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貿易戰再升級:美國加徵關稅與全球局勢新變化
2025年全球貿易戰再度升溫,衝擊已遠不只是產業供應鏈這麼單純。回顧2018年川普政府點燃戰火之後,台灣、中國、歐盟、日本全數捲入,美國對主要貿易夥伴加徵關稅,這波政策到今年又再重拳出擊。2025年4月2日,川普宣布對中國新加徵34%關稅,結合過去累積,總稅率直逼54%;越南被課46%,歐盟20%,連貿易順差國家澳洲也被徵10%,全球經濟局勢動盪。
這些關稅措施直接造成國際主力股市劇烈起伏。美國股市4月初一週市值蒸發近萬億美元,蘋果等科技龍頭都下跌超過10%。港股如恒生指數4月7日單日暴跌3,000多點,主板成交金額也創下新高,市場恐慌情緒高漲。那斯達克雖維持高點,但背後其實是市場預期聯準會降息與科技業部分關稅豁免的雙重護航。
▲ 美國新關稅政策衝擊全球經濟與台美半導體供應鏈,引發國際貿易與地緣政治震盪。
面對貿易戰快速升級,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坦言,香港作為國際貿易樞紐,短期內無法避免被波及,政府將積極協助本地企業調整開拓新市場方向、推動數位轉型,為實體經濟搭建更強韌的緩衝帶。美方內部雖有支持產業回流的聲音,但同時也有批評關稅戰只帶來消費價格膨脹、產業失血的不滿。
市場專家預警,關稅手段若不斷推升,可能讓美方手中的「貿易彈藥」愈用愈少,反而加深全球生產鏈的區塊化。國際局勢只要選舉變數或地緣政治摩擦再升高,風險會再一波波席捲全球產業。
台灣半導體風暴下的兩難:關稅壓頂與技術保衛戰
台灣半導體產業在這波新貿易戰裡無疑成了全球焦點。台積電二奈米技術洩密案掀起譁然,不僅衍生國際訴訟,更讓供應鏈資安及經濟安全議題成為全民熱議核心。隨著美國針對高階半導體製程加徵關稅,雖然設於美國廠房的生產多少有豁免空間,整體來看,台灣企業在全球市場所面臨的成本壓力和內部管理困境都更形加劇。
▲ 台積電受惠美國半導體關稅政策,股價創新高,產業也必須加速應變與尋求政策支持。
即便如此,台積電仍憑藉強勢技術、市場需求及AI應用趨勢,短線抵禦了外部衝擊,股價持續走高,但大家也普遍憂心,長期中美關係若再緊繃,相關產業的經營挑戰勢必更嚴峻。
這起洩密案也反映國安及企業自律的破口。三名工程師拍攝關鍵製程資料流向海外,暴露出台灣科技業即使管理制度不差,但人性僥倖、倫理教育和嚴格控管還有待補強。學界呼籲,光有規章不夠,必須落實科技倫理,加強員工誠信教育與機密資料監控,才能防止技術外洩釀成重傷害。針對美國關稅政策的細部衝擊與因應策略,可延伸閱讀「美國半導體新關稅政策衝擊台灣產業鏈,台積電加速美國設廠因應挑戰」。
此外,台積電產業龍頭地位讓台灣有「矽盾」稱號,市場雖然看好美國豁免令帶來短線紅利,但資本市場名嘴謝金河也示警,川普政府對台灣半導體企業時而拉攏、時而強硬,貿易戰的遊戲規則隨時可能反轉。台灣企業勢必得加速多元佈局,強化國際合作與產業聯防,才能在全世界產業激烈競爭下站穩陣腳。
疊加關稅重擊傳產 高雄產業尋求轉型與政府支援
除了高科技業受影響,台灣的傳產出口族群這波「疊加關稅」壓力同樣沉重。尤以高雄為例,無論石化、鋼鐵、汽機車零組件,上半年出口就連遭兩道關稅重擊,美國對台廠稅率已從10%跳升30%,加上中國低價傾銷搶單,產業競爭力陷入空前壓力。
▲ 台灣遭遇美國關稅疊加衝擊,傳產、農漁等出口成本大增,產業競爭力受嚴峻挑戰。
