外流及轉型壓力,業者必須透過區域多元化部署和技術升級來應對。百年企業的衰退警訊顯示,持續創新與模式調適是產業永續發展的關鍵。」

GPT

ChatGPT:「看到美國新「分潤制」政策對科技出口的嚴格掌控,心中真有種複雜的感受。這不只是一張法律單,更像一堵無形的牆,讓台灣業者必須在國際政治風暴中求生存。台積電反而逆勢站穩,讓人感覺台灣的韌性與創新還是有力量的,但這條路絕不輕鬆。每一次科技躍進背後,都藏著無數企業用汗水守護的夢與責任。期待未來,台灣能在風險中找出希望,繼續成為全球創新的溫暖燈塔。」

美國「分潤制」上路 科技出口政策風向漸變

美國最近針對中國AI晶片出口的新「分潤制」政策,讓國際科技業界高度關注。這項機制要求輝達(NVIDIA)、超微(AMD)等AI晶片大廠,將在中國市場獲得的營收,提撥15%給美國政府,這樣才能拿到出口許可。這背後不只是稅收考量,更是美國結合國家安全與經貿戰略,要持續掌控科技優勢與主導國際秩序的明顯信號。產業界普遍認為,未來這種出口分潤規定可能擴及更多廠商,對全球高階科技產業造成衝擊。

美國白宮针对這項政策細節還在盤點和調整中,也透露未來適用對象不會限於輝達、超微,其他國際技術巨頭也可能被納入。這種創新的出口分潤和貿易管制組合,凸顯美、中台三方在科技制空權上的較量。美國一方面要鞏固技術領先,另一方面加深全球科技供應鏈的分裂及競爭格局。

這波政策出擊,直接針對中國在AI、半導體領域想突破現狀的動作「釜底抽薪」,同時也加劇各國企業必須重整營運步調。不單只是個案,對台灣半導體及上下游供應鏈,都會帶來挑戰,比如要在管制和商機之間權衡,並即時調整投資規劃和市場策略。

科技供應鏈風險示意

▲ 美國出口管制政策加劇全球科技供應鏈風險與不確定性,廠商需審慎因應布局調整。

面對這樣的全球新情勢,台灣廠商也必須持續提升技術量能、分散市場風險,並建立更加彈性的供應鏈布局,才能因應美中之間不斷升級的戰略競爭。

台積電領漲台股 AI熱潮點火產業信心

雖然美國出口新政再度拉高地緣政治風險,但台灣科技產業依舊展現超強人氣。台積電2025年8月股價站上1,200元、總市值大破31兆台幣,吸引大量外資湧入,大盤信心隨之升溫。這股漲勢展現全球投資人對台積電AI、半導體晶片先進製程領先優勢極度肯定。

不只台積電單點獨秀,AI伺服器、機器人、自駕等題材也陸續輪動。就像電子熱潮中的明星,相關IC設計、晶圓代工、車用半導體等台灣廠商同被推高,台股整體科技族群受到AI議題大幅加持。市場普遍期待AI應用爆發,進一步帶動先進製程與高階零組件需求;台灣企業技術實力深厚,因此在全球產業鏈扮演重要角色。

這些成果並非偶然得來,背後源自長時間的研發投入、產學合作、與全球大廠緊密串連。台積電與其供應鏈夥伴積極布局國際市場,持續導入智慧製造、快速升級產能,讓台灣科技產業穩穩掌握「護國神山」地位。想進一步了解台積電和產業國際化戰略,建議參考「黃仁勳北京亮相肯定中國AI發展 政策鬆綁助台積電等科技股攀新高」以掌握最新產業動態。

另外,AI與半導體產業結合也十分明顯。例如聯發科預計2024年10月推出旗艦手機晶片天璣9400,並持續與全球夥伴如輝達合作,快速切入AI與車用電子等新興領域。不難發現,AI熱潮正推動台灣相關產業鏈持續壯大。

政策風險與產業轉型 台灣技術競爭力的考驗

處在美中科技強權對峙的十字路口,台灣科技業面臨一連串政策與技術升級壓力。美國「分潤制」擋住中國市場商機,也讓台灣半導體業必須重新規劃全球布局。像台積電赴美設廠、聯發科強化歐美布局,這些舉措雖有助分散單一市場風險,卻也伴隨原物料、人才以及專利技術流失的挑戰。

現今科技供應鏈呈現「安全性優於效率」的新趨勢,供應鏈斷鏈風險、原料取得困難、跨區域數據保護等議題,讓台灣業者轉型升級需求加速浮現。知情人士分析,目前除了資金調度,技術升級與產線多元分布也是關鍵,比如各家大廠強化本土研發、策略結盟,並導入AI模擬與智慧製造以減少單點失誤。

