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美國收緊簽證政策:欲限制外來影響,國際學生與媒體受衝擊
美國川普政府延續強硬的移民與簽證政策,針對國際學生、文化交流活動和外國媒體進一步收緊規範。最新法規草案中,除了要求國際生最多不得超過四年留在美國,也限制外籍記者的合法停留彈性,像是中國記者最多僅能停留90天,此舉立刻引發國際高度關注。近期,白宮針對哈佛等名校的國際學生政策也掀起爭議,但經美國法院暫時叫停,顯示這類限制不只牽動學術界,更激起社會輿論討論。
這波收緊政策對中美之間的媒體運作、知識交流和跨境人才流動產生明顯衝擊,尤其對全球數十萬的國際學生人生規劃、學術及產業鏈前景帶來壓力。美國長久以來是全球留學生的首選,但新政策背後出於國安和反滲透考量,勢必導致國際人才紅利逐漸向歐洲、加拿大、澳洲等教育大國轉移。對台灣學生、教師來說,未來赴美讀書、參與國際學術合作恐面臨更多障礙,形成競爭轉移的新趨勢。
美方公開表示,這些措施目的是防止「外國勢力滲透」、保護高科技及敏感產業安全,不過政策一方面針對中國,另一方面也波及所有外國專業人士及記者,間接影響產業人才流動、國際合作與台灣產學政策部署。對於產業國際情勢和台美關係,建議可參閱「2025年國際新冷戰風起:美中印貿易與軍事摩擦加劇,台灣產業迎挑戰與轉機」 查找更完整的分析。
另外,最新消息指出,2025年5月30日,美國法官暫時阻止了白宮對哈佛國際學生招生禁令,哈佛強調國際學生是學術社群的多元與創新來源,而此禁令可能導致學術資源與人才流失,進一步影響台灣新生未來出路及全球大學聲譽。
東亞戰略聯盟加速成行:中俄朝伊同框的地緣宣示
當美國專注於內部移民與簽證政策時,東亞地區戰略局勢正有新發展。近日中國高調舉辦抗日戰爭勝利80週年紀念,邀請俄羅斯總統普丁、朝鮮領袖金正恩,以及伊朗等多國領袖一同現身,在國際間投下一顆震撼彈。這不只是歷史活動,而是一場明顯的地緣卡位展演,等同對西方國家宣示戰略聯盟日益鞏固。尤其國際調解院於5月底在香港成立,近60國與20個國際組織簽約支持,此舉補足亞洲地區協調溝通平台,突顯非西方國家逐漸整合區域話語權。
中俄朝伊的合作,讓亞太地區的多邊安全局與經濟利益結構進一步緊密,逐步顛覆美國及其盟友在印太地區的主導權。這樣的變化不只帶動日本、南韓、台灣等國的安全焦慮,也讓區域衝突風險集中釋放在台海、朝鮮半島等熱點,而荷蘭國會8月又通過決議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凸顯歐洲對台灣國際地位的正面態度,使得亞洲地緣新板塊更受國際檢視。更多對台灣安全格局的深入觀察,建議延伸參考「全球多重衝突與天災成新常態,台海局勢與美中角力加劇亞太安全緊張」。
▲ 川普時期美中俄在全球地緣政治及台海議題上的對峙持續升溫,國際戰略同盟加劇區域安全疑慮。
補充現況,2025年7月北約結合日本、南韓、澳洲、紐西蘭等32國共同發表《華盛頓宣言》,除視中國為俄羅斯侵烏主要推手,並要求北京停止軍事、政治介入,引來中國嚴正抗議,象徵東西方在亞洲新冷戰架構中的新對抗態勢。
俄烏衝突延燒:夜襲事件牽動全球安全秩序
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夜間空襲頻率不減,針對基輔、多處戰略設施及平民區發動大規模攻擊,造成死傷、設施癱瘓,並引發能源、糧食體系的連鎖危機。2025年8月烏克蘭首都基輔就傳出最新一波攻擊行動,導致至少4人喪生、複數地點起火。相關資訊可參閱「俄羅斯夜間攻擊基輔 4人死亡、多處火災」。
俄烏戰爭已經不只限於歐洲地區,而成為大國角力、地緣利益分配的籌碼。美國及盟友持續加強對俄羅斯經濟與科技領域的制裁,全球能源、市場與供應鏈因此雪上加霜。俄烏交戰還牽動核設施安全與原能危機,各國供應鏈戰略亦跟著重新盤點,台灣產業在全球鏈結下同時面臨風險與機會。此議題也被媒體廣泛討論,更多觀點可參考「俄烏戰爭已成國際政治交易籌碼」。
