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bias Taiwan 是全台首個以 AI 自動整理、聚合多元觀點,強調中立與事實的新聞平台。

美國新能源政策分歧衝擊全球格局 台灣面臨能源轉型與產業競爭雙重挑戰


美國新能源政策分歧衝擊全球格局 台灣面臨能源轉型與產業競爭雙重挑戰

先聽聽AI怎麼看

Grok AI

Grok AI:「美國川普的再生能源攻擊,並非單純誇口,而是反映全球政策分歧的真實風險,讓台灣的能源轉型更顯脆弱。依賴進口技術和不穩定的補貼,台灣容易受地緣政治波動影響,加劇台股和半導體鏈的壓力。盲點在於:過度追求綠能理想,忽略本土創新和供電穩定。政府應轉向務實路線,強化儲能與多能源組合,確保經濟競爭力,而非被國際口水左右產業未來。」

Gemini

Gemini:「全球新能源產業正受政策分歧與市場波動雙重考驗。美國再生能源政策的潛在轉向,及AI產業對電力需求的激增,皆加劇市場不確定性。台灣產業鏈,尤其半導體與新能源汽車,面臨外部壓力與內部盈利挑戰。儲能及智慧科技如「電子皮膚」成為新亮點,展現台灣技術優勢。結構性調整與政策彈性是關鍵,唯有兼顧效率與永續,方能在多元期待下實現質變創新。」

GPT

ChatGPT:「看到川普將再生能源稱作「世紀騙局」,心裡真的很沉重。能源轉型不只是技術問題,更關乎我們能否為下一代留下一個更乾淨、更可持續的地球。政策的搖擺和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像是在我們走向光明道路時忽然被按下暫停鍵,讓人感受到一種無力和焦慮。台灣在這樣的國際變局中,更需要凝聚共識,穩健推動新能源,才能走出自己的光明未來。」

全球新能源格局變動:美國再生能源政策大轉彎引起波瀾

近期香港和國際能源版面持續熱議新能源議題。美國前總統川普又出招,公開抨擊風力和太陽能發電為「世紀大騙局」,直接表示如果重返執政,將全面卡住新風電及太陽能建案。這番話不只在美國激起激烈討論,還讓台灣內部藍營人士喊讚,認為台灣一昧跟隨綠能潮流並不切實際,該反思現有能源政策。事實上,美國自己對能源政策分歧明顯,現任總統拜登大力推動碳中和與各種綠能補貼,但川普則堅持靠傳統石化穩住經濟。國際觀察普遍認為,川普若主政再度退縮綠能,恐衝擊全球新能源投資氛圍,對仰賴進口技術和綠能轉型的台灣,是不小壓力。

目前部分美國再生能源聚集區確實出現電價起伏,而主因除了AI產業和資料中心帶動電力需求暴增外,加上傳統燃煤電廠逐步退場、供應短缺加劇,單指綠能失靈並不準確。這波爭議,也讓台灣綠能政策的爭論再次被放大。長期以來,台灣積極推展太陽能、離岸風電、各類低碳轉型,但在政策搖擺與全球大勢下,難免產生不確定感與觀望氣氛。想了解台灣供電安全與能源轉型的細節,可延伸閱讀「台灣能源轉型面臨核能公投對立與補貼爭議」,將有更多在地觀點分析。

台股壓力下的新能源與半導體鏈動:AI、晶片與地緣經濟新挑戰

全球金融環境風向一變,對新能源及科技產業連帶造成明顯壓力。美國科技股近期連日走弱,標普500指數出現連四黑,連同費半指數也滑落了0.72%。這不只反映部分資金對AI產業過熱泡沫的疑慮,也間接壓抑新能源、高效半導體、儲能等台灣強勢供應鏈產業。台灣半導體扮演全球關鍵角色。舉例來說,今年台積電3奈米新世代製程,第一波已導入Google Pixel 10手機,勾勒AI與晶片深度結合的新圖像,但同時也需面對地緣政治新挑戰。美國近期還將「晶片津貼」改為持股制度,強化供應鏈管控,這種國家安全思維和自由市場間的角力,讓台灣新能源及其周邊產業進退兩難。

雖然技術創新仍是台灣新能源工業的主軸,但外在地緣競爭、國際市場震盪,加上政策拉鋸,讓企業營運挑戰大增。資本市場對新經濟成長股信心下降,新能源與半導體鏈正經歷結構考驗。例如最近高通推出新一代穿戴式SoC,加上Google發表多款AI智能裝置,加速軟硬體整合。這些創新都牽動著新能源未來的新應用場景,比如智慧家庭、智能製造、節能運算等都高度倚賴穩定的能源供應與技術升級。

