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聽AI怎麼看



美國祭出100%半導體關稅:強勢政策背景與產業戰略
2025年,美國政府宣布對進口半導體晶片產品徵收近100%關稅,這項政策劍指高科技產業鏈回流本土、強化國內生產實力,同時減輕對海外、尤其是亞洲產能的依賴。此舉正值美中貿易戰升溫,加上供應鏈安全議題逐漸發酵,美國政府直接把半導體業視為國安核心,更以高額關稅作為操控全球供應鏈的關鍵槓桿。值得注意的是,對願意在美設廠或者加碼投資的國際企業,將提供關稅豁免,相對不配合者則以嚴苛稅率懲罰,產業誘因與風險並存。
▲ 美國高額關稅政策正劇烈衝擊台灣半導體產業,帶來轉型與競爭新挑戰。
第一時間,這項政策立刻引發各界關注。台灣、南韓、中國等主力半導體出口國首當其衝。專家指出,美國此舉除了彰顯產業自主的戰略意圖,更是推動產能地理轉移的現實手段。事實上,2025年5月底美國依《貿易擴張法》232條針對半導體進口展開國安調查,市場普遍預期將很快落實重稅政策,為全球產業鏈帶來劇烈洗牌壓力。
儘管如此,必須強調根據實際政策執行細節,台灣出口到美國的半導體多數是經由國際供應鏈轉銷,直接進入美國終端市場的占比不算很高。不過,未來如美國加強實施、終端產品企業調漲成本,仍有可能連帶拉動需求或訂單分配。是否全面重塑全球分工格局,得視美國最終操作與國際反應而定。
台積電、蘋果領頭響應 在美設廠成台廠轉型契機
面對美國這波強勢政策,國際科技巨頭火速調整腳步,包括台積電、蘋果、輝達等均積極部署美國市場。台積電不只公開表示將加碼在美設廠,內部資本支出與動員力道也隨即跟進加速。對於台廠來說,取得關稅豁免、穩固全球競爭力,已不再是選擇題,而是產業永續經營的關鍵門檻。
台積電搶得先機,帶動整體供應鏈投資與台股概念股表現,諸如台郡、大立光這類與AI、手機、伺服器高度連結的公司,市場氣氛一片樂觀。此外,美方強調「在地生產」與鼓勵外資本在地研發、創造當地就業,各路台系廠商也紛紛盤點產線與全球產能布局。
根據法人分析,儘管台灣部分廠商直接出口到美國的比重較低,但全球終端品牌全面跟進美國政策,誰能最快跟上設廠與投資腳步,誰就能領先布局下波供應鏈再重組機會。進一步產業觀察建議參考「美國232條款關稅衝擊台灣半導體產業」,快速掌握產業新局下的實質機會與壓力。
產業分化與股市表現 市場反應與利多利空並存
宣布高關稅消息後,台灣與亞洲科技股立刻呈現明顯分化。台積電因布局明確、取得豁免資格,帶領台股概念族群全線表現強勢,不只晶圓代工,連帶記憶體、零組件等供應鏈公司也受益。而南韓三星等同類型大廠同樣受到資本市場看多。不過另一方面,部分出口比重不高或體質較弱的公司,則受關稅政策產生明顯壓力。
以聯發科為例,雖然公司全球市占高,但出口美國比重不到10%,加上主力產品並非美國政策聚焦項目,受波及程度有限。產業專家分析,這波短期題材雖部分利空已反映,但大規模重新洗牌壓力將逐漸轉移到次一級供應鏈及周邊協力廠。對台灣企業來說,正是重要的策略調整時刻,包括再造營運模式與出口市場多元布局。
想深入理解半導體產業安全、技術斷層與市場分化議題,建議詳讀「台積電2奈米技術洩密引發國安疑慮」,一窺技術外流對全球產業分布的深層影響。