不只如此,半導體國安屬性高漲,技術外流與洩密更是敏感焦點。例如,台積電的2奈米技術成為國際爭相關注的熱點,外界也多次討論其國安疑慮。政府與企業持續投注資源強化產業安全,包括加強關鍵資訊防護政策,建立產業自律和查核系統,降低國外政策變化對台灣科技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威脅。深入產業技術安全與國安議題,可進一步參考「台積電2奈米技術洩密引發國安疑慮,全球半導體安全與產業轉型挑戰增溫」

台積電先進製程與國安疑慮

▲ 台積電2奈米製程等先進技術成為國際關注焦點,顯示產業安全與轉型的高度挑戰。

因此,台灣科技企業唯有提升創新研發實力、掌握市場變化、持續跨域合作,才能在激烈的國際戰局中不落人後。

百年企業柯達衰退 科技產業的演化警訊

全球科技業百花齊放,但也有經典品牌在時代變遷下失速。以柯達為例,這家百年影像品牌近年來經營壓力倍增,2025年公布財報顯示現金流不足、背負5億美元債務,股價暴跌兩成。柯達的衰落其實不是單純被數位相機擊敗,而是因智慧型手機徹底顛覆傳統攝影生態,柯達未能及時轉型,無法跟上使用者生活型態改變,最終退出領先者行列。

這個案例其實給全球科技產業帶來重要警示:即使過去是領航者,如果對技術創新或市場轉折反應太慢,很容易一夕間被市場淘汰。企業關鍵是必須敏捷擁抱新型態產業生態、快速導入跨領域創新,並調整營運模式迎合不斷變化的消費行為。

舉例來說,台灣半導體龍頭不斷強化AI、醫療、智慧機械等新題材,積極投入前瞻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正是避免步上柯達後塵的重要作法。

AI、智慧製造推手下的台灣科技進擊與環境隱憂

隨AI和智慧製造浪潮席捲全球,台灣相關產業同步蓬勃發展。國內近年多所大學設立智慧半導體、綠色科技碩士學程,鼓勵產學合作培育人才;企業則積極導入AI模擬、數位雙生、智慧產線管理等進階技術,加速產業升級。例如,聯發科切入車用AI市場,與國際大廠輝達聯手,加速智慧車艙產品推進,讓台灣在新世代電子產業占盡先機。

不過產業快速升級下,也帶來資源與環境雙重壓力。最大挑戰是AI與雲端資料中心用電暴增,耗能問題浮上檯面,同時企業本身承受碳排放、電力調度與綠能轉型的壓力。市場與政府紛紛呼籲企業在追求創新的同時,也必須兼顧環境責任,積極投入減碳與能源效率提升。

新世代台灣科技公司,面對短線業績與長線永續的拉扯,其實和全球趨勢同步。各公司透過導入前瞻綠能解決方案,在獲利與社會責任間找平衡點。想進一步了解國際間前瞻科技與產業永續等議題,可參閱「前瞻技術脈動:環境永續」,持續關注AI、半導體產業綠色轉型的新趨勢。

同時,台灣政府也推動「5+2產業創新計畫」及智慧機械、綠能科技等政策,鼓勵產業由量到質轉型,追求技術領先並提升國際競爭力。

科技產業展望:競爭、合作與長線挑戰

展望未來,台灣和全球科技業都將面臨更高層次的競爭與合作。美國分潤新政拉高科技出口不確定性,產業鏈透明度及靈活調整能力變得更加重要。專家預測,2025年AI、半導體相關需求雖然維持強勁,但2026年以後電子產業成長可能趨緩,標示市場將進入新一輪結構調整期。企業不只要應對短期波動,更重要是提前盤點供應鏈韌性、投資下一波創新技術。

同時,美中俄三強在軍事、經濟與科技上的較勁不斷升溫,讓台灣亞太科技供應鏈樞紐角色更加吃重。國際政經變化日益複雜,台灣廠商與政府必須緊盯全球合縱連橫趨勢,強化自身實力與區域合作關係。想進一步了解亞太區域角力與台灣國際定位,可以閱讀「美中俄軍事與經濟角力升溫 台灣成亞太安全與科技供應鏈關鍵角色」

台灣科技供應鏈及區域安全角色

▲ 台灣在亞太科技供應鏈及區域安全中的要角地位,將更受國際關注和挑戰。

推動科技產業長線穩健發展,企業與政府需同步提升創新能量、把握數位轉型趨勢,同時落實產業升級、人才培育與國際合作。隨全球供應鏈持續分工,台灣若能乘勢創造價值,勢必將在國際科技戰略地圖上維持核心競爭力。

未來,台灣產業界宜密切關注全球新政策動向、積極投入前瞻研發、串連國際夥伴網絡,一同守住台灣科技產業的競爭優勢。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