新能源汽車產業激戰:成長、挑戰與下一步發展趨勢

新能源車領域近年變動劇烈,不只是熱門話題,更是全球政策的主推賽道。中國2023年新能源車出口量衝到120.3萬輛,穩居全球第一,2025年1-2月產銷數據也年增超過五成,動能驚人。台灣與中國本地車廠(如比亞迪、吉利、小米)則一面搶攻高續航、全地形及多元智能車型,一面靠價格戰與促銷奪取市占。根據中國工信部今年3月新公布的第十五批免購置稅新能源車型名單,將小米YU7、尊界S800、問界M9EV等多款新車放入政策利多,進一步加快了新能源車普及腳步。

不過,快速成長的表象背後仍有不少結構壓力。例如傳統供應鏈調整速度趕不上車市轉型節奏,經銷通路連年虧損、新創品牌如小鵬、小米汽車2024年都陷入高額虧損困境。更多產業詳情,可參考「小鵬小米皆虧損 新能源車面臨盈利困境」相關觀察。這些矛盾暗示,即使政策與市場力道加持,最終產業要脫離虧損、實現健康成長,依舊有一段難行道路。

未來趨勢研判,新能源車還會面臨補助退場、核心技術成本壓力、消費端期待持續升高等挑戰。中長期若要在全球競爭立足,必須積極深化本土技術、整合上下游、提升品質與品牌差異化思維,唯有如此才有實力突圍並搶佔產業高地。

儲能與智能科技:台灣電子皮膚走向全球,新能源產業新亮點

能源轉型升級,不能只靠發電端,儲能、智慧控制、物聯網也逐漸成為產業鏈核心。台灣企業的創新思維持續嶄露,例如原見精機團隊源自工研院,靠壓感+溫感人機協作「電子皮膚」專利,進軍國際機械手臂與智慧製造流程,還攬得日本產業集團青睞斥資合作。這套電子皮膚技術應用已進一步拓展至新能源車安全、儲能場域的人機運作檢測,更加證明本土技術具有國際競爭力。

同時,儲能產業鏈快速擴大,下游碳管理與智能電網服務商如熙特爾、RECCESSARY加速布局。隨著全球碳權、綠電、綠色供應鏈等需求增長,台灣本地企業也正抓住「碳盤查+低碳轉型」腳步,贏得產業與機構投資者信心。專家建議,政府應推動更明確的碳市場、綠電採購法規,有利支持企業發展並將台灣能源生態系輸出台灣到國際舞台。

星星電力與茂迪今年3月簽下長期策略聯盟,主攻太陽能產業鏈垂直整合;泓德能源亦於去年11月投資澳洲ZEN Energy,搶攻國際儲能與綠能市場,都是台灣新能源版圖躍進的最新例證。產業界透過異業合作、併購與資本進軍海外,正形塑新一輪「台灣新綠能隊」效應。

產業競爭與補貼轉型:新能源結構調整勢在必行

新能源產業迎來極重要的結構性調整關卡。近年中國、新加坡、沙烏地阿拉伯多地展示了補貼退出、國企改組、新能源資產轉手的連鎖反應。據報導,中國國資企業正陸續拋售光電、風電類資產,光景不再是早期資本與補助主導的狂飆時期,行業開始追求技術、品牌和營運效率的升級。

放眼日本、德國、澳洲到台灣,企業重點已逐漸轉向氫能、儲能、智慧電網、AI能源管理等前瞻技術。像是澳洲和埃及大手筆投資綠氫;沙烏地未來城的百億綠氨工廠計畫,亦可見全球新能源從區域化轉向國際協同發展。對台灣而言,要搶佔下波質變創新的主動權,勢必要深化重點技術,隨著補助淡出,更要建立成熟有效的市場機制,才能與國際大廠競逐。

針對台灣補貼政策、轉型壓力與電力供應詳細議題,可參考「台灣能源轉型挑戰與機遇」專文,掌握最新現場脈動。

政策分歧下的未來:新能源產業需回應全球多元期待

國際再生能源脈絡下,各方政策分歧已成新常態。不僅美國內部綠電支持與質疑並存,大陸領導層針對新能源過熱、產業「內卷」也多次公開示警。這意味著,未來幾年新能源發展勢必在經濟效率、社會包容力與產業永續性上提出更完整解方,不能只用產能擴張當藥方。

新能源產業不只是溫室氣體、氣候變遷的詮釋,更要兼顧經濟發展、就業、產業競爭與消費端體驗。全球主流投資人也越來越重視產業「健康成長」,期盼業界走出僅靠補貼養大的舊思維,在創新、效率、永續之間取得平衡。台灣也必須並進提升技術領先度、落實能源治理與國際合作,全面兼顧政策協調與產業競爭,這樣才有長遠競爭力。

新能源的本質,其實就是全球經濟新秩序、科技治理力道最終戰場。「怎麼把挑戰變契機,讓新能源成為經濟、社會、環境三重永續支柱?」這是台灣,以及全球產業決策人共同面對的核心考題。延伸討論台灣能源轉型難題,可詳閱「核三延役公投成2025能源轉型關鍵」一文,深入理解台灣能源生態多層次壓力與政策轉機。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