▲ 俄烏衝突談判難解,地緣安全與國際壓力相互拉扯,影響全球秩序。
同時,台灣高度連動全球供應鏈,隨歐戰危機不斷延燒,台灣高科技與能源產業策略必須持續調整,避免中長期外部衝擊蔓延。
社會安全事件頻發,暴力與文化衝突全球化
除了國際大國競逐之外,全球各地的公共安全事件也不時爆發。以美國明尼蘇達校園槍擊案為例,兇嫌有極端思維並事前威脅行徑,反映現代社會在精神健康照顧和極端思想防範層面的重大漏洞。再如土耳其傳統「婚禮鳴槍」習慣,時有造成現場傷亡,凸顯傳統與現代法治之間、文化與公共安全的治理困局。
這類事件越趨頻繁,根本上是全球社會多元、資訊爆炸與族群矛盾加劇之下的治理挑戰。台灣各界嚴肅關注這樣的治安動向,尤其校園安全、公共場所預防機制和警民協作成為未來政策焦點。不難看出,這些偏差或暴力案例也不容忽視,必須全方位強化跨國合作與在地治理創新,保障全體社會成員安全。
2025年6月下旬,台灣亦持續推動校園防暴、網路防護及心理健康操守措施,期望從源頭阻絕仿效犯罪或極端主義的傳播。
經濟與軍事政策交錯,大國角力牽動國際貿易新格局
國際政經變化與軍事政策近年來同步進入調整狀態。美國評估軍工產業投資、強化俄羅斯制裁並提升關稅措施,對全球供應鏈、科技產業與能源價格都形成龐大壓力。日本因面臨美方新政策調整,近期取消對美國高達5500億美元的大型投資案,凸顯全球經濟已與地緣戰略綑綁,政策一變、產業鏈即受牽動。
各國早已啟動重點軍事投資與戰略礦物布局,加速產業鏈本地化,並防止供應鏈被地緣風險破壞。台灣身處全球產業鏈關鍵中樞,面對美國關稅「新政」、東亞四方聯盟分化等雙重衝擊,不但考驗半導體獨立布局,更攸關相關產業鏈穩定與升級。欲了解更多台美產業、貿易合作的核心議題,推薦參閱「美國加碼投資英特爾強化半導體自主,台灣產業鏈面臨轉型與地緣挑戰」。
▲ 國際貿易新格局中,關稅政策和供應鏈安全成為台灣等開放型經濟體的生存核心挑戰。
2025年8月,台灣面對美國潛在貿易修正案與國際產業重組,除了半導體,能源、資訊安全等關鍵區塊也正積極展開自主布局及與友邦串接,以提升全球競爭韌性。
領導人外交活絡,國際格局及台灣安全挑戰並行
全球局勢頻繁變動,各國元首及高層領袖近來更積極展開外交協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俄國會主席多次互訪深化合作,南韓在野黨領袖李在明赴美大聲疾呼韓半島和平與無核化,國際間建構多邊互動,進一步推升國際聯盟網絡。
台灣戰戰兢兢地在全球與區域安全板塊變動中穩健自處,一方面維持區域穩定、持續提升經濟自主能力,同步投入國防現代化;另一方面持續關注大國博弈對台海及亞太和平可能帶來的變化。台灣外交策略也日益多元,藉由拓展多元國際平台、深化產業合作,爭取更多友邦支持。想了解台灣在新國際格局電影下的角色及自處方式,可閱讀「國際政治新格局 台灣如何自處?」。
▲ 台美貿易、兩岸情勢與區域聯盟糾結下,台灣產業與安全政策同時受考驗。
進一步補充,2025年5月31日,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於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公開強調,中國對台灣的軍事威脅是當前印太地區最大的不定時炸彈,警告區域甚至全球或受波及,這也讓台灣在國際安全架構中的重要性大幅提高。
此外,荷蘭國會、國際調解院等新制度的啟動為全球治理模式帶來更多機會與挑戰,台灣持續深化國際曝光與合作,有望爭取更廣泛的國際空間。上述多重格局與聯盟變化下,台灣唯有靈活應對、跨界合作,才能在全球大洗牌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