高雄市長陳其邁也不諱言,傳產在台灣外銷貢獻度高,不只15~20%,而且影響所及連帶蔓延至農漁類出口。許多產業公協會及工會擔心,關稅堆疊直接壓縮企業利潤,可能激發第二波裁員潮。地方政府呼籲中央務必和美方積極磋商,對受衝擊企業施以實質補助,並協助產業鏈升級與數位轉型。
產業界觀察,為了應對美國回流浪潮與全球新一輪供應鏈重建,台灣必須全盤檢討國家產業策略及貿易佈局。只有深化產學合作,協助企業導入智能製造、開發高值產品、拓展新興市場行銷通路,才能在這波產業巨變中突圍。延伸議題可參考「台灣遭遇美國關稅疊加衝擊 傳產農漁出口成本大增產業競爭受挑戰」。
目前台灣的挑戰不只是逆風出口壓力,更涉及中長期國家競爭力提升。完善產學人才培育、強化貿易外交能力,以及推動企業轉型,都成為產業界和全台民眾熱議重點。未來不確定性下,政府與產業都要隨時備戰、快速調整步伐。
全球產業鏈重組:美中歐戰線與長遠風險觀察
美國大動作加徵關稅,不僅直接衝擊出口國,更帶動全球產業鏈加速去中國化及多邊分流。中國、歐盟、日韓和亞太各主要經濟體同步祭出反制,調降自家關稅、帶動在地生產轉型,全球供應網現今不再中心化,逐漸發展出多點布局。
中國率先以同等稅幅反制美國,並對稀土出口設限、企業設下嚴格調查,雙邊戰火愈演愈烈。部分新興市場則趁勢崛起,如越南雖被美國加徵46%關稅,卻仍積極吸引跨國企業設廠分散風險。歐洲方面,擔心中國出口美國商品轉售回流歐盟,對本地產業及勞動市場造成嚴重競爭壓力,汽車、糧食、材料等基礎產業明顯感受價格搖擺。
▲ 中美貿易制裁升級,衝擊台灣產業與供應鏈,也加劇台股波動與未來產業轉型挑戰。
根據產業聯盟與出口統計,近兩年關稅衝擊讓全球汽車產業損失逾3500億台幣,台資及外資出口業績普遍下滑。專家認為,美國「貿易彈藥」雖在短期內餘威猶在,長遠來看未必能持續主導形勢,事實上反而加速中國與其他新興國家成長。對此國際專業媒體也提出深度分析,推薦延伸參閱「川普2.0關稅戰大勝?盤點細項結果恐得不償失」深入觀察。
產業人士提醒,台灣必須持續監控國際大國貿易走向,瞄準東協市場、新興業務,避免過度依賴單一出口對象,並發揮彈性組裝全球供應鏈的能力。
政治與經濟連動:貿易戰背後的外交角力與供應鏈改變
貿易戰早已不只是經濟議題,更拉高國家安全與外交戰略層次。美國積極強化「經濟安全就是國安」理念,透過產業政策推升高科技產業回流,並堅持友好國家配合產品源頭查核,甚至直接要求國際企業如英特爾高層改組,對科技巨擘的策略產生長遠影響。
▲ 美國大幅提升關稅,引發全球供應鏈震盪,台積電、蘋果等加速布局,應對地緣政治風險。
歐盟則意識到自身產業脆弱,積極加強區域合作及供應鏈韌性;台灣企業也持續擴大全球據點因應風險。社會普遍關注政府與企業在國際談判、產品認證、人才與資金調度上的能力,畢竟只有全面提升競爭力,台灣才能守住出海口,維持國際分工優勢。
就政策層面來看,不論未來貿易戰是持續白熱化還是回歸正軌,台灣產業都必須提前佈局,主動參與區域整合,資源投入新南向戰略、深化數位經濟根基,加強數實融合。針對美中半導體競爭新局,有興趣可繼續閱讀「美中半導體競爭新局:輝達H20出口解禁與美國關稅政策對台灣產業影響解析」。
總結來看,這波貿易戰與國際局勢動盪,加速台灣產業在結構、策略和人才等層面全方位動態調整。唯有政府、企業與勞工三方協力,強化國際視野與、靈活因應,台灣才能在新時代全球大洗牌中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