全球供應鏈重組與國際競爭新局
美國半導體高關稅本質就是全球產業鏈大搬風。隨著美國積極號召產業回流,晶圓、設計到封測的關鍵製程都有產地轉移壓力。台、韓成為焦點,誰能保持創新優勢並因應政策轉彎,將成全球產業格局的最大推手。除了半導體原廠,周邊原物料、設備、IC設計到應用端廠商也開始評估跨國佈局,全球供應鏈出現新一波分散與重整潮。
而政府間談判仍存極多未知數,比如美國是否刪改豁免名單?大國是否全面仿效高關稅?若歐盟、日本跟進設立貿易障礙,產業鏈恐造成永久斷裂,風險從上中游一路外溢至消費端。至於美國關稅政策究竟能否有效促使產業實質回流、創造更多本土就業與研發動能,預料還要經過一段檢視期。相關多元產業觀點可延伸閱讀「蘋果『美製大轉向』將撼動台廠?」、「這族群利多來了」,獲取更多國際觀點。
▲ 美國再度祭出大規模關稅政策,全球主要經濟體的產業與政經格局面臨新一波衝擊。
輿論三大熱議焦點 政策透明度與未來變數
針對美國最新半導體關稅政策,台灣社群與專業圈圍繞三大焦點熱議:第一,亞洲供應鏈恐面臨近年來最大結構性重擊,出口型企業如何開闢多元市場與分散風險,變得至關重要。第二,外界關注關稅豁免規則與流程是否透明、公平,避免影響產業投資信心;第三,政策推動究竟能否種下產業回流、創造美國勞工與研發實力,或只淪為短期政治操作,尚待產業實績驗證。
金融圈討論熱烈,普遍認為台積電國際地位讓其短線有望持續受惠政策紅利,但其他台廠若要真正站穩陣腳,勢必要加速數據創新、產品差異化與策略轉型。不過專家也強調,全球最怕歐美日等先進國陸續跟進、建立貿易高牆,屆時全球產業鏈恐真正陷分裂困局。這方面可延伸閱讀「台積電免稅,最怕其它強國也學川普」,全面掌握全球化競爭的不確定風險。
產業界亦透過各種管道緊盯美國政策發展與多邊談判進展,認為即便產業回流勢在必行,美方終須顧及多數貿易夥伴的策略協調。對未來影響有興趣者,推薦延伸閱讀「川普新一輪關稅政策衝擊百國經濟」,細讀國際經貿新動態。
從半導體到能源 台灣策略調整新課題
半導體科技戰之外,台美雙邊在能源及產業治理上的博弈也浮上檯面。近來台灣核能政策、美方SOP協商,以及核三延役等議題,都展現美台戰略夥伴關係從經濟產業延伸至能源協作。前立委郭正亮表示,美國對台灣能源政策態度明顯,未來台灣產業政策、投資決策與國際合作恐進一步受美台雙軌調控影響。這不僅牽動半導體供應鏈續航,也直接連動國家安全與民生經濟。
因此,如何綜合半導體產業國際佈局與本地能源自主,已經成為台灣2025年後的重要政經議題。產業界必須與政府攜手優化全球佈局、培養新世代技術,同時積極參與國際談判與風險分散,才能降低高關稅與產業外移的不利風險。也意味著台灣要持續深化產業創新、加強與美國和其他重要經濟體的協調互動,才能進一步鞏固經濟主權。
整體來看,面對美中科技戰加上全球新一輪保護主義浪潮,台灣企業需重新規劃出口與生產重點,強化本土與全球布局並進。在國際競爭局勢持續演變之際,強化在地創新與分散市場風險將是未來長遠策略。建議仔細閱讀「美國宣布對台20%關稅 台灣產業迎二十年來最大挑戰與轉型契機」與「台積電2奈米機密外洩案 界定經濟間諜罪凸顯半導體國安風險」,鎖定台灣應對全球經濟變局的決勝新戰略。